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2节《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2课时(课件22张+教学设计+拓展资料,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2节《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2课时(课件22张+教学设计+拓展资料,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11-22 23:51:24

文档简介

第六章 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二)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数学模型,学生曾在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学习过“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一次函数”等相关知识,对函数的概念和研究函数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探究过一次函数的性质,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悟,在此基础上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函数的概念,进一步积累探究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方法,为后续探究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做好知识上和方法上的铺垫.
二、教学任务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安排在北师大版教材九年级上册,共分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学会如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对和时函数图象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主要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全面观察和比较,发现函数的自身规律,在质疑、讨论、交流中增强学生对图象的感知能力,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由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对图象的感知水平,领会研究函数的一般要求.
过程和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通过全面的观察和比较,积累数学方法和活动经验.
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经历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在质疑、追问、讨论中达成共识,发展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如下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探索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从“数”和“形”两方面综合考虑问题.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要点回顾 铺平道路;第二环节:设问质疑 探究尝试;第三环节:实际运用 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激趣质疑 再探新知;第五环节:活学活用 巩固提高;第六环节:总结串联 纳入系统;第七环节:分层达标 课后延伸.
第一环节:要点回顾 铺平道路
内容:
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 (2) (3) (4) (5)
2. 你能想到的图象吗?它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点?呢?
教学策略:
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反比例函数,运用空间想象能力,勾勒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回顾每个函数的图象特点,在具体问题中加深对反比例函数定义以及图象的再认知.
设计意图: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以及函数图象的特点,是继续进行本节内容学习的重要知识储备.本环节避免单纯的复习定义以及对知识的简单复述,力图通过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第二环节:设问质疑 探究尝试
内容1:试一试
观察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吗?
(1)函数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内?
(2)在每一个象限内,随着x值的增大,y的值是怎样变化的?能说明这是为什么吗?
(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能与x轴相交吗?可能与y轴相交吗?为什么?
教学策略:
1.本环节的问题串,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性的语言,调动起学生思维的“小宇宙”.
2.对于问题(2)、(3),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图象进行细致的观察、类比、分析、交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形成知识系统.
3.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倾听他人的见解,让讨论在质疑、追问中进行.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通过观察三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析、归纳、概括出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在问题的设置上,引导学生从对图象的直观观察开始,逐步上升到理性的分析,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有效的问题引领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能力.
内容2:议一议
考察当=-2,-4,-6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策略:
前面已经对时,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此处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类比,分析、归纳、概括出时图象的共同特征,教师只需进行适时的点拨.
设计意图:
通过对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特征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探究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类比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知识上更加完善,在能力上逐步提高.
内容3:说一说
你能尝试着说说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哪些共同特征吗?
教学策略:
1.在具体问题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着总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从具体问题的分析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概括、归纳.
2.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语言即使不规范、不完整,教师也要给以充分的肯定、表扬,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语言更加完善.
设计意图:
“试一试”、“议一议”已经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内容3主要是将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概括,通过讨论、交流,形成完整、规范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
第三环节:实际运用 巩固新知
内容:练一练
1.下列函数:①;②;③;④中
(1)图象位于二、四象限的有 ;
(2)在每一象限内,随的增大而增大的有 ;
(3)在每一象限内,随的增大而减小的有 .
2. 若函数的图象在其象限内,随的增大而增大,则的取值范围是 .
3.点,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若,则的大小关系是 .
变式:
点,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若,则的大小关系是 .
教学策略:
1.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此基础上,小组交流,每名成员完成一个题目的讲解,力争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
2.问题3的变式中蕴含分类讨论思想,教学中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各自的想法,关注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设计意图:
1.通过几个小题目的练习,及时运用、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理解.
2.运用变式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课堂上以小组合作讲解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表达与倾听中,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夯实基础.
第四环节:激趣质疑 再探新知
内容1:想一想
在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任取两点P、Q,过点P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过点Q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1)让我们从具体的反比例函数开始考虑:
此时,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对于一般的反比例函数呢?
教学策略:
1. 给出具体的反比例函数,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取点、构造矩形、,自主探究与之间的关系,然后由学生讲解,教师进行方法的总结和点拨.
2.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对于一般的反比例函数,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充分利用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探究、归纳、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矩形面积总等于,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给以适时的点拨和及时的总结.
设计意图:
如果直接探究函数,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先给出简单的反比例函数,在探究了具体函数的基础上,再由特殊到一般,进一步探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内容2:变一变
在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任取两点P、Q,过点P作x轴的垂线,连接PO(O为原点),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过点Q作x轴的垂线,连接QO,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学策略:
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类比前面探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探究,开阔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形成有效的知识建构.
第五环节:活学活用 巩固提高
1.如图,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分支上的一个动点, 随着自变量的增大,矩形的面积(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无法确定
2.如图,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分支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连接PO,则△PAO的面积为 .
3.已知点、点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过点P分别作两坐标轴的垂线,垂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面积是;过点Q分别作两坐标轴的垂线,垂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面积是.求的值.
教学策略:
3个题目都比较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共同交流,总结知识,提炼方法.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理解.
第六环节:归纳总结 纳入系统
内容:
本节课你学到了反比例函数的哪些新知识?
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
你还有想继续探究的问题吗?
你对小组成员有什么评价和建议呢?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提炼、反思,从知识上和方法上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的学习过程,及时总结、反思、交流,同时重视小组内的合作和交流,倾听小组成员的评价、建议,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七环节:分层达标 课后延伸
A层:
1.下列函数中,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的有 ;在图象所在象限内,的值随的增大而增大的有 .
