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案+课件(34张)(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案+课件(34张)(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6 16:57:36

文档简介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帝王权力逐步强化;掌握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通过事实的学习学生掌握从西汉到宋中国的政治制度屡经变化,其中中央官制变化的趋势及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明了从西汉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涉及着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制作这一演变和发展的简表。在制作简表的基础上采用讨论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宋朝1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曾经有的政治文明。
教学重难点:
重点:皇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皇帝歌》: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合作探究:1、皇帝制是怎样形成的?皇帝制的特征有哪些?? 2、中国古代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怎样的?封建帝王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的?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怎样看待科举制? 4、秦汉以来地方行政机构是如何演变的?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置有什么历史意义? 一、法令出一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决于上”。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为什么? 提示;“法令出一”: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别黑白而定一尊”: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皇权的至高无上。 ? ? ? ?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1.皇帝制度的创立: 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后,“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 2.皇权的范围:皇帝有独尊地位,总揽全国一切军、政、财权。独断专行,不受制约。 3.皇帝制度的实质: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 4.皇帝制度的特点:①独断性和随意性;②官制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③君臣关系的实质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合作探究:中国疆域非常辽阔,假如你是皇帝,你打算如何有效管理辽阔疆土和众多子民?? 提示: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人才选拔制度、各级监察制度。
二、君权和相权 1、丞相制度:秦朝和汉初,丞相的权力相当大。中国古代宰相、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在执政的过程中,因为决策和行政的倾向和方式不同,帝相难免发生矛盾。相权成为了皇权独断地位的最大威胁。削弱相权也成为历代强化君权的必然措施。(分化事权) 2、削弱相权的措施: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材料二 :武帝元封年间,外臣文开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年之间,见(现)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得不取于列侯之外。 ? ? ? ? ? ? ? ? ? ?――《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三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是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至昭、宣(帝)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期闻政事。? ――《汉书 刘辅传》? 思考:①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朝前期和中期丞相选任渠道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 ②材料三叙述的是什么制度?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提示:①由汉朝前期在列侯中选任丞相到汉武帝时在列侯之外选任丞相。? 原因:武帝以前以列侯为相,位高权重,常与皇权发生矛盾;汉初所封列侯后代大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 (1)汉武帝年幼时,丞相把握行政大权。汉武帝主持政务后,频繁任免宰相,还形成中外朝制度,“中朝”官员参议要政,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分割了丞相的权力。东汉出现了尚书台。“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力受到削弱。 评价:汉初相权危及皇权,内中外朝制度削弱了相权,实质上加强了皇权。
合作探究:唐太宗时期,准备在长安城里进行一项重大的工程建设(宫殿)。试描述在当时这一工程建设的运作程序。 提示:皇帝——政事堂(和议)——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户部(拨款)——工部(建设) 知识拓展:《旧唐书?文苑传中?元万顷传》:“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2)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与宰相,宰相的权力有所分散。 作用:①三分相权,有利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皇权。②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③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3)宋代设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长官枢密使,行使军政职权,地位略低于宰相;又增设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盐铁、户部、度支)。(二府三司) 评价:进一步削弱了相权,皇帝总揽大权。 读史感悟: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 ?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先秦时期实行,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 2、察举制:①含义: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②举荐的标准:德行和才能。③确立:汉武帝④成熟:曹魏九品中正制⑤作用:解决世官制的弊端,向底层征召优秀人才。⑥弊端:被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士族。寒族人士很难跻身上层,不利于统治。 3、九品中正制:地方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凭据。主要施行于魏晋南北时期。(特点: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知识拓展:材料1: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礼记》 材料2: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 ? ? ? ? ? ? ? ——《国史大纲》 材料3: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4: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 ? ? ? ? ? ——《宋书?恩幸传》 4、科举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自隋一直实行到清末。 知识拓展: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在清朝,有个主考官出个《项羽拿破仑论》的作文题要考生做。一考生知道项羽啊,于是就写到:“项羽力能拔山,何况拿一破轮乎?”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自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起了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 积极作用:(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2)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3)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4)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5)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消极作用:(1)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2)科举制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3)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5)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归纳:选官标准:1、世官制:血缘亲疏2、察举制:德行和才能。 3、九品中正制:门第高低4、科举制:考试成绩 四、行省制度 1、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时代?? ?地方行政体制 秦汉?? ?郡、县(道)二级制 魏晋?? ?州、郡、县三级制 隋?? ?郡、县二级制 唐?? ?道、州(郡、府)、县三级制 宋?? ?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 元?? ?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制 明?? ?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 清?? ?省、道、府(直隶厅、州)、县(散厅、州)四级制 民国?? ?省、行政区、县(市)三级制 现代?? ?省(直辖市)、市(地)、县(市) 2、元朝的行省制度: 必烈建立元朝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1)设置的主要行省: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湖广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岭北行省。在这十大行政区域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路、府、州、县。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知识拓展:《元史 ?百官制》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2)中央对行省的管辖:①节制:民政事务;军政要务;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 ? ②觐见、述职。 ③设监察机构进行监督。 ④省官互迁。 (3)作用: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合作探究: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小结:孟德斯鸠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极度膨胀,皇帝已经完全抛开政府,霸占了整个国家,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妨碍了民主思想的产生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巩固反馈: 1. 下列关于嬴政确立“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 ? ? ? ? ? ? ?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 ? ? ? ?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2.西汉形成“中朝”和“外朝”的主要目的是( ? ?) A.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 ? ? ? ? ? ? ? B.增加国家机构的数量 C.减少皇帝外出的劳累 ? ? ? ? ? ? ? ? D.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3.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 ?)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 ?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北宋初年,为制约宰相( ? ?) A.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 ? ? ? ? ? B.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C.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 ? ? ? ? ? ? D.任用出身低微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5.九品中正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主要实行于( ? ?) A.秦汉时期 ? ?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 ?C.隋唐时期 ? ? D.宋元时期 6.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 ? ? ? ?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 ? ? ? ? ? ?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7.元朝的行省制度( ? ?)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 ? ? ? ?B.①③④?? ? ? ?C.②③④?? ? ? D.①②③④
课件34张PPT。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纲要求: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 ,行省制。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皇帝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合作探究
一、皇帝制是怎样形成的?皇帝制的特征有哪些?
