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
《社会生活的变化》
说课
目标:
学生
教法
学法教学
流程教学资源板书与作业设计说课提纲一、学情分析1、基本学情:课前不预习;以直观思维为主,对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感兴趣,对枯燥的理论和概念不感兴趣;整体感受历史知识的能力差;注重表面现象,忽视事物的本质原因;
2、学生对本课认知发展情况:
(1)基础知识储备: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特征
(2)基本能力储备:对近代社会生活与所处时代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感受和分析能力
(3)拥有的学习资源:生活经验、影视网络,书报杂志等(十分丰富)
由于电视、电影、网络的普及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对本课涉及到的实物和图片耳濡目染,只要加以引导,是能够深入理解把握相关历史问题的。二、教材分析(一)本课地位:
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本课属于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内容体系:本课以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向中国社会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为教材内容的基本线索。全课分为三目:“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近代中国人们在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方面发生的变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能进一步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就其感兴趣的社会生活现象开展历史研究。
情感价值目标:社会生活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风向标,感受中国的近代生活的进步,从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从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文明史观。(四)重点难点重点:由于轮船、火车、电报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内容则是人们生活观念的重要表现,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把它们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剪发辫有利于个人卫生,也方便工作,但是在当时还是遭到部分人的反对。初中生限于知识面的狭窄,还不能理解当时的人们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而拒绝剪发辫的原因三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依据:
教学资源、课标要求、教学目标、课堂实际2. 学法: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比较学习
(一)导入新课1、导入: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二单元我们讲了近代化的起步,20课又讲了经济方面的变化,今天我们来讲一下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哪么我们近代中国在生活方面发生哪些变化呢?
2、意图:找出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纲(二)课文新知环节一:讲述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轮船、火车、电报
展示轮船、火车、电报图片
设问1:这是什么图片?属于什么工具?这些工具在中国什么时候出现?在哪里出现?
意图: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小故事:慈禧坐车的笑话,增加历史的趣味性
设问2:古代、近代和现在这些方面对比有何变化?
设问3、小讨论:这些工具对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什么可喜的变化(影响)?
意图:交通通讯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2、环节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导入:近代生活除了物质生活出现了变化,精神生活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展示:报纸、出版机构、照片、电影相关画面,同时播放新上海小段背景音乐
设问:你看过哪些老电影,你家是否有老照片……它会给带不什么心情?
意图:设置情景,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的岁月,感受岁月的苍桑。
展现文化的精神魅力,从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文明史观
板书:文化生活的变迁——《申报》、商务印书馆、照相、电影
小活动:找出报纸、出版社、照相、电影最早在中国出现的时间
意图:让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这样简单处理——一因为不是课文的重难点,二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环节三:播放《还珠格格》的小段视频与相关的图片,设问导入第三目
板书:社会习俗的变化——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
设问:里面的发型、称呼和服饰怎样?与现在有何不同?
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入手,通过对比讲解课文知识,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活动与讨论:让学生找出社会习俗的出现哪些变化?引出难点——剪发辫,同时比较服饰的变化
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变化中反映出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最后得出结论: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人社会生活走向近代化,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的
等 级 森 严谁可以
穿中山装?自由平等(三)练习与巩固
1、课堂作业:为什么课文中很多新事物都出现的地点是上海?
目的:揭示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原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外作业:出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表格,按时间顺序填空
意图:理清课文知识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四 板书设计 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