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69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建筑艺术
李泽厚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出现,它最终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翚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已颇具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达到真正高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进入新阶段,一股追求华美的建筑热潮蔓延开来,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时达到最高点,从记载两千年前秦代宫殿的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是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在慢慢游历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中国建筑讲究建筑物的严格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它确实相对平淡,但就整体建筑群而言,它却结构方正、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美,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能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在视觉上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汉以后),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呈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特点,而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就是由印度传来的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也终于中国化了。它不再是体积的任意堆积,也不是垂直一线上下同大,而是表现出中国式的节奏美。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
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在中国古代文艺中,浪漫主义始终没有过多地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在建筑中,它们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原则,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有关“中国建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建筑在结构上讲究严格对称,讲究群体配合,但是在对称中又有变化,体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B.中国建筑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并且从先秦时它就充满了供人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
C.中国建筑颇具规模的木建筑形式可追溯到《诗经》出现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建筑已具有审美功能。
D.中国建筑中宫殿的建造特点把空间意识转化为了时间进程,因此体现了神灵祭祀和世俗生活的统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虽然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它到了中国后就变得中国化了,具有鲜明的节奏美。
B.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装饰与房屋宽厚的正身、阔大的台基等配合,使建筑呈现出情理协调、舒适实用、节奏感强的特点。
C.《诗经》等古代文献中的“如翚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体现出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的特点。
D.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都有了变化,中国宫殿建筑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有趣的园林建筑艺术日益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建筑多专注群体建筑,而不以单一的独立个别的建筑物为目标,中国建筑是以整个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的。
B.从大修阿房宫开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C.中国建筑不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显示出线的艺术特征,体现出时间进程的流动美。
D.园林建筑和宫殿建筑相比浪漫风味更浓了,但没有脱离建筑物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感训,幼儿卓荤;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两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3分)(
)
A
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
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
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5分)
②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
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三)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心与手
[美]欧 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她身边摆满了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
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容,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
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是赚钱的好去处,所以——”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 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 我真想过过瘾。”
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了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B.这篇小说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
C.欧 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的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罪犯装得像真警察一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D.欧 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
E.本文的结尾显示了欧 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2)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费尔吉德小姐的形象特点。(6分)
(3)这篇小说结尾暗示了什么?前文对这一结尾作了哪些铺垫?(6分)
(4)小说的题目是“心与手”,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8分)
第II卷(表达题81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迤(yǐ)逦(lǐ)
潦(lǎo)水
迄(qǐ)今
命途多舛(chuǎn)
B.契诃(kē)夫
逋(bū)慢
乱窜(cuàn)
不落言筌(quán)
C.
额枋(fāng)
央浼(miǎn)
滑稽(jī)
数(shuò)见不鲜
D.
憎(zèng)恶
坳(ào)堂
蕴藉(jiè)
锣鼓喧阗(tián)
1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梗节
耳提面命
域值
模棱两可
B.尺牍
轻鸢剪掠
撩人
锱铢必较
C.傩戏
一蹴而就
塌缩
茕茕孑立
D.蜂窠
臭名昭著
柁墩
兴兴向荣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我弟弟昨天过9岁生日,他把所有的同学都邀到了家里,真是高朋满座呀。
B.纳粹的恐怖记忆让如今的德国人对战争深恶痛绝,也对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心存反感。
C.他常常感到教堂是如此的索然无味,他一看到去做礼拜的人心中总不免嘀咕:“唉,又一个无聊的傻瓜”。
D.晓东的字写得真好,每次看到他舞文弄墨的样子都不禁令人心生羡慕。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尽管全世界媒体和网民都为鲍勃 迪伦不领诺贝尔文学奖操碎了心,他自己却仿佛置身事外,反而更显示出他一直以来与众不同的艺术家气质。
B.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C.高中语文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组成。
D.因听信诈骗电话,即将踏入大学的徐玉玉,被骗走9900元学费,这不仅让父母的心血付诸于东流,更打碎了她的大学梦,最终致使其心脏骤停离世。
16.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所谓“呼死你”,实际上是电信骚扰的两种形态,
①
,纠缠到你手机用不了为止。另一种是智能版,就是通过软件来替代人工骚扰。而“呼死你”软件,
②
,而且还有包周、包月的服务,几十元钱就可以把对方的手机彻底打爆。但是对于民众举报,警方依然说“很难立案”,依然把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的责任,推给聊胜于无的第三方软件去拦截。从中可以看出,在电信的各种犯罪手段上,警方的打击兴趣,
③
。
17.阅读下面三幅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4分)
①
③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看自己的缺点
看别人的缺点
猫
眼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1.D
强加因果,两个分句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C
“如晕斯飞”,“作庙翼翼”等描写说明的是中国木建筑在《诗经》出现的时代已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而不能说明“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
3.B作者在文中举阿房宫的事例的目的是说明人们对建筑的审美要求高,文中并没有提到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的开始时间。
文言文阅读4.
