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教案+课件(15张)(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教案+课件(15张)(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6 17:03:54

文档简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标内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历史(I)——政治模块的第一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最后一课。它介绍了中国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对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的军机处、密折制度的来龙去脉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再有,从疆域上,略述了清朝的规模和边疆政策。从内容上看,它上承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期,下启近代政治变革的动荡期,可以说是中国从古代走向近代的转折点。既是中国古代政治成熟形态的代表,也是步入近代后改革的张本。
本课重点叙述和阐释了三方面问题。第一个方面讲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第二个方面讲清朝成功解决了边疆民族问题,维护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最后,课文简要分析了明清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恶劣影响,介绍了面对
近代化浪潮中国晚清统治者被动进行的改革。
三、学情分析
1、高一的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内阁、军机处等的知识一般只有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留下的大概印象,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等具体知识比较陌生、如内阁制初中历史基本没有涉及,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可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做好铺垫.
2、初中知识不系统,没有通史的基础铺垫,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认识有一定困难;特别是一些女学生平时对这方面内容关注少兴趣一般。
在日常生活(通过各种媒体)和初中学习中,学生对明太祖和清朝、康熙、乾隆等有一定的认识,而且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高一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知识虽比较陌生,但是通过本专题前面三堂课的学习,已经大致了解和掌握了中国古代(明以前)政治制度的演进过程。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让学生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密折及边疆政策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概括史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的同时,通过对具体史料的分析,使学生在分析、比较、概括中去探究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懂得论从史出的历史学基本原则。
(三)情感态度价值
通过讲解、分析明清专制制度强化形成的原因和内容及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一种制度的演进过程,对祖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因其弊而全盘否定,不因其利而盲目推崇。应该抱以客观的评价,做出合理的判断。
五、重点难点
重点: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
难点: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的教学顺序大致追寻课本的安排。在内容层次上做一变化:按“君权与相权”、“地方和中央”两方面来讲授明清两代政治方面的举措。其用意在于让学生了解诸如内阁、军机处等基本史实的同时,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演进过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从而认识到明清的加强专制制度正是从这两面出发的,有助于理清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沿革的脉络。同时,通过对新知识点的这般整合,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探讨专制制度强化的利弊。
本课在新知识点的讲授方面如上所述,同时增加了“合作探究延伸主题”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来评价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进而认识到专制制度的强化存在利弊两方面,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全面客观分析的能力。与此同时,从弊的一面自然引导出“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新政”的内容,来让学生自学。
这部分内容之所以采取自学,在于它和上述的内容承接性强,学生通过新课完全有能力自学;再是因为这一知识点散在下一专题之中,从时段上看属于近代史部分,非本专题的内容。从层次上看,又是属于专政制度强化对社会影响的弊的方面的延伸。
所以本课的教学基本思路是:
谈话导入  新知识点的讲授(两个方面)(以问答教学为主) 合作探究延伸主题   自学
七、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室、自制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图文资料。采用了大量史料及诸多历史图片向学生展示。
八、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看过古装影视剧,知道我国古代位居“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是什么高官吗?
生:丞相(或宰相)。
师:对,从古到今一直这样认为。其实,这个官职开始不应叫“宰相”,严格地讲,应该叫“丞相”。如秦汉的丞相,唐宋的门下、中书、尚书三省的长官。到后来,丞相权力过重而被称“宰相”。大家一定知道“宰相”一词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呢?
生:“宰”意为主宰,“相”意为辅佐。“宰相”就是辅佐皇帝、统领百官的人。
师:宰相制度是什么时候确立的?
生:秦朝
师: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对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作用?
