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
时
课
型
具
体
时
间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月
日
星期
午
节
第二课时
新授课
星期
第三课时
强化训练
星期
教学时间:三课时
总课时(
)
教与学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把握诗歌感情线索,体会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增强爱国情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情诵读,品味语言,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与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练习提高法。
第一课时
教与学目标
1、反复朗读这首诗,理解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2、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这首词的主题。
教与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及诗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 http: / / www.21cnjy.com )。浙江杭县人。1932年自费赴法国里昂中华大学就读。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二、预习反馈
1、读准加黑的字音
锦幛(zhàng
)
荇藻(xìn
( http: / / www.21cnjy.com )g
zǎo
)
蓬蒿(Péng
hāo)
蘸着(zhàn)
轻抚
(fǔ)
憔悴(qiáo
cuì)
蝼蚁((lóu
yī)
2、划出句子朗读节奏
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
摸
索
这
广
大
的
土
地
无
形
的
手
掌
掠
过
无
限
的
江
山,
手
指
沾
了
血
和
灰,手
掌
沾
阴
暗,
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
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2、“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
“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
3、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4、“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5、哪句诗使全诗阴暗的基调转为明朗?
6、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7、找出诗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并加以分析。
8、诗歌末句“那里,永恒的中国!”中的“那里”指哪里?“永恒的中国”在诗人心目中应是怎样的?
三、展示、评议
四、课后读诗,完成《练习册》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与学要点:继续学习本首诗,品析重点词句含义及作用。
教与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反馈
1、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B.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D.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2、《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点明题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是
。
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
1、诗人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仿示例填空。(示例)“贴在”:向往与期待
“
”:
“
”;“
”:“
”
2、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涵义的理解。
3、就本诗运用的某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4、诗中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 是怎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诗人如同身临其境的
5、哪几句诗写的是解放区的景象 作者在选取形象和选用词语上有什么特点
6、诗人是怎样将解放区和沦陷区对比着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8、找出诗中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展示、评议
四、课后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册》作业
第三课时
教与学要点:学习效果与提高训练检测。
一、基础题
1、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2、体会下列诗句的含义
(1)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2)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3、这首诗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
4、“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广大的土地”,指的是地图上的“广大的土地”,而不是大自然的“广大的土地”,这种理解对不对
5、“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中“这一角”“那一角”分别指哪个地方
6、“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中“灰烬”“
血和泥”指什么?
7、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反问连用的句子。
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这就是诗啊!
改写:
9、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B.四月的风慢慢地吹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像用蒲公英的绒球挠着你的脸,像展开柳丝的枝条,搂着你的脖子,然后在你的面前,打开一瓶淡淡的蜜酒。(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柔、甜美。)
C.身居斗室,即知天下大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的好处。)
D.标题为文章之冠。读书作文不可不正冠,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形象”。(运用比喻,说明了文章标题的重要。)
二、赏析戴望舒《狱中题壁》作答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惟一的美梦。
1、第二节中的“你们之中的一个”指谁?“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指记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他惟一的美梦”指的是:
3、本诗和课文采用了一个相似的意象,这个意象是什么?
4、对《狱中题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写给朋友的诗竟需要题壁,表明了身陷黑暗潮湿的囚狱中失去自由的状况。
B.这首诗以一个个体的境遇与心情映射了整个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精神。
C.全诗的情绪由激愤流向伤感再流向悲壮,真切传达出诗人面临死亡时心情。
D.全诗表明了诗人为了民族大义慷慨赴死的决心和对胜利终会到来的信心。
5、本诗中出现了四种人称:“我”、
“他、”“朋友”、“你们”,应怎样理解这四种人称所指?
6、本诗也作于狱中,从诗的内容看是实写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哪一节诗表现了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8、最后一节诗“曝着太阳,沐着飘风”一句后为什么用冒号?最后一句中的“这”指什么?这节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本诗中哪一句印证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一题目的现实?
10、本诗的情感,除了对敌人的仇限、对革命斗争胜利的信心这种爱国激情外,还表现了什么?
三、展示、评议
四、课后巩固练习
完成《自主课堂》作业
附:李清照《武陵春》赏析
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
2、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3、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4、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
”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
5、这首词所写的时令是“晚春”,从词中哪个语句看出的:_______
___
(用词中原语句填写〉;“日晚倦梳头”的原因是:_______
_
(原句回答)
6、你认为这首词中写得最好的句子是哪两句?为什么
7、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
,
。
(4)、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9、词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象征了什么?
