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Ⅰ(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王位世袭制
答案:B
2.中国人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非常多,比如有“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这种现象应该受中国古代哪种制度影响最大(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礼仪制
答案:B
3.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答案:D
4.(2015·广州学考模拟)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 )
A.定期朝觐皇帝 B.监督监察百官
C.负责地方行政 D.拥有世袭权
答案:C
5.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6.(2016·惠州学考模拟)《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推行三公九卿制 D.推广行省制度
答案:A
7.(2015·广州学考模拟)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
A.军政 B.民政
C.行政 D.财政
答案:A
8.下图为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其反映的是( )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答案:C
9.元朝开创的新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答案:C
10.美国学者克拉克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科举考试制度创立于( )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答案:C
11.(2016·珠海学考模拟)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他所指的这一“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12.(2016·广州学考模拟)从“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变化说明了(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分封制的瓦解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选官制度的变化
答案:D
13.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在于(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C.对皇帝的权力有一定抵制作用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答案:A
14.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基本消除地方割据是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C
15.“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符合这一评价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答案:C
16.(2016·广州学考模拟)设立内阁制的皇帝是( )
A.宋太祖赵匡胤 B.明太祖朱元璋
C.明成祖朱棣 D.清朝雍正帝
答案:C
17.“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留下上述祖训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宋太祖
C.明太祖 D.清世宗
答案:C
18.(2016·珠海学考模拟)把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的朝代是( )
A.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B
19.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
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中书省
答案:A
20.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皇权受到制约 B.君主专制强化
C.世袭制度消亡 D.地方权力削弱
答案:B
二、单项选择题Ⅱ(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1.清明、端午、中秋节已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与这种渴望亲友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选项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解析: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题干中的节日反映了渴望亲友相聚情结。
答案:B
2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某项制度时说:“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而嫡长子的地位是天定的。实行这一制度,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秩序。
答案:B
2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解析:从材料可得知,秦始皇将天下战乱不休的原因归咎于“侯王”,即分封制导致的。所以秦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
答案:B
24.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解析:由引文中的“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等信息及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要求看出,该学者强调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B项中的“军功”、C项和D项中的“分权”等表述均与此不符,故A项最合适。
答案:A
25.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 )
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C.地方机构权力的加强
D.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弥合
解析: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是君权和相权不断斗争的结果,相权不断被分割直至废除,而君权不断集中至清设置军机处达到顶峰。
答案:B
26.北京大学出台自主招生政策,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了古代的“孝廉”。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的必由之途。这种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
解析:以孝廉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它盛行于两汉时期。
答案:B
27.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之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解析:题干材料“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就是提高全国人民的政治兴趣,让人们积极参与到政治中来,由此判断出是科举制;第二句话“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是指通过科举考试,士子群集于中央,有力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答案:C
28.范仲淹于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通判负责监督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C.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解析:宋朝为制约宰相,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所以D项说法错误。
答案:D
29.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明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D.清代的军机大臣
解析:依据“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内阁的特点,故选C项。
答案:C
30.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皇权不断加强
C.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
D.古代礼仪不断发展完善
解析:从官员上朝礼仪变化中可以看出,皇帝日尊,官吏日卑,说明皇权不断加强。
答案:B
三、双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2分,只选一项且选对得1分,其余情况不得分。)
31.“家天下”制度是制度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关于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B.政治权力由“传子”演化为“传贤”
C.“家天下”代替“公天下”是历史倒退
D.王位是世袭的,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解析:“家天下”制度使得王位世袭,取代了禅让制,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故AD正确;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故BC错误。
答案:AD
32.《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
A.皇帝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解析:“封建亲戚”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答案:BC
33.秦始皇确立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A.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B.大大强化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力量
C.对华夏文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D.阻碍了当时封建经济的发展
解析: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因此A项错误;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封建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因此D项错误。
答案:BC
34.唐朝草拟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政事堂 D.尚书省
解析:唐朝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答案:AB
35.伴随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B.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C.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解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答案: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