生: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积极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消极作用: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
师:相权的存在制约了皇权的集中和君主专制的加强。为了解决这对矛盾,明清的皇帝各用了一套什么措施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节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一方面:相权与君权
(一)、?? 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 (废宰相)
情景创设,史料引入

图一 朱元璋 图二 处死胡惟庸
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宰相,自秦始皇置宰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多小人,专权乱政……废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明朝)中央官制的最大变化是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故明初虽设中书省,但宰相多不满员,僚属也比元朝大为削减。洪武十一年,命诸司奏事不必关白中书省。十三年,以谋反之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因而宣布废相之举。——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汉高祖诛戮功臣,固属残忍,然其所必去者,亦止韩、彭……独至明祖,籍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
——赵翼《廿二史札记》
问题设计:
1、根据三则材料试着从历史背景、现实情况、个人原因归纳一下朱元璋为什么要废宰相。
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小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权臣篡位,一般都是以当丞相为第一级台阶,曹操、刘裕、陈霸先等人,连同那个篡位未成的董卓在内,都当过丞相。权臣夺权的就更多,例如:西汉末年的王莽、唐朝末年的朱温、北宋第一代君主赵匡胤等等。鉴于这些历史教训,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对功臣和权臣狠下毒手。废相问题上有两次重要的行动,一是诛杀李善长案,一次是诛杀胡惟庸案。朱元璋借此机会废除了丞相,并规定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到此,皇权对于可能威胁自身的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叫学生自己动手把宰相的设立、变革、废除的线索理清)
2、宰相废除后,原来宰相的职务归属谁?宰相被废除后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
生:归皇帝, 皇帝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同时用课件展示一资料明太祖与奏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师作小结)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造成了皇帝政务繁多。
2、内阁制形成
情景创设:图示

材料一: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载洪武十七年九月,给事中张文辅言:“自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一百六十件,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事。”故君主独裁,非精力过绝人,其势必不可久。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明朝季年,皇帝多不问政事,正德、嘉靖、万历,懒废堕驰,古之所无。朝政至此,遂有权臣应运而生。嘉靖朝,内阁首辅夏衍、严嵩弄权;万历朝复有徐阶、高拱、张居正专权。然有明一代,权臣终不能长久,非罢即诛,何也?阉宦与之抗衡也!其著者,有王振、汪直、刘瑾、冯保、魏忠贤。其势不下于内阁。然阉宦之势终不比于汉唐,何也?内阁与之抗衡也!——自编
探究重点难点:(问题设计)
(1)、结合图示和材料一,结合课文说明为什么明朝要设立内阁?
(2)、根据材料二,思考一下内阁大臣等同于以前的宰相吗?
(3)、材料三说权臣应运而生,这与材料二矛盾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根据材料三结合课本讨论宦官和内阁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写出板书提纲)
2、内阁制形成
(1)形成原因
(朱元璋废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然而又导致丛生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皇帝政务实在繁忙,于是朱元璋委派了一些有才学且办事较稳重的中下级官员,跟随皇帝左右以便随时接受顾问,到明成祖时就专门成立一个秘书机构,称为内阁。)(可进一步分析它的根本原因)
(2)时间
(明永乐帝时)
(3)地位 (见课本P17)
(4)内阁制特点 (与丞相比较)
( 具体内容见课本P17)
(5)评价
(课外延伸:说说你所了解的有关明朝宦官专权的人物和史实?(学生可从语文知识和课外阅读中讲到魏忠贤和东林党等史实。)
(课件展示对明内阁的设立及演变的小结)
明朝内阁的设立及演变:
时期
名称
职权
特点
明太祖时期
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
设立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明宣宗以后
