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4 22:3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
“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前人敢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
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课: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华民族陷入苦难和屈辱的深渊。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专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梳理:
教师出示幻灯片“复习目标”,学生朗读目标。
屏幕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
洋务运动

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一、洋务运动
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洋务运动”,完成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梳理表格。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代表人物
中央是奕訢;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目的
维护清朝的统治
口号
“自强”;求富”
内容
创办军事工业(列举);创办民用工业(列举);筹划海防;培养人才。
评价

(性质)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自救运动。
(作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消极;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资本的侵略有一定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积极。
做完之后,教师出示课件洋务运动的表格,相互检查有无错误。
教师小结本部分内容,强调洋务运动开启了是中国的近代化。学生速记洋务运动的评价,然后找三五个学生展示速记情况。
活动一:思考讨论: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改变封建统治制度。

二、戊戌变法
学生采用口述的方式,自主完成戊戌变法表格。


公车上书(1895年)


1898年6月——9月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主要内容

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
经济: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等。
文化: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军事:裁汰旧军,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完成之后,教师找学生口述答案。
教师小结本部分内容,强调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辛亥革命
教师将本部分知识整理,用幻灯片展示,学生阅读,巩固记忆。幻灯片内容如下: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取得胜利(历史上称之为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教师让学生总结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完善答案。)幻灯展示:
教师总结: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20世纪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革命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的革命功绩和精神永远为后人所牢记。
四、新文化运动
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相关问题,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目的是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机会。
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
主阵地
《新青年》北京大学
主要思潮
“民主”、“科学”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即四提倡四反对)。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之后,教师找三组同桌站起来,现场展示提问过程。
活动二:巩固拓展:中国近代史上,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
请回答:
(1)在上图所示的人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于1915年创办了《新青年》。请写出他的名字。
(2)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3)结合新文化运动的作用,谈谈该运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活动三:归纳总结
试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学生答出个人归纳的特点,教师总结完善,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1、在方法上:向西方学习。
2、在学习层面上;从学习西方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3、中国的近代化探索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反映中国先进人物为挽救民族危亡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
活动四:感悟升华
学生讨论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请写下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之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课堂小结(板书)

教学反思
中考历史总复习的几点建议:
(1)认识复习的重要性、必要性,端正复习态度。
(2)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掌握。复习时重在理解,惟有理解,方能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3)关注热点、注重实践。联系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与历史知识链接起来,从中挖掘出新的知识,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4)切合实际,有计划的复习。可分三步:
a、以课本(单元)为主,逐册复习。抓住重点,精讲精练。
这一阶段,学生必须静下心来,拉网式的看书,当你看过两遍课本后,基本上你就难免做到看到一道题,马上知道它出自哪一本书,哪一课,这样考试时你就可以快速地找到答案。
b、综合归纳,专题复习。

经过第一轮系统、全面地复习,我们掌握的知识更牢固了,但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要把知识学活,需要我们结合课本,比较对照,“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形成专题。在这个阶段,要把教材重新组合,进行知识归类,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c、组合试题,模拟训练。集中题型讲解练习,以掌握做题技巧、规律,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模拟训练,实战复习。及时反馈信息,以查漏补缺,重点攻关,使学生适应中考试题。毕业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在短时间如果盲目的见题就做,不仅浪费时间,也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这就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精心研究考纲,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
(5)搜集信息,了解中考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