10、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11、《望江南》和《武陵春》都写出了作者心中浓浓的愁绪,请再写出5句关于“愁”的古诗词名句。
12、对“日晚倦梳头”中的“倦”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心绪不宁,无心做事。
B.疲惫不堪,毫无兴致。
C.百无聊赖,内心空虚。
D.琐事多多,精力不济。
13、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化简为繁,化有形为无形,写出了词人哀愁的数量之多。
B.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词人哀愁的分量之重。
C.词人内心沉重,舴艋舟又太小,确实是“载不动”。
D.词人内心苦闷,双溪又太遥远,“载不动”是一种借口。
14、下列诗句与本词描写的花形态相近的一项是(
)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第2课答案
第一课时
二、预习反馈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
1、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2、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志
。
不是,是象征手法,象征祖国。
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
3、祖国大地(祖国山水)。不能删,括号内的文字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出了家乡春天的美好,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后面的现实形成对比。
4、对比,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
5、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6、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
7、示例:“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8、“那里”指“解放区”。诗人心目中“永恒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应是:阳光普照、春风吹拂、万物复苏,人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反馈
1、D
2、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
1、“摸索”:痛苦和仇恨
“轻抚”:热爱与幸福
2、①实指诗人被残害的身体。②象征民族遭受的伤痛和屈辱(或象征祖国残缺的版图)③表明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
3、虚拟:诗人虚拟祖国的广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土地就在眼前,随着思维变化转换空间,既可观其形色,又可感其冷暖,嗅其气味,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情感。
想象:借助“无形手掌”的活动,想象国土的今昔变化和不同区域不同的色彩、情景,形成诗歌的丰富内涵,寄寓深厚情感。
对比:国土沦陷前后对比,突出表现祖国遭受的苦难及作者凄楚忧愤之情;沦陷区和“辽远的一角”对比,表达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待、向往以及坚定的信念。
4、作者写到了家乡春天的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
5、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完整……婴孩手中乳。”
“辽远的一角”,连用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选用词语多为积极的、暖色调的,强烈地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
6、从感彩上用消极的、冷色调写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凄凉、充满苦难的沦陷区;用积极的、暖色调写出温暖、充满希望的解放区。
从选取的形象上说,写沦陷区一片凄凉景象。写解放区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反映出“温暖”“明朗”“蓬勃生春”的景象,前后再次形成对比。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更好的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爱和恨。
7、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与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8、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第三课时
一、基础题
1、(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2、(1)由于侵略者的横行,人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失去了自由,南海上没有渔船穿梭,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
(2)诗句道出了诗人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的未来寄予了热切的希望。
3、想像、联想、暗示、对比、烘托等。
4、对。
5、“这一角”是指已经沦陷的香港;“那一角”是指国民党统治区。
6、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
7、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由衷的向往与热烈的礼赞。
8、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能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难道不是诗吗
9、C
二、赏析戴望舒《狱中题壁》作答
1、“我”;永远记忆“我”及“深深仇恨”。
2、希望祖国胜利。
3、伤损的肢体。
4、C
5、诗中主人公是第一人称“我”,“他”指“我”死后的尸体;“朋友”和“你们”都指“我”的战友。
6、不是实写,是联想和想像。
7、第三节。
8、冒号表示解释说明,冒号后是对前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原因说明。“这”指“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这节诗表现了诗人对重见光明充满信心。
9、“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10、还表现了诗人渴望获得战友友谊,希望他们记住自己的情感。
附: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
1、
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或
欲语泪先流)
2、我同意这种看法。在词人笔下,抽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
3、C
4、物是人非
5、闻说双溪春尚好
物是人非事事休
6、示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愁。
词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将“愁”与“舴艋舟”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生动形象;赋予无形的“愁”以重量,竟达到了船“载不动”的地步。
“舴艋舟”则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词人所说的究竟是船小还是
“愁”重,不言而喻。
7、“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8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中的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而绵长。
9、象征词人自己青春已逝。
10、我同意这种看法。在词人笔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
1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人长。
——李白《秋浦歌》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落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及春愁,黯黯生天际。
——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晏殊《蝶恋花》
萧萧江上荻花秋,作弄个离愁。半竿残日,两行泪珠,一叶扁舟。
——张孝祥《眼儿媚》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
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半多。
——赵嘏
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颀
12、A
13、B
1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