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新政权与旧政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2)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
(2)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及其特点和意义。
2、重点突破:
介绍三项制度建立的背景、概况、内容、意义;通过文字材料来比较突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通过比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突出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3、教学难点: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提问:这首诗是谁写的?此诗反映了什么伟大的历史事件?
(引出新中国成立的背景
【讲授】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
(一)背景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
2、政治上,国民政府被推翻,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人民政府。
3、理论、路线、方针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4、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通过。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内容:①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及确立党的工作中心;②确定了胜利后的党的基本政策;③确定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意义: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
一届政协:1949年9月、北平。内容: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意义:完成新中国的各项准备。
[给出框架,让学生自己看课文,并指导学生圈点划批,快速找出要点。在讲到国旗、国徽、国歌时可适时穿插它们的来历,以激活课堂。
《共同纲领》:
(1)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2)性质: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3)作用: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教师讲述为主,并就《共同纲领》对国家性质的规定和所起的临时宪法的作用做必要的分析]
(二)新中国的成立:开国大典
l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下午2点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经新华门来到天安门,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广场上人群欢声雷动。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生动的语言激情讲述,可适当穿插一些小的细节。
问题:数十万群众为什么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着哪些本质的差异?
答案要点:第一问: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第二问:(1)新中国是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压迫、剥削,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新中国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人民翻身做了国家主人。(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
[结合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讲解分析,通过这个问题把“伟大意义”这个知识点结束]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
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过渡:近代以来,无数先进中国人前赴后继为之奔斗为之牺牲的民族独立终于实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任务我们取得了初步胜利,然而我们常说得天下易,治天下难。如何来建设这个国家才是接下来最艰难的任务,千头万绪的事务中政治保障至关重要。新国家,新政权,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制度来保驾护航。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指导学生粗粗浏览课文余下两框的内容,找出三大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
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背景: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决议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逐级召开(奠定法律和组织基础)
召开: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意义:标志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的整体;它有利于我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和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规定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2)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史称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
(3)作用:它的颁布,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
探究: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所代表的民主广泛性有何根本不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问题探究:1、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 ——————邓小平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参考答案:
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确立与发展: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发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为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有何联系何区别?
(1)联系: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区别:
1.性质:不是国家机构;是国家权力机关
2.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立法,任免,决定,监督等权;
3.产生和组织方式:协商产生;选举产生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目的: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确立和完善: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为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
内容: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物。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政治制度,也是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五大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
3、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小结:
从内容上本课可归纳为“一次典礼、二个法律、三大制度、四次会议”。
五、结束语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是漫长而艰巨的,其间不乏曲折,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件27张PPT。 他们在干什么?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168页)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第一环节:知识盘点(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勾画结构,关注课前提示 自学提示: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 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意义)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 一届全国人大(时间、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的内容和意义)
2.?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性质、职能、方针)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含义、内容、意义)
百年风云沧桑巨变知识结构政治建设的基石 中国特色的政治建设第二环节:体验理解探究1.设置情境:1949年10月1日你参加了开国大典,是下图数十万群众中间的一员(1)你会看到哪些场景?为什么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请你谈谈参加盛典的感受(2)你认为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国家政权有着哪些本质的差异?
答案:第一问(1)看到五星红旗升起来,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十万群众游行等。(2)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3)高兴、兴奋、激动、无比自豪等词语第二问:(1)新中国是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压迫、剥削,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新中国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人民翻身做了国家主人。(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
2.小明查询有关中外宪法资料学习新中国的法律,你能帮助他解决下列问题吗?材料一 :君上大权:(计14条)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召集、开闭、停止及解散议院之权;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发诏令筹措必须之财用……。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 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 联系材料一、二、三找出三部宪法有什么不同点?
②材料一、二、三指出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①三部宪法的不同点是前两者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资产阶级色彩,后者是社会主义宪法。第一部宪法:皇帝都有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人民实际无权。第二部宪法是资产阶级色彩,规定了国民的权利,但是没有规定具体实施机关。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及其具体行使机关。
前者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后者是社会主义宪法。前者是资产阶级民主,后者是人民民主。
②表现在由专制集权向民主政治发展,由人民无权向人民主权发展,由形式上的“民主”向真实性的民主发展。3.某位高中生在家上网浏览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看到下列两幅地图,请你告诉他如何学习这部分内容。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内蒙古自治区1947西藏自治区196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1)该地图向我们展示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2)你知道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何时开始实行的?实行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信息:中国疆域广大,中国少数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前我国有五个省级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机关 等
答案:1947年 原因:1.由历史情况所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2.由现实情况所决定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民族关系);
3.近代历史的遭遇所决定的(近代的各族人民共同遭受了外来的侵略和专制政府的欺压);(3)你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意义?
答案: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实现了民族平等,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的共同繁荣,保证祖国统一和社会进步。第三环节:感悟与交流1、[情境]假如你是2004 年参加下列会议的代表(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1)你认为新中国民主政治体系包括哪些内容?由此你认为中国民主政治制度有何特征?
答案:三大政治制度,
特征: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内容;
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性质;
政治制度符合国情,符合全国各民族的意愿;
总得来说具有中国特色。
(2)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请你谈谈如何行使人大代表职权来参政议政,更好地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答案:广泛征求人民意愿,
积极向人大会提出代表人民利益议案、
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中国记者提问:我是新华社的记者,众所周知中国实行民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权力机关,请问秘书长阁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哪些权力?人民代表拥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呢?你的回答:-———————————————————————————————————————
全国人大会权力: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选举权等
人大代表:
权利:人大代表参与 国家重大事项的讨论和决策,制定 主要的法律和法令。
义务:每年视察工作两次,了解民生,体察民情,倾听民意。2.[情境]2006年3月你刚刚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秘书长,现在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向记者介绍人大制度。通过上述的回答,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中国的民主是真实的民主,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知识点概括一次典礼: 开国大典 (过程、意义)
二个法律:《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名称、内容、性质、作用 )
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内容、作用 )
四次会议 :七届二中全会、一届政协、一届人大、二届政协
(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新政协的召开:通过了
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
中 制定了
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初 开创了 的
期 新阶段
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政 政治制度建设 制度
治 最早提出
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年宪法的规定
设 个自治区的成立
《共同纲领》宪法人民民主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共同纲领》19545结束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创建的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单项选择题:
⒈这一制度在我国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也是中国的国情和
特点所决定的。此制度是指( )
A.多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制度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回答1-3题课堂练习想一想⒉这一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
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
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
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制度是指( )
A.多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⒊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
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
民主原则,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此制度是指( )
A.多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经典例题回(高考题)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1)1949年在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确立的,内容: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下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