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一、检测预习
主要包括作者的经历和个性及其写作背景
“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一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他的一生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
——胡适
二、诗读百遍,其义自见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正 音
青荇(х ì n g)
似
似的(s h ì)
似乎(s ì)
长篙(g ā o)
蓬蒿(h ā o)
漫溯(s ù)
朔望( s h ù o )
假设你是徐志摩,经过康桥英式文明的洗礼后,怀着惆怅的心情,依依不舍的告别风景如画的康桥。……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三、品味语言 分析意象
说一说你最喜欢的诗句
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柔波、水草、潭、虹、星辉、笙萧、夏虫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主观情意
客观物象
+
=
意 象
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不可遏制的爱,是柔情,还是激情,还是深情,是一种热烈的柔情。
惆怅告别
惆怅离去
陡然低落
浓烈而温柔
热烈而缠绵
达到高潮
清潭
金柳
水草
放歌
沉默
离去
云彩
全诗淡化了离别时哀伤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自然。
四、品味诗歌之美
新月诗派主要成员闻一多曾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 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押韵、节奏感强、朗朗上口)、“绘画美”( 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语言)、“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三美”: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
A、押韵,每节2、4两行押韵。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再别康桥》的绘画美
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给读者视觉上丰富的色彩想象。
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再别康桥》的建筑美
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五、比较阅读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再别康桥》和下列送别诗有什么不同?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再别康桥》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五、拓展阅读
六、作 业
1、背诵全诗。
2、自选一首徐志摩的诗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