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案+课件(39张)(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案+课件(39张)(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6 16:50:40

文档简介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 ? ?
2、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分析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及其严重危害。
3、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认识水利在传统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4、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点是必修二第一课,从知识上看,内容与生产生活相贴近;从难易上看,涉及土地制度、文言文等,学生有一定难度;从生源上看,学生基础相对薄弱,须加强引导。尽量复杂问题简单化。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
2、难点:土地制度的演变。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
在开始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看一组图片。(ppt展示图片)在这组图片上大家看到了什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食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大家知道这些农作物的栽培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古代中国的农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又有哪些自己的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知识。——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板书: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讲授】教学目标
今天我们所要讲的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ppt导入教学目标)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起源、基本特点、影响因素三块。大家需要重点掌握: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耕作技术的演进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均田制)
3、小农经济的特征、影响 难点知识: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原因。
【活动】自主学习【一、农业的起源】
问题一:关于农业的起源大家知道哪些相关知识或传说?结合课本第一部分进行说明
? ? ? ?古代中国农业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早在七八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就已经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当时河姆渡人学会了种植水稻,半坡人已经掌握了种粟的技术,还种植蔬菜和麻。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国家,对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 ?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所以神农在远古时代具有显赫的地位。这也反应了农业在古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大多采取重农政策。
【活动】互助学习【二、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问题设计)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不利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耕作方式的进步、农具的革新和演变、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土地制度、赋税徭役等
【讲授】点拨提高【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土地私有制带来的问题:土地兼并问题及其影响、解决办法
3.土地改革:北魏孝文帝:均田制
【练习】材料分析【小农经济的特点及评价】
第一则材料:黄梅戏《天仙配》歌词。
第二则材料:白居易《朱陈村》。
第三则材料:李绅《悯农诗》。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农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2)材料反映出什么样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有何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形式有何利弊?
【测试】当堂检测
[课堂检测]
1、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 ( ????)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
C、春秋末期 ????????????????D、秦汉时期
2、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官府募民耕作 ????????D、个体小农户耕作
3、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抛荒 ???????????????B、铁器牛耕的使用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4、西汉的《氾胜之书》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东汉的《四民月令》则载:“凡种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主要说明( )
A.古人根据节气探求最佳播种时间
B.两汉时期比较重视对小麦的种植
C.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已形成
D.稻麦轮作制在两汉时期已被推广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作业】总结及课后思考
本节课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看黑板,我们这节课主要讲了古代农业经济的起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特点及评价。那么,通过对古代农业经济的学习,我们也应当关注当代农业。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从古代农业经济的学习你对当代农业的发展有何启示??今天党和政府是如何重视“三农”问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课件39张PPT。《历史》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重点: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耕作技术的演进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均田制) 3、小农经济的特征、影响 难点: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原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农业
(主导)手工业商业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 汉景帝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民间俗语
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在神话传说中的地位说明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神农氏塑像神农尝百草肩披树叶,头生双角,手捧五谷。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互助学习远古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开始“以牛田”
(铁犁牛耕)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唐代 曲辕犁省力的同时控制耕地的深浅,提高耕地的质量;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战国——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司马迁《史记》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战国——郑国渠战国——“天府”都江堰宋元——戽(hù)斗提水器具隋唐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战国都江堰 (李冰)/ 郑国渠(郑国)汉代井渠法 / 治理黄河(王景)隋唐五代明清风力水车立井水车(北方) 高转筒车(南方)宋元水转翻车传说戽斗石、骨、木石、骨、木
青铜农具(少)铁制农具
(发达地区)铁农具数量增加,出现曲柄锄、大镰、
镂车曲辕犁“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农用动力的革命;
传统耕作方式形成铁犁牛耕(普及全国)(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铁犁牛耕 3、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3)土地兼并解决办法:
统治者:改革田制(均田、限田)农民:起义土地兼并会导致怎样的社会问题?统治者和农民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分别作出了什么样的努力?结果如何?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阻碍古代传统农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赋税:4、赋役
制度(秦始皇“泰半之赋”)徭役:水利、交通、国防、城市、
宫室、陵墓等工程建设兵役:征战、戍边、守地田亩税、人头税、杂税、附加税、临时性的征收
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①耕作技术的进步: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②生产工具革新:春秋战国:铁制工具;
汉:铁犁牛耕普及
唐:曲辕犁③兴修水利:原始时期:大禹治水;
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渠;
汉:井渠;王景治黄河④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土地兼并严重,统治腐朽,社会动荡。⑤赋役制度:赋税、徭役沉重⑥自然灾害频发小结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其中。辛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召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点拔提高1、含义: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四、小农经济2、探究:小农经济有何特点?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1、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①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不等同于“自然经济”。
②自给自足不等同于富足。
③自给自足不等同于与市场没有联系。
3、概念理解
积极作用:
4、小农经济的评价(认识):稳定繁荣的农耕文明促进封建经济的繁荣
消极作用

恶化人类生存的环境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扩大再生产和技术的进步2、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官府募民耕作
D、个体小农户耕作练习与巩固1、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 ( )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春秋末期 D、秦汉时期CD3、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抛荒
B、铁器牛耕的使用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B4、西汉的《氾胜之书》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东汉的《四民月令》则载:“凡种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主要说明(  )
A.古人根据节气探求最佳播种时间
B.两汉时期比较重视对小麦的种植
C.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已形成
D.稻麦轮作制在两汉时期已被推广





A5、“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B (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重点难点问题:以上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通过对古代农业经济的学习, 你对当代农业的发展有何启示?
今天党和政府是如何重视“三农”问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关注当代农业还看今朝
思考:
如今国家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有何新特点?
提示:(1)重农与发展农业科技相结合,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2)重农与重视商业发展相结合;(3)重视农业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相统一;(4)重农与推进农村城镇建设、建立和谐社会相统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