(1) ;(2);(3);(4)
2.已知点A(-1,)、B(-2,)在双曲线上,则 (填“>、<或=”).
B层:
已知点,,,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比较、、与的大小.
C层:
已知点,,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比较、、的大小.
教学策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适合的题目。尽可能当堂反馈检测结果,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课后反馈,但一定要及时.
设计意图:设置不同层次、具有选择性的题目,供不同的学生选择,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业:
A层:习题1、2
B层:习题3、4
C层:习题5
附:板书设计
四、教学设计反思
1.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经历过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探索过程,对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探究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本节课又不同于研究一次函数,由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相对于一次函数图象的特殊性,使得对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探索过程更加细致、全面.教学设计中,特别注重了比例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通过问题的引领让生更全面的对函数进行观察和比较,给学生创设了充足的讨论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观察和概括的结论进行充分的表达和描述.
2.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学生能说的让学生来说,教学设计中关注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进行适时的引领和点拨,教学中教师要用鼓动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3.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教师要了解学生参与活动中情感与智力的参与程度,及时进行多角度的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课件22张PPT。第六章 反比例函数6.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二)要点回顾 铺平道路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 (2)
(3) (4)
(5)2.你能想到 的图象吗? 它是什么形状?
有什么特点? 呢?设问质疑 探究尝试观察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函数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内?
(2)在每一个象限内,随着x值的增大,y的值是怎样变化的?能说明这是为什么吗?设问质疑 探究尝试观察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能与x轴相交吗?可能与y轴相交吗?为什么?
设问质疑 探究尝试考察当K=-2,-4,-6时,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能与x轴相交吗?可能与y轴相交吗?为什么?
(2)在每一个象限内,随着x值的增大,y的值是怎样变化的?能说明这是为什么吗?(1)函数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内?
你能试着说说反比例函数 的共同特征吗?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
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总结串联1.下列函数:① ;② ;③ ;
④ 中
(1)图象位于二、四象限的有 ;
(2)在每一象限内,随的增大而增大的有 ;
(3)在每一象限内,随的增大而减小的有 .实际运用 巩固新知2.若函数 的图象在其象限内, 随 的
增大而增大,则 的取值范围是 .
实际运用 巩固新知3.点 ,都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若 ,则 的大小关系
是 .实际运用 巩固新知 点 ,都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若 ,则 的大小关系
是 .变式:在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任取两点P、Q,过
点P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
成的矩形面积为 ;过点Q分别作x轴、y轴
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 ,
与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激趣质疑 再探新知
与 有什么关系?以 为例:激趣质疑 再探新知S1S2
对于一般的函数 呢?在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任取两点 ,过点 作 轴的垂线,连接 ( 为原点),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 ;过点 作 轴的垂线,连接 ,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 , 与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变一变:活学活用 巩固提高1.如图, 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分支上的一个动点,
随着自变量 的增大,矩形OAPB的面积( )
A.不变 B.增大
C. 减小 D.无法确定2.如图, 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分支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
连接PO,三角形OAP的面积为 .
活学活用 巩固提高已知点 、点 都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过点P分别作两坐标轴的垂线,垂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面积是 ;过点Q分别作两坐标轴的垂线,垂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面积是 .求 、 、 的值.活学活用 巩固提高归纳总结 纳入系统本节课你学到了反比例函数的哪些新知识?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你还有想继续探究的问题吗?你对小组成员有什么评价和建议呢?A层:
1.下列函数中,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的有 ;
在图象所在象限内, 随 的增大而增大的有 .
2.已知点A(-1, )、B(-2, )在双曲线 上,则 (填“>、<或=”).分层达标 评价矫正B层:
已知
都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比较 、 、 与 的大小.分层达标 评价矫正C层:
已知点 都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比较 、 与 的大小.分层达标 评价矫正反比例函数图象与三等分角
历史上,曾有人把三等分角问题归结为下面的作图问题.
任取一锐角∠POH,过点P作OH的平行线,过点O作直线,两线相交于点M,OM交PH于点Q,并使QM=20P,设N为QM的中点.
∵NP=NM=OP,∴∠1=∠2=2∠3.
∵∠4=∠3,∴∠1=2∠4.
∴∠MOH=∠POH.
问题在于,如何确定线段QM两端点的位置,并且保证O,Q,M在同一条直线上?事实上,用尺规作图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那么,退而求其次,能不能借助一些特殊曲线解决这一问题呢?
帕普斯(Pappus,公元300前后)给出的一种方法是:如下图,将给定的锐角∠AOB置于直角坐标系中,角的一边OA与y=的图象交于点P,以P为圆心、以2OP为半径作弧交图象于点R.分别过点P和R作x轴和y轴的平行线,两线相交于点M,Q,连接OM得到∠MOB.
(1)为什么矩形PQRM的顶点Q在直线OM上?
(2)你能说明∠MOB=∠AOB的理由吗?
(3)当给定的已知角是钝角或直角时,怎么办?
解:(1)设P、R两点的坐标分别为P(a1,),R(a2, ),则Q(a1,),M(a2, ).
设直线OM的关系式为y=kx.
∵当x=a2时,y=
∴=ka2,∴k=.∴y=x.
当x=a1时,y=
∴Q(a1,)在直线OM上.
(2)∵四边形PQRM是矩形.
∴PC=PR=CM.∴∠2=2∠3.
∵PC=OP,∴∠1=∠2,
∵∠3=∠4,∴∠1=2∠4,
即∠MOB=∠AOB.
(3)当给定的已知角是钝角或直角时,钝角或直角的一半是锐角,该锐角可以用此方法三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