D
5.
C(应为“君位由长子继承”)6.C(C项错误在于,因果关系不存在)7.
答案: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关键词:兴、咨怨、游幸、非宜,全句大意)
答案:我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只能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关键词:凶逆、令、抱恨泉壤、何言,全句大意)
分析:题中,第⑴句中的“兴”是发动之意;“咨怨”是怨恨、叹气之意;“游幸”即游赏;“非宜”就是不恰当,不适宜。第⑵句中的“凶逆”指凶恶的叛逆;“令”是“让”的意思;“抱恨泉壤”即抱恨九泉;“何言”即(能再)说什么呢。
古诗文阅读8.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9.
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文学类文本阅读11.(1)AE试题分析:B项,“情节曲折离奇”,“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有误。C项,对文章主旨的解读错误。D项,“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有误。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
点评:在理解和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前提下,寻找在文中的对应内容,然后比较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了,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2)长相妩媚,衣着华丽,声音甜美、舒缓;爱好交谈,坦率自然,纯真善良。(6分)
试题分析:“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衣着华丽;“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容”长相妩媚;“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
声音甜美、舒缓;“她身边摆满了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身份高贵。“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爱好交谈。“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坦率自然;“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而且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现警官的破绽,这说明纯真善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点评: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1、分析人物形象:①关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提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刻画人物的手法:①正面、直接描写,如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②对比、衬托或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
(3)暗示承认自己是罪犯的人才是真正的警长,而埃斯顿才是罪犯。(2分)铺垫有以下几处:①埃斯顿的神情。当姑娘给他打招呼时,他显得局促不安。②埃斯顿的语言。当姑娘问多久能见面时,他说“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③自称是罪犯的人的神情。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写出其中两处铺垫即可)
试题分析:“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说明埃斯顿和所谓的犯人的身份应该对调,即承认自己是罪犯的人才是真正的警长,而埃斯顿才是罪犯。文中处处有铺垫:“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可见埃斯顿见到熟人时显得非常不自然,怕对方看出自己的身份。当问及多久能在华盛顿见面时,“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考点:整理文章思路。
点评: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4)小说的情节是和两只铐在一起的手紧密相关的。一个女子在火车上遇到了老朋友,却发现老朋友的一只手和另外一个人的手用手铐铐在了一起,女子惊讶,朋友尴尬,而另外一个被铐的人——真正的警长出于好心解释说自己是罪犯,她的朋友是警长,缓解了这一尴尬局面。(4分)小说表面上写的是“被铐在一起的手”的故事,揭示的却是“心”的问题——心灵深处的人性美。警长为了保护罪犯的面子和尊严,不给他造成心灵上的负担,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这体现了警长善解人意,为别人着想、体谅他人之心。(4分)
试题分析:从情节来看,本小说主要写的是:费尔吉德小姐在火车上遇到了老朋友,却发现老朋友的一只手和另外一个人的手用手铐铐在了一起,费尔吉德小姐惊讶,朋友尴尬,而另外一个被铐的人——真正的警长出于好心解释说自己是罪犯,她的朋友是警长,缓解了这一尴尬局面。从主题来看,小说通过“被铐在一起的手”的故事,揭示了“心”的问题——心灵深处的人性美,体现了警长善解人意,为别人着想、体谅他人之心。
考点: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
点评: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语言文字运用
12.C
13.B
14.B
15.A
12.C解析:
A项应为“迄(qì)”,B项应为“诃(hē)”,D项应为“憎(zēng)”,D项应为“列观(guàn)”
;
13.B
解析:A项应为“阈值”,
C项应为“坍缩”,D项应为“欣欣向荣”;
14.B解析:高朋满座的意思是: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此处不合语境。
索然无味的意思是: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味或者趣味都没有。多用来形容文章枯燥无味。不能形容教堂。舞文弄墨的意思是: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是一个贬义词。
15.A
解析:B.缺宾语,在句末加上“的风格”C.分……四个部分组成”句式杂糅;D.语意重复,“付诸于”,应去掉“诸”或“于”。
16.
①一种是骚扰电话的人工版
②不仅网上唾手可得
③永远滞后于社会群体的需要
17.①当你开始上坡时,你以为你可以越走越高。②当你退回平衡点时,你才发现平衡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