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乡》优秀教学设计
鲁
迅
教材分析:
鲁迅《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小说,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课文通过闰土、杨二嫂等几个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采用多角度形象鲜明的对比,层层揭示了农村经济的凋敝以及人们思想的扭曲变化,启发人们要寻找新出路,创造新生活。本文是鲁迅作品中的名篇,学习本文可启发学生只有开拓进取才能创造未来,让学生勇敢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和新生活。
教学设计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教学应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教师只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2、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鲁迅小说《呐喊》的创作背景,梳理总结已学的鲁迅作品。
2、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内容,提炼小说要素,感悟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预习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3、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思路,理解故乡的三个层次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对理想故乡的向往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思路,理解故乡的三个层次的特点。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勾画圈点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喜欢以“故乡”为题材写诗赋文,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再到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无不表达了对故乡的特殊感情,阔别多年,重回故乡,鲁迅又有哪些感想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故乡》。
二、鲁迅故乡简介
多媒体出示浙江绍兴的图片
(意在使学生直观的了解浙江绍兴的信息)
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是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小城,也是历史文化名城。那里山青水秀,风光宜人,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古有大禹、西施、范蠡、越王勾践、书圣王羲之父子、今有秋瑾、蔡元培、周恩来、朱自清……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三、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使学生明白本课的知识点)
四、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简介
1、鲁迅简介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同时期鲁迅的照片
(意在使学生了解作者,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短短五十五年坎坷人生中,于散文、诗歌、小说、杂文等文体广泛涉猎,均有重大建树,尤以杂文成就最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警句.生平著述很多,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而已集》、《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皆收入《鲁迅全集》中。
2、写作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把满清皇帝赶下了台,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篡夺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广大劳动人民仍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人民生活举步维艰,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19年,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1919年12月,鲁迅先生回故乡绍兴搬家接母亲到北京居住,亲眼看到了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穷困的残酷现实,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1921年1月,他便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故乡》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
(了解背景,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五、指导学生积累生字词
huì chá huān bì xíng
阴晦 猹 獾猪 髀 五行缺土
è chī chán zìsuī sè
愕然 嗤笑 潺潺 恣睢 瑟索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画出重点句子,思考并回答问题)
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2、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三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提示学生阅读时抓课文中的时间、地点等转换词语,学生四人为小组讨论问题)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情节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
⑴回故乡(1-5段)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
⑵在故乡(6-77段)着重刻划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和“我”的所感。
⑶离故乡(78-88段)“我”怀着痛苦与失望的心情离开故乡并寄希望于未来。
(意在使学生把握主要的故事情节、结构层次、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七、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作者写故乡,不仅写了现在的故乡,还描写了回忆中的故乡,以及他理想的故乡,试分析这三层故乡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回忆中的故乡:充满童趣,带有梦幻色彩
现在的故乡:在生活的重压下,失去生机
理想的故乡:朦胧,是未来的希望
(注:讲解时要结合背景来讲,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文章主旨,而且回忆≠理想,有封建压迫)
2、理清人物
回忆中的故乡 现实中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少年闰土 成年闰土
少年的“我” 成年的“我”
豆腐西施的“杨二嫂” 圆规杨二嫂
少年水生 成年水生
少年宏儿 成年宏儿
(使学生理清文中的主要人物,为下节课学习打好基础)
八、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第2自然段是景物描写。
其作用是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
②第12自然段描写的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二者相映成辉。
其作用是展现了20年前故乡的美丽景象。
③结尾段再现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景物描写。
其作用是表明“我”对新的希望的想象、憧憬
(目的使学生明白,文中的环境描写看似闲来之笔,实则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九、课堂总结
本节课从小说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入手,对文章进行了解读。阔别二十多年,“我”再回故乡,故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间是位神奇的魔法师,在斗转星移间,沧海桑田,物是人亦非。以至于“我”那么困惑,那么惘然。其实,路还是要走走下去的,让我们一起离开故乡,奔向理想的明天。
十、布置作业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本文刻画了闰土、杨二嫂、“我”
三个主要人物形象,试分析二十年前后他们都发生了那些变化?(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以卡片的形式出现)
(目的为下一课分析人物形象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⑴回故乡(1-5段)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
⑵在故乡(6-77段)着重刻划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和“我”的所感。
⑶离故乡(78-88段)“我”怀着痛苦与失望的心情离开故乡并寄希望于未来。
教学反思:
本课以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为契机,带领学生梳理了课文内容,了解了作品背景,并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作者所写的三个故乡的不同特点,学生思维较活跃,课堂气氛高涨,但在讲三个故乡的特点时,没有结合背景,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注重背景的讲解,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