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1.识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探究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三、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课前延伸】
课前让学生搜集郑和与戚继光的有关资料,完成预习学案。在预习的基础上,设计一定量的训练题目引导学生巩固预习成果,在本课中可以设计这样一题:请回答出明朝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典型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一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在整体感知教材的基础引导学生整合本课内容,以便整体把握本课的知识脉络,从而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课内探究】
(一)歌曲导入,目标展示
本节课以谭晶的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大航海》引出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导语: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它承载着古老中国繁荣灿烂的文化,沿途传递友谊、播撒文明,开创了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史上的又一新时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和,走进明朝,走进那个交往与冲突并存的时代。
【设计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紧扣本课主题,简洁且自然贴切。
导入新课后,教师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教学目标要求。
【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分析使学生能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惑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共分三大篇章,依次层层递进。第一篇章是:帆之荣——郑和下西洋;第二篇章:帆之危——戚继光抗倭;第三篇章: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设计意图】在于从整体上整合教材,体现“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
具体做法是:学生对照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重点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自探题,并找出疑难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小组的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答案由小组成员互相补充,并达成共识。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员做好记录(或写在黑板上),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本环节中,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质疑,若有,请其他小组帮助解决。若无,教师设疑,如第一篇章:帆之荣中对郑和的评价,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的航海比较表格,同学们比较得出郑和的远航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这充分证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从而得出郑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设计意图】在于突破本课的重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再如第三篇章:帆之辱的设计,先是多媒体播放歌曲《七子之歌》,了解澳门。然后教师深情地说,《七子之歌》既是海外游子心的呼唤,也是祖国母亲的一段耻辱。歌词中的“妈港”是谁?她是怎样离开母亲怀抱的?学生回答,教师过渡:在泪水中离开的澳门时时刻刻都盼望着回到祖国的怀抱,四百多年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洗雪耻辱的那一刻。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家了(多媒体展示澳门回归图)。
【设计意图】在于引领学生走进澳门的沧桑历史,进行情感升华,并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进一步发挥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功能。
在此环节中,通过小组合作能完成的问题,老师基本不讲,注意贯彻落实“三讲三不讲原则”。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各小组讨论交流,要求人人都要发言,讨论的结果由小组长做好纪录并选出中心发言人。教师要观察、倾听学生的交流。对交流的过程进行指导。同时收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闪光点和呈现的问题,为展示时的指导点拨作准备。小组内对导学案中的题目形成统一认识后,可进行全班集体展示。在本课中,设计的合作探究题是:
1.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历史是过去和现在的对话,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对当今中国发展有哪些启示?
2.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他有哪些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历史思维的火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四)精讲点拨,总结升华
第1题的处理,以小组讨论交流形式,配合郑和远航的音像资料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郑和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并适当点拨:可以从物质条件、技术条件、个人条件等方面思考解答。让学生在探讨中领悟到这重大历史事件给我们的启示以及感受郑和这一历史人物伟大的人格魅力:敬业奉献、英勇无畏的精神;勇于开放、敢于开拓的民族精神;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应关注海洋,因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等等,这些都是郑和远航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设计意图】在于透过郑和远航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多角度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由此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第2题的处理:通过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取胜原因:一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说得很好,没有纪律的军队或班级是不可能取胜的。二是人民的支持。为什么人民会支持呢?因为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人民支持;三是与其他爱国军民的配合作战,比如俞大猷等抗倭军队的配合作战,这都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四是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师生最后得出人心向背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且还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同时可以联系到另一支军队岳家军,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延伸,通过比较这两只队伍的异同点,从而得出对戚继光的评价,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民族英雄,岳飞则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最后通过多媒体展示戚继光的名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探讨他的高尚品质。
【设计意图】在于感受戚继光的人格魅力,进一步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此外可以联系第1题,进行适时地引导和拓展,再一次升华情感目标。如可以设计为:我们从郑和、戚继光两位历史人物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小组讨论,归纳,发言,然后评出三个较好的小组答案,由组长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分享。)然后,教师可声情并茂地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心?”----爱国心!学习他们什么“情?”----爱国情!学习他们什么“行动?”----爱国行动!这样一呼一应,师生双方火花碰撞,情感产生共鸣,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教学之中了。〖这样设计的意图再一次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达到了历史教学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同时多媒体再次展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图。教师说,图片是浓缩的历史,不仅图片能够传承历史,我们生活中的歌曲民谣同样可以传唱历史。现在让我们欣赏一段乐曲,体会离家游子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从而过渡到第三篇章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在如泣入如诉的歌曲中走进历史,进而感受历史。
(五)知识建构,有效训练
学习完相关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知识建构,在进行展示时每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展示在黑板上(或投影仪展示),并在组与组之间展开互评。
【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会系统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然后依据板书设计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随图配乐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明朝对外交往与冲突,回顾中国的外交历程,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鉴真东渡日本,到郑和远涉西洋,昭示的是中国和平交往的外交理念;然而近代,爱好和平的中国成为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对象,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的不仅仅有和平,还有不屈的抗争,拿起武器,用我们的血肉之躯筑起民族不倒的长城;今天开放的中国打开国门,诚邀天下朋友,共同谱写和平发展的美好篇章。正像温家宝总理所说:“我们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穷时铮铮铁骨,发达时永不称霸!”
【设计意图】在于拉近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实现历史为现实服务这一目标,再次进行情感升华。
最后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题目进行课堂达标测试(略)。检测试题要以低难度和中等难度的题目为主,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试题要求有梯度、分层次)。所选题目应注重考查本课时所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难度适中,题量不宜大。
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要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座的形式,通过组际、组内互评等手段来解决。当堂反馈结果,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反馈矫正,体现新课改理念。
【课后提升】
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后探究题:搜集有关郑和及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以第一人称写一篇游记,最后整理后办成板报。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将设计好的小报进行展示,并进行小组互评。
【设计意图】在于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本课的重要历史人物,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