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商鞅变法、战国七雄、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战国同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2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背景、内容、意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七雄、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战国同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
4.1.2学时重点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了解商鞅变法
4.1.3学时难点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背景)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动荡的春秋时期,由于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周王室政治势力大减,诸侯势力不断崛起,导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的巨大的变革。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活动2【讲授】讲述战国战争特点以及战国七雄
师: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起始时间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是争霸战争,而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有了变化,从原来的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经过300多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力”与“战国形势图”,默读第一部分。
思考:1、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
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师:教师简单介绍“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那么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有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思考:2、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
生:说出战国七雄,并能看图(32页)说出各自的位置。
师:老师给你们个对联,能够非常快速的记忆战国七雄。根据地图来看,东南西北到中央,秦楚秦燕赵魏韩。
师: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那么其中经典的战役有三个,看看你们知不知道?
生: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通过小故事的方式一一作解释)
思考3、战国时期的兼并战有何特点?
生: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思考4、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反对战争,希望战争结束;和平统一,过安定的生活。
师:我们刚才讲完了战争,让人民生活民不聊生,我们先忘记刚才战争带来的烦恼,现在有一人也很烦恼,我们来帮他解决一下。
(根据PPT演示,找同学扮演奴隶主)
师:刚才那位同学是奴隶主,他的烦恼是原来有500个奴隶主,现在干活只要300就足够了,那么我剩下的200个应该让他们干嘛呢?同学们,老师想问一下,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
生:铁器牛耕的出现,提高了工作效率。
师:那么剩下200个奴隶让他们干嘛呢?
生:开垦荒地。大量开发私田。
师:刚才奴隶主告诉我们由于私田越来越多,许多奴隶主不听使唤了,开始逃跑、罢工等状况出现,怎么办呢?
生:奴隶主给他们出租土地,并收取租金。
师:那么这时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身份就有了变化,奴隶主私田越来越多了就逐渐变成了封建地主,而奴隶的身份逐渐变为平民,他们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的变为出租土地和租种土地的关系。那么这时社会制度也逐渐有了
变化,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师:这时奴隶主还有烦恼,他说他的私田越来越多了,但是国家不承认也不知道他私田的存在,如果哪天土地被国家发现充了公可怎么办?
生:希望土地早点变合法。
师:那么土地怎么才能变合法呢?
生:希望国家通过变法,颁布一些相关的法律承认土地变合法。
师:这时有许多诸侯国都在变法,其中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都在变法,其中有一个诸侯国通过变法势力大增,同学们是知道是哪个诸侯国吗?
生:秦国商鞅变法。
师:那么商鞅是通过什么方式取得别人的信任,从而让别人支持他变法呢?这里有个小故事谁知道?
生:徙木立信(讲述这个小故事)
师:阅读(33页)商鞅变法,找出商鞅变法当时的社会背景?变法时间?支持者?变法的目的以及作用?
生:铁器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其目的是富国强兵。
师:老师PPT展示连连看游戏,在你们没有学习商鞅变法具体内容的情况下看能不能连出每条其相关的解释或作用。(下组讨论)
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了解战国七雄,初步了解了商鞅变法,具体内容咱们下节课再详细讲解。
4.2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商鞅变法,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4.2.2学时重点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都江堰
4.2.3学时难点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内容、意义)
4.2.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详细讲解商鞅变法、了解都江堰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了解了战国七雄,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主要学习下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等。
活动2【讲授】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了解都江堰
师:大家一起复习下上节课的连连看小游戏,练出其解释以及作用。
生:PPT连线。
师:商鞅变法的内容分为三个主要方面,政治、经济和军事,首先我们来看政治方面。第一,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那么加强了秦王的权利,也就是叫做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第二,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启开启的世袭制度,那么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也就触犯了贵族的利益。第三,改革户籍制度也就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第四,严明法度,制作“连坐法”,稳定了社会秩序。
师:经济方面第一,废除井田制度,由于私田越来越多,那么变法承认了土地私有,也就叫做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并且由原来的只有使用权没有买卖权变为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第二,奖励耕织,这样就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生产粮食多、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第三,统一度量衡,具体我们第九课再详细讲。那么提高了经济水平发展也就是达到富国的效果。
师: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样也就提高了国家的战斗力,使秦国势力变强大。
师:那么我们得出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商鞅变法并不是一帆风顺,通过两次变法才成功,变法当中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有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陷,最终被车裂。但是我们从商鞅变法看到商鞅什么样的精神啊?
