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斗争的史实。
(2)概述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知道这些典型事迹所反映的斗争精神都有特定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感知历史——学生参与——理解历史的学习过程。
回顾上一节课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将本课中国军民的斗争上升到维护中国国家主权斗争的高度,理解近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的强大动力所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在了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史实的基础上,体会中国近代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学情分析: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看,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有关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涉及本课的知识并不多。只是用小字和图片介绍了致远舰和反割台斗争,其他诸如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和义和团反帝运动等知识都没有涉及。学生学习本课,应该是在初中学习基础上的拓展。
2、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已有了一定的提高,也学会了一些学习方法。再者,本课的内容并不是很复杂,教师可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及辅助资料,引用一些历史影视资料片段,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接受,在心理上也会产生震撼。
3、学生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概述历史事件不完整的情况,解决办法是教师要告之学生概述历史事件的方法。还有,就是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是否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述斗争的事迹,理解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原因。学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真正让学生体验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现一段文字材料:深切怀念一切为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和祖国统一富强而英勇献身和毕生奋斗的先烈先辈们。我们将永远铭记他们为祖国和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江泽民。师生共同阅读。
师:请问同学们,在你们的记忆中,近代中国有哪些先烈先辈们的事迹令你感动呢?
生:……
师:在我们感动之余,你是否想过当时中国面临着怎样的情况呢?
生:……
师:你们能用上一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回答这个问题吗?
生:……
师:正是这些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我国从独立自主的国家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但为什么是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而不是殖民地国家呢?是列强不想吗?先烈先辈的英勇献身和毕生奋斗对我们回答这个问题是否有启示呢?他们谱写了哪些不屈不挠斗争的壮丽“诗篇”呢?今天老师精选了四首非常有代表性的“诗篇”,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近他们。
[设计意图]:1、选用材料,开门见山,直奔本课主题。2、以材料为依托,进入谈话方式教学,回顾上节课知识,同时导入本节课。
【活动】三元里人民抗英
“诗篇”一:?
三元里前声若雷,??????? ?
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
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
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
犁锄在手皆兵器。
教学思路:
1、先请一位学生朗读这首诗。
2、让分组合作讨论“根据诗歌与旁边的两幅图获取的历史信息”。如三元里地点、乡民众多、因有“不义”之事引发斗争、全民动员、以犁锄为兵器、缴获的是英军制服、获得一定的胜利等等信息。
3、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不义”指何事?进行斗争的目的是什么?
4、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怎么的斗争精神?
[设计意图]:根据对材料的充分挖掘,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达到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实、斗争场面的学习,从中也可让学生体会到三元里人民的不畏牺牲,为维护家园,齐心协力的斗争精神。
【活动】黄海海战
过度:如果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所体现的是自发组织的、不畏强暴的团结斗争精神,那么下面这个场面所看到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斗争,视死如归的个人英雄气概。
“诗篇”二: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帝写给邓世昌挽联
教学思路:
1、学生的任务:根据视频及结合教材,请一位学生概述黄海海战斗争事迹。概述时请注意概述的要点(原因,经过,人物,结果)
2、教师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
3、在学生概述的基础上,结合光绪帝写给邓世昌挽联,讲述邓世昌的事迹:邓世昌的悲壮就义“致远”被击沉以后,邓世昌落水,他的随从刘忠抛救生圈给他,被他推到一边;左一号鱼雷艇赶来相救,他拒不上艇,……他养的爱犬太阳游到他的身边,先是咬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他将狗奋力推开,狗又咬住他的发辫,使他的头露出水面。邓世昌抱定与战舰共存亡的决心,毅然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滚滚波涛之中。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战斗的场面,体会官兵视死如归的精神。通过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落实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学会概述历史事件的方法。????????????????????????????????????????
【活动】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战斗的场面,体会官兵视死如归的精神。通过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落实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学会概述历史事件的方法。
过度:黄海一战之后,日本取得了制海权,从海陆两面进攻中国。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定了《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反割台斗争。丘逢甲就是当时的爱国志士之一,让我们一起解读他的这首诗歌。
“诗篇”三: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教学思路:师生共同解读诗歌。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2、台湾人民除了“同一哭”以外还有什么行动?结果如何?
3、台湾沦陷以后,台湾军民停止了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吗?最终结果如何?
4、“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台湾人民进行的反割台的斗争反映什么精神?
