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7课
三国鼎立
【目标要求】
1.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分析理解两次战役的特点及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
3.认识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乱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课堂热身】
活动1: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活动2:组内交流、检查、质疑;
探究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学生自由阅读教材101-104页内容:
1.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东汉末著名的军阀有哪些?这些军阀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民愿,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展示曹操图像)
2.完成下列表格:读一读、记一记,看谁把下表内容记得又快又准确。
战役时间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
重要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请思考:
(1)官渡之战中曹军为什么能大获全胜?
(2)赤壁之战中曹军为什么却惨遭失败?
(3)曹军在进行的这两次战役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学生读一读:
赤壁之战后,曹、孙、刘三方的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惨败回北方使之在短时内无力南下,势力只局限在北方;孙权巩固了在江南的地位;刘备先占荆州、后进入益州,势力得到巩固和扩展。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和实力,这是三国鼎立局面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
探究二:魏、蜀、吴的建立
1.指导学生看书104-105页,并按下面问题整理,形成简明知识点,填一填,看谁填得又快又好。
2.观察上面的知识网络图想一想魏国的建立者是谁?议一议:曹操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从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两方面分析)形成的影响呢?
【课堂小结】
知识要点小结为“123”:
一个人物:曹操;
两次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三个政权:魏、蜀、吴。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曹操在《蒿里行》诗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它描写的这一惨境发生在
(
)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西晋时期
2.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著名的有
(
)
①袁绍
②刘备
③曹操
④刘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
4.奠定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5.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军队的赤壁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
)
A.200年
B.208年
C.220年
D.222年
6.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的战役是
(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7.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是
(
)
A.以少胜多
B.战术上采用偷袭方式获得成功
C.以众胜寡
D.战术上采用火攻方式获得成功
8.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
)
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
9.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
C.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D.天气环境(刮东风)使曹军失败
10.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
)
A.曹操
B.孙权
C.刘备
D.诸葛亮
11.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一些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下列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
A.曹操在洛阳建立了魏国
B.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
C.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
D.孙权在徐州建立了吴国
12.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
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材料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材料三: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
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材料一、三中的“三国”指哪三国?他们的建立者分别是谁
材料二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他的抱负实现了吗?
材料三中的词句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和特点。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
(4)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第17课
三国鼎立
【课堂热身】
袁绍、曹操
200年
曹操
基本统一北方
208年
刘备、孙权
曹操
曹操败
以少胜多
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蜀
229年
孙权
建业
探究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1.袁绍、曹操、孙权、刘备等
曹操
2.
战役时间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
重要影响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胜
以少胜多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曹操战败
以少胜多
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形成
(1)政治谋略得当
重视人才
重视经济
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2)因为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疾病。这就埋下了失败的祸根。而孙刘联军采用
了正确的战术,火攻曹军,结果大败曹操。
(3)①应随时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骄傲必然失败;②重视合理利用自然条件;③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④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探究二:魏、蜀、吴的建立
1.
2、曹丕
不是,因为魏国建立时,曹操已病逝,所以他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
3.直接原因:赤壁之战曹操战败
根本原因:三国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力量对比条件不成熟
影响:结束胃东汉末年众多军阀混战局面,虽然三国时期是我国的分裂时期,但由于三方互相牵制,这种相对的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达标检测】
1.B
2.C
3.A
4.C
5.
B
6.
D
7.A
8.B
9.D
10.A
11.C
12.C
13.
(1)魏国、蜀国和吴国。
曹丕
刘备
孙权
(2)统一中国;没有。
(3)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以少胜多。三国鼎立形成
(4)如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志向,善于谋略。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基本统一北方,促进了北方生产的发展。(也可写其他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背景: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割据一方,其中著名的有_____、______等;
2.战争:
______年,袁绍与_______在官渡对垒。曹军以少胜多。官渡之战后几年,曹操___________。
北方走向统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时间:
______年
2.交战双方:
________、______组成联军与________;
3.结果、特点:___________
4.影响:
交战双方局面实
际形成;
赤壁之战
魏:______年,曹操病逝,他的儿子_________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魏,建都_______。
蜀:_____年,_______在________称帝,国号汉,历史上叫做蜀汉或________。
吴:_______年,_____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_________。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
三国鼎立
魏
建立时:
建立者:
都城:
蜀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吴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建立时间
220年
建立者:
曹丕
都城:
洛阳
蜀
建立时间:
221年
建立者:刘备
都城:
成都
吴
建立时间:
229年
建立者:
孙权
都城:
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