1 细胞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 细胞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11-23 21:2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细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图示的方式描绘观察到的细胞。
2、能制作简单的细胞模型。
3、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交流。
2、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科学知识:
1.初步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绘观察到的细胞。
2.让学生体验认识来源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观察动植物、人体细胞。
难点: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显微镜的使用。教学准备:
显微镜(每小组一台),洋葱、小刀、镊子、滴管、烧杯、清水、稀碘液、载玻片、盖玻片,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根细胞装片、茎细胞装片、叶细胞装片、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动物干细胞装片、骨细胞装片、血细胞装片,吸水纸,课件。
学生:橡皮泥、有关细胞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描述:
一、生活切入导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积木搭建的房屋、城堡等游戏。
2.谈话:
(1你曾经用积木搭建过那些物体?
(2)下面我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动植物有什么不同吗 (出示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
3.讲述:
(1)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的动植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统称“生物”。
(2)植物、动物、人,从外表看是很不相同的,那么搭建这些生命体的“积木”是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问题。
【寻求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否相同,就是寻求生物的共同特征,为后面细胞是生物体基本单位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认识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
(一)认识显微镜
1.讲述:我们要想知道搭建这些生命体的“积木”有什么相同,就必须对“积木”进行观察。例如我们来观察搭建洋葱表皮的“积木”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演示用镊子在洋葱表面撕下一层薄薄的膜),我们用肉眼看,只能看出洋葱表皮是一层薄薄的、软软的、近似透明的膜。要看得更清楚,就要用到观察仪器—显微镜,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
2.(出示课件)
讲解: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由镜座、镜柱、镜筒、镜头(目镜和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准焦螺旋等部分构成。
(二)学习使用方法
1.讲述: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请看大屏幕。(出示视频课件)。
(1)取镜。
取显微镜时应十分小心,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尽量保持平稳,防止碰撞及零件脱落。
(2)对光。
使用时宜将显微镜放于身体左前的位置,观察者要坐端正自然。转正低倍镜,打开光圈,一边用左眼经目镜观察,一边转动反光镜,至视野内明亮、均匀为止。
(3)观察。
2.提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大致有几步?(随机板书:取镜—对光—观察)
3.各小组内轮流练习一次。
【认识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技能,为后面的观察奠定技能基础。】
三、制作并观察临时装片
讲述:要想利用显微镜观察搭建洋葱表皮的“积木”是什么样子,我们首先要制作洋葱表皮装片。
(一)视频课件演示,教师讲解
1.擦,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
2.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吸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取,在洋葱的内表皮上用小刀划一个“井”字形,“井”的内正方形约0.5×0.5厘米,用镊子从洋葱的内表皮一角开始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
4.展,把撕下的薄膜浸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用镊子把薄膜摊平。
5.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地覆盖在薄膜上,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6.染,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边缘,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详细讲解并示范制作洋葱表皮装片的方法步骤,让学生初步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分组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并观察
讲述:下面咱们小组内制作洋葱表皮装片并观察,要求把观察到的细胞的样子画下来。(画图的正确方法是:观察到的比较暗的地方要用铅笔点上细点来表示,越暗的地方细点越密集。观察要仔细、画图要准确)
(三)学生汇报、交流。
1.汇报:你在显微镜中看见了什么?咱们来交流一下。(将画图用实物投影交流。)
2.讲解:(出示课件—洋葱表皮细胞)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洋葱的表皮并不是像用肉眼看到的那样,仅仅是一层近似透明的薄膜,而是由很多小格子构成的。这些小格子是细长的,两头比较尖,一排排的,排列得很整齐、很紧密。这些小格子在科学上叫做细胞。(板书课题)每一个小格子是一个洋葱表皮细胞。
细胞很小,用肉眼看不见,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大约放大了××倍,一小片洋葱表皮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
【要求用图示的方式描绘观察到的细胞,学生更能直观的寻找洋葱表皮的共同特征—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四、观察其他动植物、人体细胞装片
1.谈话:(1)同学们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搭建洋葱表皮的“积木”是洋葱表皮细胞,关于其它生物你还想知道什么?
(2)如此多的问题,在短短的时间内,我们该怎么解决呢?(分组观察)观察完之后呢?(互相交流)
(3)为了留给同学们足够的观察时间,老师已经将玻片分类放在实验桌上的盒子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观察后别忘了完成实验记录单二,表达方式,不仅可以绘图,还可以记录。
2.分组观察。
3.汇报观察结果。
4.讲解:这几幅是科学家在显微镜下拍摄的动植物和人体不同部位细胞的照片。(出示植物的根、茎、叶及动物、人体的课件)这些细胞有大有小,形状也不尽相同。
【观察其他动植物、人体细胞,为寻找生物的共同特征奠定事实。】
五、总结生物的共同特征
1.讨论: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动物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根据以上事实,你能用一句更简单的话来总结吗?
2.总结:生物体(病毒除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是生物的一个共同特征。每个细胞都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能生长、能繁殖,需要不断吸收营养,也要不断向外排出废物。
【学生有了亲自观察到的事实基础,自然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六、拓展延伸
1.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关于细胞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2.谈话:对于细胞的研究,今天我们只是初步认识了细胞。大家可以在课下多方面、多渠道查阅有关细胞的资料和图片,了解一下细胞是怎样生长的,好吗?
【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使学生的兴趣及各项能力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1、细胞
使用显微镜:取镜——对光——观察
构成
生、长
生物体←————细胞——————→有生命
衰、亡
学生记录单设计:
实验记录单一
标本名称
绘图
洋葱表皮装片
结论:
实验记录单二
标本名称
记录、绘图、做模型(三选一)
相同点
不同点
结论:
相关资源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促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概念,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发展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总目标包括四个分目标:①科学知识:知道生命体由细胞够成,能够生长,能够繁殖可以遗传和变异,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等基本特征。②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知道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入和发展。知道科学探究大体包括的要素,认识到探究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的过程。能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运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动。③科学态度: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依据实际证据,勇于发表和说明自己的见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地参与交流和讨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开始考虑有关正确运用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细胞》这一课为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动植物生命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编写的。本单元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命科学的内容奠定基础。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5课内容的核心科学概念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即生命由细胞构成,能够生长,能够繁殖,可以遗传和变异,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第1课《细胞》是后4课内容研究和认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