二、中国古代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怎样的?封建帝王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的?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怎样看待科举制?
四、秦汉以来地方行政机构是如何演变的?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置有什么历史意义?【阅读与思考】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决于上”。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为什么?提示:“法令出一”: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别黑白而定一尊”: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皇权的至高无上。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1.皇帝制度的创立
2.皇权的范围
3.皇帝制度的实质
4.皇帝制度的特点
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后,“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 皇帝有独尊地位,总揽全国一切军、政、财权。独断专行,不受制约。 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①独断性和随意性;②官制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③君臣关系的实质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一、法令出一 中国疆域非常辽阔,假如你是皇帝,你打算如何有效管理辽阔疆土和众多子民? 中央行政制度、人才选拔制度、
各级监察制度、地方行政制度。 相权成为了皇权独断地位的最大威胁。削弱相权也成为历代强化君权的必然措施。秦朝之后的历代都采取了哪些削弱相权措施呢?二、君权与相权中朝制度尚书台三省六部制设副宰相,分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军权;设三司,分财政权;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建立中朝皇 帝 九 卿 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材料一: 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
材料二 :武帝元封年间,外臣文开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年之间,见(现)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得不取于列侯之外。 ――《中国宰相制度》原因:武帝以前以列侯为相,位高权重,常与皇权发生矛盾;汉初所封列侯后代大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 内外朝制度 汉初相权危及皇权,中外朝制度削弱了相权,实质上加强了皇权。 由汉朝前期在列侯中选任丞相到汉武帝时在列侯之外选任丞相。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朝前期和中期丞相选任渠道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材料三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是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至昭、宣(帝)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期闻政事。 ――《汉书 刘辅传》 (2)材料三叙述的是什么制度?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情景再现 唐太宗时期,准备在长安城里进行一项重大的工程建设(宫殿)。试描述在当时这一工程建设的运作程序。——工部(建设)皇帝——政事堂(和议)——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户部(拨款)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 《旧唐书?文苑传中?元万顷传》:“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三省六部制的推行有什么作用?第一,三分相权,有利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皇权。
第二,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
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宋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行政:军政:2、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扩大皇权(二府三司)削弱相权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学思之窗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皇权加强;
——相权削弱;西周至
春秋官职
世袭被限定在
贵族范围两汉魏晋南
北朝从社会基
层选用设立中
正官成为世族把
持政权工具隋唐北宋
明清择优录取
仕途开放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以官举士
权操于上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
正制科举制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材料1: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2: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 ——《国史大纲》
材料3: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4: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宋书·恩幸传》 材料二:在清朝,有个主考官出个《项羽拿破仑论》的作文题要考生做。一考生知道项羽啊,于是就写到:“项羽力能拔山,何况拿一破轮乎?”笑不笑由你 材料一: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科举制的评价(1)实质
(2)缺点
(3)优点
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的制度。 科举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③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严格的考试方式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 科举制秦朝汉末唐朝宋朝元朝郡道路行省州州县县县州郡县路府州县明朝清朝承宣布政使司府县省道府县地方行政区划演变四、行省的设立元行省制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元朝的行省制度 (1)地方行政区划
(2)中央对行省的管辖
①最高地方行政区划:十个行中书省和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腹里、宣政院)。
②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路、府、州、县。 ①节制:民政事务;军政要务;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②觐见、述职。
③设监察机构进行监督。
④省官互迁。历史作用: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元史 ·百官制》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图:王政走向轨迹示意图王权高度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隋
唐五代两宋元明清1912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1.?下列关于嬴政确立“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B2.西汉形成“中朝”和“外朝”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B.增加国家机构的数量
C.减少皇帝外出的劳累
D.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A3.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4.北宋初年,为制约宰相( )
A.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B.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C.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
D.任用出身低微的人参与军国大事B5.九品中正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主要实行于( )
A.秦汉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B6.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A7.元朝的行省制度( )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