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首辅权压群臣,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思考:内阁制的设立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学生可扩展探讨。如反映了明朝专制统治加强,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等。)
(教师运用材料引入下一重点军机处)
过渡:(教师指出)清承明制,明代废了宰相,清代便把此制度沿袭下来,还是用内阁掌理国政。然而到了雍正朝,到底还是嫌内阁权力过大,干脆又在内阁之外另行设置一个机构,这便是:军机处。除此外,清廷为加强皇权,还实行了密折制度等。
师:一边在屏幕打出材料,一边在黑板上写出标题
(二)、清朝的军机处
<展示材料>读读议议、回答: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问题设计
(1)、军机处设立于何时?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让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课文,以小组讨论并作答,然后老师总结。
(清 ;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根本目的:加强专制统治,巩固清朝政权)
<展示材料>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三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 (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作用。
(同样让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课文,以小组讨论并作答,然后老师总结。)
情景创设
背景知识:到雍正时,又在内阁之外另添一军机处。清宫里的文华殿,武英殿,这是内阁学士办事的地方。雍正又在三大殿背后,另设一个军机处,这就是所谓的南书房,这只是一所很小的屋子。最初皇帝为要保持军事机密,有许多事不经内阁,径有南书房军机处发出。后来变成习惯,政府实际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不再在内阁……不过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也是由内阁大臣里挑选出来的,在内阁大臣里挑选几个出来到南书房协同皇帝办事……因为政府最高出命权属于皇帝,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一:军机处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清会典》
材料二:内阁亦与机务完全无涉,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清史稿·张廷玉传》谓:(军机处)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谓:(军机处)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划于其间。
问题设计:
1、根据背景知识,军机处又名叫什么?根据图一、二,与故宫里的其他建筑相比,军机处的陈设显得如何?综合这些从中说明什么?
2、根据背景知识和材料一、二,说明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和作用。
3、从背景知识和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人员有哪些人构成?权职如何?和明朝的内阁相比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比如补充军机处的人员职称叫“军机章京上行走”,明显带有临时遣派的意思。)
教师总结:指出明清由内阁向军机处转变的过程正是皇权强化的表现,清是中国君主专制时代的末代王朝,而军机处的设置正是把专制制度推向了顶峰。(师边板书)
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和目的
军机处的职权
3、军机处特点
4、军机处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就达到了顶峰呢?)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汉朝,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那么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那么,通过与前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的加强,到了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师:前面我们了解了明清时如何处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使君权得到强化,下面我们来看明清时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
第二方面:中央与地方
(一)、密折制度
情景创设 图示
密折出现之前地方信息与中央(皇帝)的沟通方式:
密折出现之后地方与中央(皇帝)的沟通方式:
问题设计:据图示,密折制度出现前,地方的信息上达天听存在什么弊端?密折出现后,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师边小结,边板书)
1、什么叫密折制度
2、密折制度的影响
(二)、清朝的边疆政策
过渡:除了密折制度外,清政府对边疆的少数民族也有新的举措。
(由于以下两目是课外阅读内容,所以可引导学生自学)
对清朝的边疆政策可让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清政府处理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清中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什么?有何职权和作用?
然后,教师再运用情景创设、问题设置,把学生带入更深的思考中。
1、边疆政策
情景创设 引入图片
图一:清朝疆域全图(嘉庆廿五年 图二: 承德避暑山庄一景
问题设置: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家园林,图中的建筑群和我国哪个民族的风格很相近?从中能看出什么问题?