[设计意图]:诗歌的作者是反割台斗争的领导人之一,通过他的诗歌我们更能体会当事人的一种精神。引用这首诗歌,是为了突出国家领土被割占中国人民为维护领土完整而进行长期的收回主权的斗争,国家主权的完整是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的强大动力。
【活动】义和团运动
过度:当中国人民为领土被割占而痛哭、伤心时,在北方中国大地上,农民爆发出了一声怒吼,书写了农民反帝运动的壮丽“诗篇”。
“诗篇”四: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斯萧然。”??????????????????????????????????????????????????????????????????????????????? ——义和团揭贴
教学思路:
1、通过义和团揭贴,了解义和团兴起的原因?
2、利用教材的“义和团运动形势图”,了解以下几个要点
①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地点。
②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情况。
③在地图上找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地区。
3、学生观察图片:义和团所使用的武器、团民的表现,说出义和团在抗击八国联军中所体现的精神。
4、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及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可以穿插其中,作简单的处理。
5、合作探究:自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以来,泱泱中华迅速从世界第一把交椅跌落至被列强集体侵略掠夺、任人欺辱的悲惨境地,中华民族备受凌辱... ...? 但是仍然没有被列强完全征服,没有沦为殖民地。根据以下三则材料,思考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原因?
材料一:孙中山评价义和团,说义和团“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材料二:瓦德西在给德皇的奏议中,根据他在中国的经验提出:“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丧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有无限蓬勃生气……
材料三: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之事,实为下策。
?[设计意图]:义和团反帝运动的教学,要体现义和团兴起的原因以及反帝的斗争情况。本课较注重情感体验,而好的情感体验方式,一是诗歌,二是影视,所以可以找一些反映黄海海战、三元里抗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的视频材料让学生观看,教师还可创作一些诗歌让学生朗诵,以使他们受到感染。
以上四个”诗篇”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概述了教材所选的四个典型的历史事件。在这一过程中,有教师和学生友好的谈话方式,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师生共同解读诗歌,也有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这四个环节,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三维目标也贯穿其中。
结束语:(小结)
结合板书。历史无声胜有声,许多年后当我们再次进入“时空隧道”追溯这段历史时,是为了铭记先烈先辈们,更是为了珍惜今天的和平。
?
【作业设计】
1、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来侵略斗争的是(??????????)
A.虎门硝烟 B.三元里抗英 C.黄海海战 D.义和团运动
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是光绪帝写给黄海海战中一位人物的挽联,他是(?????????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刘永福 D. 张自忠
3、书写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壮丽诗篇是( )
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 五四运动
4、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典型事例有哪些?概括这些典型事例的共同点。
参考答案:1、B 2、B 3、A?? 4、典型事例: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等;共同点:都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表现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粉碎了列强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梦想。
课件14张PPT。1840年至1900年列强对中国发动了
哪几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中法战争(1883-1885)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复习思考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七课时 (人民版)内容标准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2、黄海海战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4、义和团运动近代中国军民奋起抵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近代前期中国军民斗争的主要事迹有哪些?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主要功
绩是什么?阅读课前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三元里前声若雷,
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
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
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
犁锄在手皆兵器。
——张维屏《三元里》 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哪次列强侵华战争中?这次斗争有何主要特点?有何意义? 大 陆 政 策日本中国台湾朝鲜中国东北蒙古中国亚洲世界材料一:日本“大陆政策”是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侵略政策。它的第一步是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侵占中国的台湾和征服朝鲜在其“大陆政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就已迈出了实施“大陆政策”的第一步,虽未得逞,却尝到了甜头。……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已作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
鸭 绿 江汉城丰岛1894、7、25平壤旅顺威海卫黄 海大沽 中 国朝鲜辽东半岛山东渤海中国海陆军
日本海陆军大东沟 这次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议一议春 愁
邱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刘永福邱逢甲这首诗写于哪一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澳底基隆台北新竹大甲大甲溪彰化嘉义曾文溪台南1895. 101895. 5阅读教材,思考:
参加台湾保卫战的主要
抗日力量有那两支?
分别由谁领导?
结果如何?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
哪些?从这幅19世纪末的中国形势图中你看到中国
面临什么样的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形势发展图:1900年6月材料一 义和团各团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
——《庚子纪事》
材料二 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黄曾源《义和团事实》
材料反映了义和团什么局限性?与义和团最后的失败有什么联系??动脑筋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义和团)“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经过那次血战,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孙中山结合材料和书本知识,思考义和团运动的意义?动脑筋1.斗争原因:列强侵略造成民族危机
不断加深 2.主要事迹: 3.主要功绩:打击侵略者,粉碎了列强
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梦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