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难点: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
一、“神农”的传说
1.农业经济的产生: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2.神农氏的传说:相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3.农业的地位: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发展历程
(1)刀耕火种阶段:原始社会人们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铁犁牛耕阶段
①形成:春秋战国时代,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②发展: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2.意义: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特别提醒 自然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是存在于市场范围比较小状态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1.土地制度演变
(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王所有。
(2)封建社会
①主要土地制度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
②在北魏至唐前期曾实行均田制,但最终遭到破坏。
2.土地兼并现象
(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2)表现:贵族、官僚及豪强占有大量土地,土地高度集中,大批农民破产。
(3)影响: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易错易混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小农的收入仅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根本谈不上富足。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赋税
(1)目的: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
(2)内容: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杂税以及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
(3)意义: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
(1)定义: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内容:修建大型土木工程,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工程等公共工程,也包括为满足统治者奢侈消费需要而组织的宫室工程、陵墓工程等。
(3)影响
①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
②历代各种繁重的杂役,常常令农民无法忍受。
3.对古代赋税和徭役的认识
(1)沉重的赋税往往使农民破产失去土地;过度征发的徭役,又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
(2)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特别提醒 以《天仙配》为代表,文学作品中的小农经济被人们理想化,偏离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况。文学作品能反映一定的历史存在,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描述不等于历史的真实。史书中记载的小农经济状况是比较客观的,既反映了其积极的一面,也指出了其落后、封闭和脆弱的一面。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水利工程建设
(1)据说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2)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3)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了一种“井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非常成功。
2.灌溉工具
(1)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
(2)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3)宋代的水转翻车巧妙地利用水力为动力,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
(4)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风力水车。
课件41张PPT。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民间俗语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 汉景帝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lěi)耜(sì),教民农耕。”成为农业的始祖。 ——《白虎通》卷二肩披树叶,头生双角,手捧五谷,在传说的“圣王”中有显赫的地位。传说中“神农”及其后裔具有特殊地位,说明了什么? 说明农业的地位非常重要,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唐代
汉代
春秋战国
商周时期原始阶段发展阶段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 出现曲柄锄、大镰、
镂车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具的变化耕作技术的变化石、骨、木石、骨、木
青铜农具(少) 铁制农具
(发达地区)曲辕犁“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农用动力的革命;
传统耕作方式形成铁犁牛耕(普及全国)(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铁犁牛耕1、表现:⑵、工具
⑶、动力:材质:
工艺:石、木 青铜 铁器打制 磨制 冶炼铸造人力 畜力 自然力2、评价:⑴、耕作方法: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耒耜
石斧远古牛耕铁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耜耕)铁犁牛耕古代 “千年不绝的山火”
云南布朗族至今刀耕火种
文献记载
“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 西汉耦犁(二牛抬扛)一牛挽犁的犁耕,始于东汉,至今沿用……
在唐代,曲辕犁是标志性的农具。而且不仅在唐代。可以说在中国农具发展史上都是标志性的农具。
——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曲辕犁省力的同时控制耕地的深浅,提高耕地的质量。直辕犁曲辕犁2、探究:小农经济有何特点?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1、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请回答: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图一 图二 典型例题分析: 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产品产量提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国王、贵族
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沉重
2、徭役繁重
3、危害五、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1、大禹治水:
2、治水文献:
3、历代水利工程:
4、水利灌溉工具:你了解古代中国哪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都江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杰出的东汉水利工程家王景治理黄河。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王景治河翻
车
三国时期筒
车
唐朝人力和水力水力唐代筒车“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唐《调笑令》风力水车(明清)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战国都江堰 (李冰) / 郑国渠(郑国)汉代井渠法 / 治理黄河(王景)隋唐五代明清风力水车立井水车(北) 高转筒车(南)、京杭大运河宋代水转翻车传说秦灵渠 归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经济形态上:
2、耕作方式上:
3、土地制度上:
4、经营方式上: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
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1)促进:
①统治者为保证财源,以农为本重农政策
②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
③水利事业的兴修
④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2)阻碍:
①农民承担的赋税、徭役沉重
②地主土地兼并严重,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及社会的动荡。
③小农个体经营为主的方式,不利技术改进
④旱、涝等自然灾害古代中国社会中促进和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分别有哪些?1.孔子的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牛,名犁,由此得出的历史结论确切的是
A、孔子有教无类,学生多是贫家子弟
B、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学生参加农业劳动
C、春秋人物多取贱名
D、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可能已有牛耕随堂检测2.某学生搜集和探究古代传说,有一个传说提到:二郎神是秦国李冰的次子,因与父亲一起修筑水利工程、造福一方而受到人们建庙崇拜。那他们父子修筑的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六辅渠 D.灵渠3.唐代均田制规定:成年男子授口份田八十亩,死后由政府收回,除非地广人稀的地区,不得过限占田。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当时可能存在着土地国家所有制
B.均田制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平均地权”
D.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土地与劳动者分离的问题4.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而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这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巩固练习1、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有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
③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④贵族土地所有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的社 会现象是
A、土地高度集中 B、赋税繁重
C、力役沉重 D、贫富分化严重
3、中国古代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
A、人头税 B、农户交纳的赋税
C、土地税 D、茶税4、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5、汉代开始出现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①曲柄锄 ②大镰 ③耦犁 ④一牛挽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自给自足
B、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
C、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D、封建政府经常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练习: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其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青铜耕作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C A3.下列对古代传统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农业是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B.在某些历史时期,庄园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
C.农耕技术出现多次革命性的进步
D.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C4、下列关于小农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小农经济与市场没有任何关系
D、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C )5、东汉时,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先进耕作方式的出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便于牛耕普及和山地开垦的耕作技术是
A.刀耕火种
B.二牛抬杠
C火耕水耨
D一牛挽犁
( D )“以牛田”原始农业重大突破
(春秋战国始)刀耕火种铁农具石器锄耕
(耜耕)铁犁牛耕“神农能殖嘉谷”传统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