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5 13:1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他们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本课时要适当做点背景介绍,在杨修死因分析和人物形象分析上应进行一定的点拨、启发。
教学设计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教学应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教师只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2、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3、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教法设计
1、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安排
情境导入——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再读课文(探讨死因)
——研读课文(概括形象)——拓展迁移——作业布置
2、重难点突破方法
①设疑激趣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②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
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进入情境。
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则根据上下环节的内容,或设疑或总结,自然过渡。
4、教辅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之所以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是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图片、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情景中;二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更易把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方法:
勾画圈点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唇枪舌战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也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更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三国的历史天空,去感受那气势恢宏的画面。
(激情导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且其父杨彪,曾任太尉,被曹操陷害入狱。后来获救释放。因此,曹杨两家结下了怨恨。又加上,杨修为人恃才放旷,不注意自己的行为,爱表现自己,因此遭来杀身之祸。
(学生相互交流资料,教师补充,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的背景)
三、扫清字词障碍
庖(páo)官

主簿(bù)

谮(zèn)
绰(chāo)刀 麾(huī)军 簏(lù)
(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学生读,教师点评)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叙述。
(时间、地点、谁?干什么 结果如何?)
2、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五、再读课文,探讨死因
1、课文理解:杨修因什么事被杀?
道破“鸡肋”含义,“造言乱军”
2、思考:人才难得,为这么一件小事杀人,是否过于小题大做?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学生四人为小组速读课文,勾勒重点,相互探究)
①改建花园大门――忌;
②分食塞北酥饼――恶; (杨修卖弄聪明)
③点破“梦中杀人”
――愈恶;(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④告发曹丕阴事――愈恶;
⑤教曹植斩门吏――怒;
⑥为曹植作“答教”
――已有杀心。(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从中你能看出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
曹操:阴险狡诈
杨修:恃才放旷
(意在使学生明白两人矛盾由来已久,能初步了解人物性格)
六、合作探究,概括形象。
1、关于杨修之死,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认为呢?并分析人物的性格?(小组质疑、探究,形成答案,教师补充)
一是自身,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二是曹操,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了解本文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学生跳读课文,归纳整理)
杨修:恃才放旷、自作聪明、蔑视权贵、狂妄轻率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口是心非
、善于权术、自私自利
、凶狠残暴
、老谋深算
2、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3、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杨修阴险虚伪的性格。
七、链接生活—你从杨修之死中明白了什么?
谦逊,远离自以为是,不可目中无人,并要搞好人际关系。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像杨修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大有人在。现在有些学生唯我独尊,自私冷漠,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通过同学们的反思和讨论,让他们明白生活是七彩的,有欢乐也有悲伤,只要我们给予他人帮助、关怀、爱抚,心中装盛的不仅仅是一己之悲喜,急他人之所急,忧他人之所忧,学会与他人休戚相关,就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杨修之死”的悲剧就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
八、总结主题:
本文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以此告诫后人不可恃才放旷、目中无人,否则必败,文章也揭露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有深谋远虑。
九、布置作业
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从中可看出他是个有抱负的人,但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却是个阴险、狡诈的人,那么历史中的曹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自己找资料,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篇作文,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
解“鸡肋”被杀
第二部分
点破“梦中杀人”
狂妄轻率
第三部分 收修尸班师回朝 嫉贤妒能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1、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通过开课前3分钟的音乐欣赏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进入文本,而且又使教师的导课自然、生动。
2、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知识的梯度,通过复述故事,把握小说的故事内容,尊重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充分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这样,既增强了求知的趣味性又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厚实的基础。
3、在教授本文时,我选择了本文的焦点问题,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杨修的死因,来大做文章。将古往今来学者们的观点引入,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4、美丽实用的板书会为教学锦上添花。本次教学板书有些凌乱。既不美观,又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以后我应该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利于导引学生。
5、教授本课时,时间没有把握好,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以后要把握好教学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