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课件(19张ppt)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优课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课件(19张ppt)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6 18:40:16

文档简介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目标: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3.概述对外开放的史实,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对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有了初步的学习,具备了一定基础知识,而且在一年级上期也学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庆市考全国卷对历史学习的能力要求很高。但是他们在对历史学习的分析概括比较的综合能力上与现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鉴于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利用太多的时间由学生去搜集或者查询资料,因此,这节课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教师最好能查找并引用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通过整理运用到课程当中,从而达到加强学生的学习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春天的故事》,创设历史情境,营造轻松的欢乐气氛,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带领学生融入历史,走进历史。
师:一个人,一个时代,在这里,我们要感谢一位老人,一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一位伟人---邓小平。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引导我们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根溯源,共同探讨:指引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那场历史性的转折。请看这节课的目标: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下面进入第一个板块的学习。【学习第一个板块】
寻找新路: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先点题:主要介绍三中全会)
(板书)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生自主学习)(幻灯片)根据幻灯片提示和上期所学知识找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内容:三条路线的拔乱反正和伟大决策,与文革时对比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组织路线:为了保证这次历史性转变顺利进行,不再走大的弯路,全会在组织上采取重大措施。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④重大决策:会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2)全会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图文显示)意义: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师:衡量三中全会价值的标准,就要把三中全会和它以前的决策相比,看看三中全会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三中全会”有“三新”。
(学生自主学习)
①新道路: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②新时期:开始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③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请注意这也是一个时间概念,指1978年12月以后。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开始改革开放。
下面进入第二个板块的学习。【学习第二个板块】
中国特色:改革的历程和成功(先点题:主要讲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板书)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打开了突破口。
◆合作探究:(1)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起步 (幻灯片)
根据材料分析,得出结论。
(2)农村改革的尝试:分田到户,自负盈亏
最行试点的是四川和安徽
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3)农村改革的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师:(通过以上概念分析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次生产关系革命)。讲清使用权和所有权的问题)
小岗村民签下了“生死状”,(点击图文)共有18位,他们秘密实行包产到户,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安徽的做法,在当时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既不符合宪法的规定,宪法上有人民公社;又不符合党的决议,中央49号文件明确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
坐牢杀头的情况最终没有发生,而包产到户的结果却是粮食大丰收,凤阳人一步跨过温饱线,告别了饥饿。
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83年初,全国93%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过改革,农村走上了富裕路。
(4)作用:农村的改革,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合作探究: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1)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2)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
(3)1958年在农村错误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讲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学生自主学习)让同学结合教材找出问题
(1)城市改革的原因:
(2)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城市改革的内容:管理体制上: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各种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厂长负责制等
所有制结构上:单一的公有制被多种所有制结构代替
分配方式上:平均主义转变为按劳分配方式
通过幻灯片展示的材料和图片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3)作用: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图片显示)
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小结:城乡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过渡)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邓小平78年曾说:
(幻灯片)(全班朗读)“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师:通过对外开放,缩短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下面进入第三个板块的学习。【学习第三个板块】
和平崛起:从特区到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先点题:主要介绍对外开放)
(板书)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颗启明星是在邓小平倡导下创办的深圳特区。
(幻灯片)“还是办特区好,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 1979-4
“杀出一条血路”,是一句军事术语,承载了老人多么急切的期盼,也预示着前方的道路是多么的艰难。禁区突破,国门打开。深圳人民放胆一搏,特区的生命力很快就迸发出来。
(学生合作学习)课上以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分组分析这一目内容,可设问如下:
第一组:让同学在地图上找出哪四个地区为经济特区及作用
第二组: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
第三组:1985年后开辟的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四组: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第五组: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有什么特点 、
(幻灯片)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图文演示,连续点击)
第1批: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第2步:开放沿海14个城市;
第3步:相继开辟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
第4步:到海南建省全岛办大特区;第5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第6步:内地开放。
一首歌的歌词这样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当年邓小平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从南方吹到北方,从沿海吹到内地。特区不特的现象,已不足为奇了,中国已是一个全面开放的中国了。
讨论对外开放的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合作探究: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①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而被迫开放的;今天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②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今天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③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今天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④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今天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课堂讨论)历史的回音——从小岗到深圳,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共19张PPT)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二课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二、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三、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思想 路线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政治 路线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回归八大)
组织
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伟大
决策
实行改革开放
文革: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泛滥
文革:“阶级斗争为纲”
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
文革:体制僵化、社会封闭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新领导形成
新道路开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
改革开放开始
意义:以此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标志。
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含义:
前提:
内容:
根本目的:
实质:
“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材料一: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二: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根据材料: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呢?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农村和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非常重要,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农民积极性受到压制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2)农村改革过程:
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
安徽、四川
全国
家庭联产承包
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农村改革改什么?
改体制,改人民公社体制
安徽、四川先推行; 然后推向全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 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3、意义: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突破了一大二公”、单一经营、吃大锅饭的旧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城市改革。
4、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历程:
1949——1952
1953——1956
1958——1980
1980——今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
中心
环节
管理
体制
所有制结构
分配
方式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使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吃“大锅饭”的局面,使企业失去活力
增强企业活力
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被多种所有制结构代替
平均主义转变为按劳分配方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中外合资
经济和外商独资企业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摘自《邓小平文选》
根据材料一,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建国
以后,人家封锁我们,
②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
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③中国经济严重落后于世界
……经验证明,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④吸收外资、技术,加快现代化建设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对外开放的原因
1979年决定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第一步
经济特区
第二步
沿海开放城市
第三步
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四步
内地
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2.对外开放的历程及特点
1.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措施。
2.1980---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四个经济特区。
3.1984----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福建的福州)
4.1985年----开放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为经济开放区。
5.1988年海南为经济特区。
6.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7.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从1979 年到2001年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纵观古今,我国的对外交流和开放经历了一个“之”字型的演变历程:
有学者把汉唐以来的中国对外关系史分成如下几个阶段:
汉唐——主动开放时期
明清——主动锁国时期
清末民国——被动开放时期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被动锁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迄今——主动开放
观点撞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70年代的外交突破
探究: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背景不同:
目的不同:
结果不同:
当今的开放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本国经济;近代的开放是列强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当今的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近代的开放使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
近代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被动开放。
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历史的回音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