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知道地球的基本面貌2.会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分布特点
重点难点
海陆分布特点
步骤
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
订正
导入
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最显著的差别是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它们。
自主学习
1.
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材料,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概括地说,分是海洋,分是陆地。3.
世界海陆分布(1)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_______,海洋集中在________(2)从南北两极看:北极周围是________,南极周围是________
团队合作
1.
探究实验:学生上台表演,先转动地球仪,然后按住让地球仪停住,看看手指按到的是海洋还是陆地,为什么?(进行10次,统计)2.
讨论“地球?水球?”一节后的活动
小结提纲思维导图
海陆分布______均匀,陆地集中在_____(南、北)半球
反馈练习
1.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一个蔚蓝色的星球,他认为这颗星球应该叫做“水球”,这个“水球”是指:()A.水星
B.金星
C.地球
D.木星2.
地球上海陆面积之比约是()A.
3:7
B.
6:4
C.
4:6
D.
7:33
.
世界陆地主要集中在()A.
东半球、南半球
B.
东半球、北半球C.
西半球、南半球
D.
西半球、北半球
教学反思《大洲和大洋》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在世界地图上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及其轮廓。会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海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填图、绘图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看加加林登太空及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大自然的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轮廓。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互动交谈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加加林指着从人造地球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说:“我看到的地球更像水球。”那同学们认为自己所居住的星球,是该叫“地球”呢,还是该叫“水球”呢?
讨论
1.学生讨论自己所居住的星球是应叫“地球”还是应叫“水球”?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用右手食指随机点出是陆地还是海洋,并作概率统计。
演示:课件(水半球和陆半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教师:同学们是生活在陆地上还是海洋里呢?(陆地上)那么,陆地都有哪些表现形式呢?那海洋呢?
演示:课件(中国东部沿海分布图)
活动:
1.请学生根据学过的有关的地图知识,找出自己熟悉的岛屿、半岛和大陆;
2.请学生在图中找出自己熟悉的海、洋、海峡;
展示:“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素描图,让学生巩固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
教师点评学生的谈话,同时引出“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那同学们知道全球分为哪些大洲吗?
演示:课件(大洲、大洋的分布图)
活动:
1.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轮廓和大小;
2.请学生观察“世界政治地图”,完成拼图游戏?
3.让全体同学根据所拼世界地图,观察地球仪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演示:课件(亚洲与欧洲、非洲分界图)
教师:在熟悉七大洲的位置时,我们发现各大洲基本上被海洋包围,那如果从海洋的角度去观察,你会发现什么特点呢?
活动:
1.学生讨论后认为海洋是彼此相连的,并且被陆地分隔成相对独立的四部分,即上面提到的四大洋。
2.让学生看图思考四大洋各被哪些大洲所包围。
3.有些大洲是相连的,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大洲及其分界线,并把分界线描绘出来。重点指导学生读图,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并描绘说明。
通过两图对比,明确其地理意义。
边查图边回答,进一步熟悉并巩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练习:根据拼图模板提问:
1.面积由大到小排序?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它们的轮廓大致有什么特点?
3.全球共有哪几个大陆?
4.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
5.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总结:引导学生完成。
教学反思
1.找一找: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有六块大陆,最大的半岛、岛屿、群岛。
2.读一读: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并描述相对位置。
3.看一看:(1)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什么?(2)赤道穿过哪两个大陆?(3)2010年世界杯在哪个大洲上召开的?该大洲位于哪个半球?
4.试一试:笔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