教师补充知识:清朝皇帝与班禅喇嘛的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同时请学生列举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在引到对少数民族机构的变革中来,引出改土归流,同时列出边疆政策的提纲)
(1)、清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2)、理藩院设置
(3)、边疆交通和军事防卫
(4)、改土归流
(这是一个历史术语,宜用教师直接解释。指出何谓土官、何谓流官。请学生思考土官改流官的作用,师作小结)
A、原因: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B、含义:结合课本“知识链接”加以分析
C、概况:(略)
D、意义:课本分析比较简单,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合作探究 :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结合本目内容,如何评价专制制度的强化?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最后补充)
(横向方面,引导学生根据上面新授的两方面内容从利弊两方面回答;纵向方面,根据历史知识,专制制度的加强到了什么时候开始弊大于利)
参考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①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基于“中央与地方”这方面)。②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政治统治的腐败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整个社会在专制制度下趋于僵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而这一弊端到了明清时期,尤为显著。如果说从清汉到唐宋元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尚能推动民族的凝聚,政治的进步,那么不如明清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弊端便越来越阻碍了中国的继续发展。
(因此在进入近代之后,这种体制便不得不有所改变。引出近代化与清末政治)
(四)、自学:近代化与清末政治
教师补充总结“如何评价专制制度强化”,从弊的一面自然引导出“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新政”的内容,来让学生自学。
小结
中国自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经历了一两千年的演变过程,到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达到顶峰。君主专制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九、板书设计
第一方面:相权与君权
(一)、?? 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 (废宰相)
2、内阁制创立
(1)形成原因
(2)时间
(3)地位
(4)特点
(5)评价
(二)、清朝的军机处
1、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和目的
2、军机处的职权
3、军机处特点
4、军机处的影响
第二方面:中央与地方
(一)、密折制度
1、什么叫密折制度
2、密折制度的影响
(二)、清朝的边疆政策
1、边疆政策
(1)、清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2)、理藩院设置
(3)、边疆交通和军事防
(4)、改土归流
A、原因
B、含义
C、概况
D、意义
(三)、近代化与清末政治
十、作业:
1、材阅读下列材料:
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材料四 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人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十二朝东华录》引清高宗语
请回答:
(1)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
(2)有无本质区别?为什么?
(3)根据你的理解,上述转变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课件15张PPT。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掌握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2、说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线索:学习小组合作探究1、如何认识朱元璋废宰相(第1、2组)
2、比较内阁制和宰相制的异同(第3、4组)
3、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制的异同点(第5、6组)
4、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7、8组)
5、为什么清朝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第9组) 材料一: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二: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那时,掌握实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思考:材料一、二说明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职位?吸取历史上宰相乱政教训;
明朝相权大,威胁皇权。
---(根本原因)
丞相胡惟庸擅权专恣。
---(直接原因) 一、明朝-内阁的形成
1、朱元璋废丞相制,权分六部:
(1)原因:
a吸取历史上宰相乱政教训;
b明朝相权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c丞相胡惟庸擅权专恣。---(直接原因)
d目的:为强化皇权。
(2)特点:
(3)作用:
以分权方式集权于皇帝。积极: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消极:皇权失去制约,不利于社会发展;使皇帝政务繁杂,精力才能影响办事效率,难以应付 出现新问题,如何解决?2、明成祖朱棣设内阁:内阁制度的形成:⑴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
⑵形成:明成祖(永乐帝朱棣)(3)特点:
a、性质: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明朝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只是一个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b、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c、受司礼监的太监牵制。:(4)影响:①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受宦官牵制,明朝的政治更加黑暗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内侍机构,不能统帅百官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制约皇权不能制约皇权内阁首辅==宰相拓展?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有何不同?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它加强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西方近代的内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延伸拓展:(所属国体不同)
 二、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原因:

(2)地位: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的中枢机构
(3)特点:
(5)影响:直接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保密性强。
(4)职能:跪受笔录,承旨办事。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进一步加强了君权,标志着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c反映了封建制度衰落的时代特征。
思考: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思路:联系军机处职责来思考想一想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承旨遵办,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目的:3.措施: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1)设理藩院(中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
2)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3)清改土归流(西南地区); (1)原因: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中央集权;
(2)含义: 见书本知识链接;
(3)过程:元实行土司制度---明(开始)---雍正(大规模)
(4)意义: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b、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政,经,文) 1.政治:有利于社会安定、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2.经济、文化: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 1政治: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地方自主性能动性越来 越受压抑,皇权极度膨胀,易形成暴政,政治更黑暗。
2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思想文化:思想专制(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4深远影响:中国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中国:政治——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空前加强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外——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世界:新航路开辟,世界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
资本主义发展迅猛,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中国逐步落伍世界夕阳与曙光君权与相权1、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频繁换相;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二府三司;参知政事(4)明 代:
2、历朝限制相权的主要措施:(1)汉武帝:(2)唐 代:(3)宋 代: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5)清 代:设军机处;密折制,边疆政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