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课件(30张ppt)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公开课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课件(30张ppt)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5 16:00:50

文档简介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学习内容分析】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思考“文革”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和损失,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再现再认历史的能力。
2.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我们理解“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深刻的主题。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当代一些重大问题,提高学生阐释历史的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讨论:“‘文革’结束后中国应向何处去?”,初步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已经学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必修2的切入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已经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体会到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必须通过一些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去理解。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引导法、问答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欣赏音乐‘春天的故事’,解读《时代周刊》封面,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带领学生融入历史,走进历史。
新课讲授:
一、伟大的转折
(一)背景
利用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让学生先从直观上感受这次会议的历史背景。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播放视频片段“伟大的历程”片段,引导学生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情况。
1. 召开 1978年12月 北京
2.主要内容
(1)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改革开放决策:
3.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一)起步:农村
演示文字资料,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首先从农村开始?
1.历程:
(1)安徽(小岗村)秘密尝试:包产到户;
(2)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文件,对做法肯定;
2.内容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补充介绍: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调整产业结构
3.影响
展示“安徽凤阳小岗生产大队1976、1979经济状况的变化”,深刻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作用。
(二)扩展:城市
根据相关文字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前,城市中国有企业的生产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开始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内容
(1)中心环节:
(2)分配制度:
(3)管理体制:
介绍典型案例:“马承包”,让学生深刻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巨大效果。
问题设计: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归纳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
三、对外开放
通过展示动态的对外开放示意图,使学生理解对外开放的进程,最后总结出对外开放的特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经过
特点
引用材料,师生互动,分析材料,回答、总结问题
【作业】
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的“开放”有哪些区别?
【反思小结】
本节内容学生初中了解的比较多,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发挥自主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放映相关的小影片(十一届三中全会),展示大量文字材料、表格材料,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知识难点、重点的目的。
【板书设计】
一、伟大的转折
(一)背景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 召开
2.内容:
3.意义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一)起步:农村
1.历程:
2.内容
3.影响
(二)扩展:城市
1.开始
2.内容
(1)中心环节:
(2)分配制度:
(3)管理体制:
三、对外开放
(一)经过
(二)特点
课件30张PPT。了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讲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
概述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 背景一、伟大的转折(1978)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指导方针工作重点(1)、转折(2)、伟大决策改革开放2、内容3、影响二、经济体制改革(一) 起步农村过程一:安徽(小岗村)秘密尝试;过程二:中共中央对农村做法肯定;1、经过2、内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形式)<2>、调整产业结构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各家各户使用(“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3、影响城市(二) 扩展1、开始2、内容中心环节: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材料:……部分企业生产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经济核算不健全,职责不清,考核不严,职工多生产和少生产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增强企业活力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材料: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报,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思考1: 结合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想一想改革的实质是什么?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各家各户使用(“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三、对外开放(一) 经过海南浦东1979年决定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海南浦东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三) 特点“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春天的故事》(1)“1979年,那个春天的到来”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2)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指什么举措?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3)在广东、福建设经济特区有哪些有利因素。 靠近港澳,华侨多,利于引进外资。
处于沿海,交通便利。
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资源丰富。史料解析:思考2: 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课堂作业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企改革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小结材料:“用处太多,用量太大。这个行业不是取缔的问题,只要下游还有需求,他就不会停止,禁令打击,只会让他们四处游走,或转入地下。现在是在风头上,很多人都等着东山再起。”
——家里开过明胶厂的谢海峰于2009年5月16日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说思考1:
对于当前出现的“有毒胶囊”,你如何看待?“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春天的故事》(1)“1979年,那个春天的到来”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2)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指什么举措?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4)在广东、福建设经济特区有哪些有利因素。 (3)除深圳外,我国还设了哪些经济特区。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珠海、厦门、汕头近港澳华侨多利于引进外资、近沿海,交通便利、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资源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与建立哪一经济体制有关?史料解析:背景不同:
目的不同:
结果不同:当今的开放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本国经济;近代的开放是列强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今的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近代的开放使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近代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被动开放。海南浦东经 济 特 区思考1: 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哪四次变化?农民个体所有制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制)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
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 · · · ·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大地间荡起滚
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 · · · · ·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中的“春天”寓意什么?两段歌词分别指
什么历史内容?【感受变化】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思考 3: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自我检测: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 民主集中制 B. 解放思想 C. 实事求是 D. 改革放开
2.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改变陈旧的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能在全国普遍推行。根本原因是( )
A. 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B. 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 符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
D. 适应了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CAC凤阳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请根据材料思考:当时我国的国营企业存在着哪些问题?
材料: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报,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部分企业生产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经济核算不健全,职责不清,考核不严,职工多生产和少生产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生产队社员正在领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同书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切含义是( )
A.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具,自主经营
B.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分散自主经营
C.农民个体经营和乡村联合经营相结合
D.在乡镇企业中建立严格的责任制2.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形势和社会面貌交够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余下的全是自己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