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5 18:2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文章都是极富想象力的故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皇帝的新装》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一篇享誉世界的童话佳作,学生年对其内容早有了解。因此我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能力目标: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联系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环节设计是这样的: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说故事
让学生自由的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出现的人物。之后抛出问题:这些人物的活动围绕那个字或词展开的?
学生的答案是“新装”,而对“骗”字的得出,需要引导(重读题干中的“活动”二字,暗示他们是围绕一种行为展开的。)学生勉强给出了“骗”字,相机引导其说故事情节。
三、说人物
对于人物的把握需要学生细读文章,我在多媒体上给出了问题: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从文中找出理由。
申:我读到了一个爱虚荣的皇帝,他爱穿新衣,每天每一点钟都会在更衣室里。
孟:我读到了一个昏庸的皇帝,他为了穿新衣而不惜耗费巨资,不仅如此,还不理朝政。
牟:这也能说明他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是个挥霍无度的皇帝。
祝:皇帝他自欺欺人。他看不见,可他还是赞美布匹多美啊!
贺:他的自欺欺人还表现在孩子已经指出他没有穿衣服,他还坚持继续游行。
张:我认为他是一个愚蠢的皇帝,他企图通过布料检测大臣的忠诚与称职,根本就不考虑布料是否真的会有这种神奇的特性。
李:皇帝不仅愚蠢而且狡猾,他怕自己看不见那块布料,从而证明自己不称职或愚蠢,就先派大臣们去看。
师:大家读得非常认真,我们从皇帝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读到一个虚伪、愚蠢、狡猾、昏庸、自欺欺人的皇帝。那么其他人物呢?
赵:小孩天真无邪,无知无畏,敢说真话。
侯:百姓们也自欺欺人。
张:大臣和皇帝一样。
师:从大家刚才的分析中,我发现除了小孩子外,其他人有一个共性,他们都自欺欺人。大家试想想,作者描绘这么一群人的目的是想说明什么呢?
白:讽刺这群人不如小孩。
丹:老师你能介绍一下写作背景吗?
师:这是安徒生中年时期的作品,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人民深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着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的一则民间故事改变成了《皇帝的新装》。
丹: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 讽刺皇帝和大臣们的穷奢极欲。
赵:希望我们能象那个小孩一样,敢说真话,不自欺欺人。
师:孩子天真无邪,无知无畏,敢说真话,揭穿了骗局,我们设想一下,二十年后,小孩长大成人,你觉得他还会揭穿骗局吗?
孙:不会,因为他长大了,想得就多了,不再天真了,怕别人说他傻。
张:长大了,他会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如果我在场,别说二十年后,现在我都不会喊出来。
师:张杰很真诚,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很好,因为谎言终会被揭穿的。
贺:老师,其实每个人都有虚伪的一面。
师:没错,所以说真话真得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别人说的话,一定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绝不能盲从盲信。皇帝就是听信了骗子与大臣的话才裸行于街,当他们听到孩子的真话时,无奈仍得丑行天下。大家想想,骗子之所以能行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周:骗子附于了布料奇特的功能。能检测出是否称职和愚蠢。
王:他们的演技很逼真。织布机上什么都没有,却装着在织;没有布料,却装着“赶夜工”。
张:我觉得骗子能成功最主要是因为皇帝的虚伪、愚蠢。还与这些大臣们的贪婪有关。
师:你的洞察力很强。骗子之所以能行骗才成功,是因为他抓住了皇帝、大臣、随从等人心理上的弱点,要么怕失去自己的地位,要么怕别人说自己愚蠢。利用这种心理上的弱点,设下骗局。假如皇帝很真诚、善思考会被骗子愚弄吗 他的大臣们还敢如此堂而皇之的欺骗吗 (生: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不虚伪、不贪婪,善于思考,即使骗子的骗术再高明,也无济于事。
四、变情节
大家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假如皇帝游行完毕,在皇宫门口遇到了两个骗子,他会怎么做?
徐:“你们竟然敢骗我,来人,给我拿下。各打50军棍。”
师:不给他们分辩的机会吗?
徐:不给。
祝:什么也不说,直接斩杀,再诛九族。
吴:先把他们骗的钱拿回来,再给他们身上涂上蜂蜜,绑在树林里,让蚂蚁等昆虫蚕食。把另一个也扒光,,装进渔网里,然后用刀一块一块剐去被渔网勒出的肉。
听着他们的陈述,我有些瞠目结舌,我没有想到一道发挥想象力的问题,竟让我看到学生们内心的残忍。如此的心理,让我想到了各地有关青少年的恶性案件。如果不及早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干预,很难设想,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遇到类似的欺骗,会怎么处理?我的心里很沉重。直接批评不仅会打击孩子发言的积极性,而且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所以我调侃道:我很庆幸我不是骗子,没有骗过人,否则一定会很惨的。(生笑)从大家的设想中可以看出大家对骗子深恶痛绝,我想你们在现实生活中绝不会去欺骗别人的。可是如果有人骗了你,你们真的不给他们改过的机会,就采取这样的方式惩罚他们吗?
杨:老师,我不会。我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因为人都会犯错。
吴:如果他不改呢?
杨:不改,我也不会过激的惩罚他们,如果那样做了,一定会触犯法律的,我觉得不值。再说人都会犯错误的。而且“浪子回头金不换”嘛。
孙:老师,我以为皇帝就不会杀这两个骗子,因为只要杀了骗子,就告诉大家,他没有穿衣服。
张:我同意孙雨馨的观点,皇帝一定会放了两个骗子,而且见到他们时还会对衣服大加赞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皇帝的尊严,才符合皇帝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
师:张杰和孙雨馨说的很有道理,他们善于思考,对于开放性的问题能与文本紧密结合,不脱离人物的性格,这才是正真的会通。
李:老师,为什么皇帝不能因为此事而觉醒了呢?我以为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会赞美衣服,之后会带两个骗子回宫,永远呆到宫里以免他们再去骗别人。
周:我还会给他们开工资,让他们觉得呆到这里挺好。
师:以德报怨,这才是真正的以仁治天下。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其实在日常的生活中,当我们被人骗或与别人产生矛盾时,我们都应该以宽容之心待之,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该给他们改过的机会。
看着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灵感的火花的时时闪现,我暗自高兴。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我都通过眼神、手势、言语加以鼓励,教学的气氛和谐、顺畅。最后我布置了作业,自己创作一篇童话故事。

教后感言:
在本课的教学中,本人试图贯彻问题意识与对话教学理论,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气氛愉悦,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对课文的理解全面深刻,课堂教学效果不错,仔细想来,本科教学成功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点:
1、选择对话的适宜层面让文本顺利地进入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问题的设计关涉到课文的关键点,学生突破了问题,文章的要旨也就明白了,因而学来既轻松、又有收获。
3、所提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充分面向了全体学生,有了广泛的适应性,增强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和正确回答的可能性。
4、整个课堂把阅读、答问、探究几者融为一体,始终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这堂课充分印证了如下结论:“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只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