生:不畏强权,公正无私,严格执法,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
师:商鞅虽然被旧贵族迫害,但是商鞅变法还是成功的,因为秦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是商鞅变法的目的就仅仅是要富国强兵吗?不是的,他要通过变法来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废除分封制,确立县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这才是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请同学们能够理解的去记住。
师: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尤其是到战国时期,原来奴隶制度逐步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形成。铁器牛耕的出现和进一步推广,使得原来的奴隶制经济逐渐瓦解,封建制经济逐渐形成。
师: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兴修水利。引出下一节: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师:出示都江堰示图
生:能通过看图与课文内容结合进行理解。
师:学生默读本部分,并知晓: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年代、主持人;工程的建造原理及其作用。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充分反映出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师结束语:战国时期,七雄之间相互攻伐,地处西部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3【活动】扮演角色,小组讨论
(PPT演示)全班分为四组,分别是地主、贫民、士兵、奴隶主贵族身份,各种身份支不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1、地主:支持,因为国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承认了我的私田,并且还能自由买卖,这样我又能大赚一笔了!
2、平民:支持,我们的身份地位得到了提高,国家奖励耕织,我们生产的粮食多、布帛多了我们就可以不用去服徭役了!
3、士兵:支持,我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如果哪天立军功了就封有爵位并且有田宅和土地了,下半辈子就不用愁了!
4、奴隶主贵族:反对,商鞅变法触犯了我们的世袭特权,原本世世代代继承的特权都没有了,并且我们旧贵族原来没有立军功者就没有一切特权了,商鞅,我们走着瞧!
活动4【练习】巩固练习
1.山西省的宣传语是“山西旅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晋善晋美”,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 )
A.韩、赵、魏 ?B.郑、宋、楚
C.韩、赵、燕 ?D.秦、齐、楚
2.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中,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4.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 ? ? 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5.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6.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该工程建造于( )
A.春秋时期 ?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7.作家余 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
A.大禹 ?B.李冰 ?C.商鞅 ?D.李春
8.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 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 ?B.乙同学扮演被国君派往地方任职的官吏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禁止土地自由买卖
9.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奖励军功,并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1世纪教育网
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课件28张PPT。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春秋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 因鲁国编年史
《春秋》而得名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战争而得名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1、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楚秦韩魏赵燕齐燕齐赵燕齐魏赵燕齐韩魏赵燕齐楚韩魏赵燕齐燕齐魏燕齐韩魏燕齐楚韩魏燕齐秦楚韩魏燕齐赵秦楚韩魏燕齐楚晋齐秦燕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列国形势图齐楚秦燕赵魏韩1、三家分晋2、田氏代齐 一、战国七雄:群雄并起河北山东两湖地区 河北河南 陕西秦魏赵燕齐楚韩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东 南 西 北 上中下同时并存魏赵齐桂陵救命啊!!!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元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兵进攻魏国。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的打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 马陵之战 减灶计 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够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庞涓查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我离间!白起廉颇我坚守不出!你能奈何?赵王赵括取代廉颇!赵括纸上谈兵!赵括长平之战 离间计 公元前262年-前260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与赵国的军队决战。战争中,赵王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导致赵军惨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东方六国再无法抵御秦的进攻,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比一比:三、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春秋的争霸 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决定战争胜负。 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战国的兼并 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 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中国。3、军队数量:4、称霸方式:1、目的 2、战争特点:1、目的 2、战争特点:争霸(成为霸主)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 兼并(统一全国)时间长、规模大、战争频繁3、军队数量:4、称霸方式:战争结果 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对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秦国为什么能一跃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三、秦国的商鞅变法1、背景: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
4、主要内容5、历史作用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3、时间、人物荒地开垦出租奴隶制封建制奴隶主地主奴隶农民阶级关系变化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国有→变→私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奴隶主私田增多 然而在经济上富裕起来的新兴地主,开始逐渐要求自身政治上的权利,要求确立自己的统治,他们要求变革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1.政治:2.经济: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爵并赏赐田地3.军事:
国富兵强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变法内容 作用 意义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加强了中央集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3、统一度量衡实质是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确立县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 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轻罪用重刑,还实行连坐法。 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斗争,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的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的人中选用。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向前发展必须变革。
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 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有什么启发?这项大型水利工程,建造于战国时期,2008年,经历了5.12特大地震的考验。保卫了千万中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两千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那么,这项水利工程的设计建造者是(?)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者:
4.功能:5、影响:秦国蜀守李冰、岷江中游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3个主体工程。(1)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2)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 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3)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2、地点:3、构成:防洪、灌溉、水运等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岷江岷江著名的都江堰分水堰内江外江分洪灌溉2、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国家是( )
A齐国 B楚国
C秦国 D晋国
3、下列各项中,搭配不当的是( )
A孙膑——围魏救赵 B赵括——纸上谈兵
C重耳——退避三舍 D晋文公——尊王攘夷
1、战国七雄中位于最西部的是( )
A秦 B燕
C楚 D齐ADD4、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下列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被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官。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 )
A.秦国 B. 韩国 C. 楚国 D.燕国 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
A.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B. 都江堰的修建
C. 商鞅变法的实施
D. 秦兼并六国 A B课后作业2、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1、根据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分析它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