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太阳家族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根据相关信息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太阳家族模型;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适当的方式交流信息、展示研究过程和结果。
2.喜欢大胆想象;有乐于探究与发现其中奥秘的欲望;能关注科技的发展,体会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完善的。
3.能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等方式探究太阳系的组成及其特点,知道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特点。
2学情分析
《太阳家族》一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其实对于太阳家族,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之一,太阳系各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学生对太阳系的空间观念、太阳系的构成及成员之间的关系等相关内容了解得比较少。这节课就是通过各种相关资料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比较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主要特点。因此,我把按顺序记忆八大行星的名称,通过阅读和交流,认识太阳系的组成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中学生所需准备的内容,包括搜集太阳系的相关资料,准备制作太阳系模型的材料:橡皮泥、纸板、铁丝、圆规、彩笔等。
本课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提示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太阳系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说说对太阳系的认识;活动二探究太阳家族,引导学生对太阳家族成员作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活动三制作太阳系模型,通过制作使学生将获得的有关太阳系的信息作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拓展活动“让我们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通过课后调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情趣。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故事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故事吗?
对于地球、太阳、月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
看来星空中还隐藏着许多的秘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太阳家族,了解它的神秘与浩瀚。
【通过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有关太阳家族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活动2【讲授】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
1.太阳家族里都有哪些成员呢?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搜集的资料找出太阳家族的成员,并且了解一下它们的特点?
2.学生合作交流。
3.师生互动交流,出示课件:
①太阳有什么特点?
太阳是一个炙热的球体,它能自己发光、发热是恒星,而且是这个家族中唯一的恒星。
②在太阳周围的几颗星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围绕着太阳这颗恒星运动,我们称之为行星。
③卫星是怎么样运动的?地球的卫星是谁?整个太阳系大约有60多颗卫星。
④关于彗星你们了解什么?
⑤小行星它主要分布在哪里?目前发现的大约有70万颗。
⑥太阳系内有难以计数的流星体,当流星体进入行星或卫星的大气层就成为流星。
⑦太阳系中还有大量的气体尘埃,这些都是太阳家族的成员。
4.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在太阳家族中有一颗恒星、八颗行星、还有60多颗卫星、不计其数的彗星和流星体等很多成员。太阳是这个家族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它的质量占太阳家族总质量的99.8%,这么大的质量吸引着它周围的其他成员围绕着自己运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太阳系。
【课前自主搜集有关太阳家族的资料和图片是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相互交流获取的信息资料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引领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发言和展示个性的机会。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相互交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动3【讲授】太阳系的八大行星
1.在太阳系中除了太阳这颗恒星,最重要的成员就是行星了,地球就是八大行星中的一颗,下面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行星。(出示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图片)说一说,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互动交流:
可以按照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进行交流,从行星的名称、体积的大小、运行轨道以及形状等方面阐述。
3.刚才同学们从图中了解到了有关八大行星的名称、大小,排列顺序等方面的信息。除此以外,谁还想把你熟悉的行星介绍给大家。(随机出示图片,并补充说明。)
【通过看图交流,使学生对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体积大小等方面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对熟悉的行星进行介绍,使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八大行星的有关知识,为后面制作太阳系模型作好铺垫。】
活动4【活动】制作太阳系模型
1.同学们从图中获取了这么多的信息,现在你们能根据这幅图提供的信息做一个太阳系的模型吗?
2.出示表格指导分析。
①出示一组数据,这是目前科学家测定的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半径的对比数据。
②引导学生读表。首先看第一行,从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这一组数据中,你能了解到什么?
地球为“1”表示什么意思?那么火星的1.52表示什么?海王星的30.06又表示什么?
③请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下面这组数据。
【指导学生有效地分析数据、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使模型制作更准确并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对太阳系主要成员的认知。制作模型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复制。动手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3.活动制作:
请你根据太阳与各个行星的大小,按比例缩小捏成橡皮泥模型(或其他形式),然后在小组内举起模型,按照太阳与八大行星的距离按比例缩小。最后演示八大行星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的。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在制作时一定要准确的体现出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体积的大小以及与太阳的距离。
活动5【讲授】课堂总结
①指导学生对行星的排列顺序、体积的大小以及与太阳距离进行自评和互评。
②刚才各个小组齐心协力完成了模型的制作,大家能按顺序准确将八大行星排列起来,也基本上能反映出行星的大小。
我们把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制作了一个模型,(播放视频资料)仍需要这么长的距离。虽然这只是一个相对距离的体现,但是由此可以看出太阳系是多么的庞大。
【通过建立模型的活动,加强学生对有关宇宙的感知和理解。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