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4 22:3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内容标准:
一、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由此开始。
二、了解日军在中国犯下的如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滔天罪行,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学习目标:
一、了解“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了解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危机时刻,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摒弃前嫌,再度携手,一致对外,开始全民族抗战的史实。
二、认清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努力文明的意识;感受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伟大事迹,认识到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
三、学会通过亲身参与历史探究活动加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性的理解,学会依据史料历史结论的能力,逐步养成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评价设计:
一、通过阅读教材完成历史档案的编写。(达成目标一)
二、识读图文资料,依据史料形成历史结论。(达成目标二、目标三)
三、参与历史法庭辩论谈认识、谈感悟。(达成目标二、目标三)
教学实施:
导入新课:
由山东人民的骄傲,抗日英雄宋哲元导入新课,由他手书的“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点出本节课学习主题。在那个悲怆的时代,“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不仅仅是军人的呼声,更是一个民族的呐喊!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段历史······
讲授新课:
一、惊——血染卢沟桥
快速阅读教材,完成历史小档案的编写:(达成目标一)
(提示同学们在编写历史事件档案的时候要注意历史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事件。)
追问(一):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呢?出示卢沟桥事变形势图。
追问(二):卢沟桥事变是偶然事件吗?目的是什么?(同时出示史料)
材料:确定发动七七事变,在华北作战先“击破二十九军以解决华北问题”,然后,打击中央军,“摧毁中国的中央政权。”
——日本军部制定《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
追问(三):29军司令部命令中看我们中国军队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呢?(同时出示史料)
材料: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军令
追问(四):面对日寇大举入侵,国共两党有何反应?(同时出示两则史料)
材料一: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危险,已经放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7月17日蒋介石谈话,明确宣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追问(五):从材料中看出国民党对日政策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总结: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国共两党再度携手,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抗战。
(设计意图:精选史料,通过精心设问让学生体验史料,探究历史本真,促发情感升华,达成目标二、目标三)
二、怒——南京大屠杀
观看视频:同时思索日军在南京犯下哪些滔天罪行?(达成目标一)
追问:当今日本有一些人极力否认南京大屠杀,胡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事件,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面对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南京大屠杀,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有力的证据进行批驳?
历史法庭:
(一)寻找证据:小组讨论,归类整理,可以分为文字、图片、现场遗骸等证据材料。
教师出示南京大屠杀系列照片,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的相关内容,展示亲历者李秀英老人、夏淑琴老人的举证。
(二)小组合作:还原历史,把历史的真相告诉大家。
总结过渡:南京,刻印着一个民族心灵上难以愈合的伤痛;一个民族在悲哀地唱着:
“黑色覆盖着记忆,风停止了呼吸,夕阳用余晖为死去的人举行葬礼……”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想?请用一句话表达出此刻你最真实的想法。然后把你的想法写下来。贴在我们的留言板上。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体验探究历史本原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正确价值观.
过程中体验、体验中探究、探究中感悟,达成目标二、三)
三、思——学史之责任
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将被迫重演历史。
约翰·拉贝曾经这样说:“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他使我们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
央视著名主持人水均益曾经这样说;“日本是离我们最近也是最远的国家”,他使我们思索,我们该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李敖在一首诗中曾经悲愤地说:“烈士的尸骨还在,名字已经消失,我想找个给英雄下跪的地方……”他使我们思索,我们该如何纪念那些“民族的脊梁”?
还有……还有那些抗战时期响彻在中华国土上的铿锵旋律,它使我们思索:是什么力量可以使一个民族成为“铁的集体”?
同学们,请你们课下把自己的每一点思索记下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