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第16课 抗日战争日本侵华大事记(20世纪30年代前)思考:30年代日本为什么又大规模地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1894—1895年 发动甲午战争
1897年 参与瓜分中国
1900年 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zxxkw
1904—1905年 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
我国东北
一战期间 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
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回顾20世纪30年代以前日本侵华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
八一三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一、日本侵华1、日本侵华的原因材料一: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1)历史原因:明治维新以来既定的“大陆政策”,蓄谋已久探究一 日本逐步扩大侵华的背景一、日本侵华1、日本侵华的原因(2)现实原因:转嫁经济危机的冲击,拓展海外市场材料二: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三十年代日本的秘密文件材料三:第三 军纪 命令一旦下达,则很欣然地投身于死地,默默地真切地拿出自己的献身精神,实在是我们军人精神中的精华。
第七 生死观 将生死看得很平常,这就是一种崇高的奉公献身的精神。
第八 珍惜名誉 懂得羞耻的人才能自强。活着就不能接受被俘虏囚禁的侮辱。
——《战阵训》(日军崇尚的经典)(3)思想根源:日本军国教育的国民性材料五:1929年欧洲各国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与英美达成秘密谅解,英国支持日本的行动,美国表示“不闻满洲事变”。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4)有利时机:国共内战;国际绥靖政策材料四:1927年以来,国民政府一直坚持“剿共”政策。蒋介石宣称“攘外必先安内”,“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仍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2、日本侵华的步骤(1)南京大屠杀 1937.12.13
(2)潘家峪惨案 1941.1.25
(3)七三一部队:细菌战、毒气战 3、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李自健 油画《南京大屠杀》 1941年1月25日日军制造潘家峪惨案,死难者1200余人七三一部队: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进行实验在二十多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国难当头,国共两党做出了什么决策?他们是如何抗战的?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武汉会战(相持阶段)淞沪会战(粉碎速决)太原会战(平型关)徐州会战(台儿庄)中共敌后战场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百团大战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全面抗战路线四大会战结果:丧师失地中流砥柱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二、全民族的抗战 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上海失守 1937年9月13日——11月8日,日占太原 1938年春——1938年5月,徐州失守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意义: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平型关大捷——首次胜利 台儿庄战役——最大胜利节节败退
丧师失地国共配合典范全面抗战路线:
即动员全民族的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原因:两条抗战路线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1940年下半年
彭德怀
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
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
时间:
指挥者:
战线:
战果:
意义:百 团 大 战正在指挥作战的彭德怀①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②增强抗战的信心;
③提高中共的地位。周恩来:“黄埔之英,民族之雄。”1.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三、中国抗战的胜利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举行投降签字仪式说谜语,话抗日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中苏友好协会举办一次酒会,邀请国共双方代表及各报社记者参加。席间,一位国民党方面的记者说:“我出个谜语给大家猜。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谜底是‘我国古代一人名’。” 结果出现了几个谜底:“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你认为哪个最合适?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2)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人民(重要原因)
(3)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英勇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贡献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和爱国华侨的有力支持和配合材料一:3.抗战胜利的意义国内:①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②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材料二: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
材料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伤亡3500万人,死亡20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美国死亡40.5万人;英国死亡37.5万人。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参考资料》3.抗战胜利的意义国际:①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一、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后期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八年,是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应当承认在80年代以前,对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评价太低,80年代以后到现在史学界对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给予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其中的要点是国民党曾经积极的进行了抗战,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①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阴谋,使抗战成为持久战;②为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探究: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深化点拨】
二、全面认识抗日战争
(1)两个战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
(2)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3)四种战略战术:阵地战、持久战、游击战和运动战等。
(4)六大特点: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双重性);两个战场并存;中国共产党在后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以弱胜强;持久性。一对矛盾——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三个阶段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