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7 20:2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同步练习
第I卷(选择题)
1.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
A.资产阶级反对复辟倒退的斗争 B.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良运动
C.资产阶级传播西方文化的运动 D.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有关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都主张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B.武装推翻清政府
C.都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
D.几乎在同时登上历史舞台
3.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清帝下诏退位 D.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
4.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的破坏 B.南京临时政府的涣散和软弱
C.袁世凯的政治欺骗和军事压力 D.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5.下列各项属于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是
A.反对满洲贵族,反对民族压迫
B.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
C.国民有言论.集会.著作自由
D.核定地价.征收地租,向地主收买土地
6.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原因是
A.变法有群众基础 B.变法采取的是改良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7.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
C.组织强学会 D.戊戌变法
8.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A.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B.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
C.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斗争 D.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9.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民国六年”是指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新民主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0.课堂上,老师问大家哪一个历史事件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同学们给出了四种答案,请你帮大家选出正确的一项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D.戊戌政变的发生
11.20世纪初,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华兴会 B.光复会 C.兴中会 D.中国同盟会
12.小明的爷爷今年(2016年)恰好满九十大寿,即1926年出生,他平时总强调自己出生于民国。寿宴上,一位历史老师问小明:你爷爷出生于民国多少年?小明的正确回答应该是
A.民国十三年 B.民国十四年 C.民国十五年 D.民国十六年
13.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四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
A.都受到清政府重用 B.都重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都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14.2014年8月16至28日,被称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南京也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以下关于南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所在地②辛亥革命首先起义的城市
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地④首先被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5.“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16.要想参观辛亥革命遗址,最理想的去处是
A.武昌、南京 B.天津、北京 C.延安、遵义 D.上海、广州
第II卷(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
从1840年到1919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的一次又一次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志士仁人一次又一次地奋起,救国救民于苦海;……先贤们不懈斗争、上下求索,探寻着希望之路……——摘编自《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请回答:
在材料提及的历史阶段中,把中国推向“深渊”的侵略战争有哪些?
志士仁人一次次地“奋起”,包括了哪四次重要的近代化探索活动?
今天我们在感念先贤的同时,还应传承他们的哪些精神?
18.
材料一
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进行了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抗争。……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摘自《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改变。
材料一中最能反映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的话是哪一句?请用“”划出来。
为实现“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是谁建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该党的名称是什么?该政党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有没有实现这一愿望?并请说明你这样判断的理由。
材料三中的民国政府建立于哪一年?这一年即中华民国元年,那么今年(2012年)应该是民国多少年?
材料二是某同学搜集到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几张图片。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应该是。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1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和,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材料二:甲午战争后,有些爱国工商业人士发出“实业救国”呼声。同时,有人指责既已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设厂开矿,如果再对本国民间投资设厂限制过严,也于理不合。因此,清政府只好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但并没有可靠的法律保护。苛捐杂税、官吏勒索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增加。
材料三: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是感觉不足。
请回答:
材料一中大量带“洋”字词语流行,与历史哪一文件的签定有关?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清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政策有何变化?依据材料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中“器物上感觉(中国)不足”的代表人物在实践上有何行动?如何评价此行动?
材料三中“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为此相继开展了哪些政治活动?
20.中国人的“中国梦,在近代历史发展中,遭遇了各种挫折,却仍然在艰难前行。”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出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运动倡导者的梦想”是通过什么运动去实现的?这个运动是否成功,请举例说明其结果。
材料二追梦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2)依次写出以上图片的名称并依据材料二指出这场运动主要涉及哪些领域
依据材料一中“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出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说明统治者发动这个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倡导者们没有意识到,却不自觉地走向自己预期目地的反面。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他们怎样“走向自己预期目地的反面”?
材料四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梁启超
为实现材料二“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什么运动?这个运动是通过什么历史事件揭开序幕的?
上述三则材料所反应的历史事件,在历史作用上有什么共同点?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材料三
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中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变者”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三中“革命”发生在哪一年?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鸿章对日本公使说:“对于近代贵国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改革只是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不得不采之外国。”
材料二: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行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孙中山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四: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请依据材料指出“李鸿章”“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分别倡导在我国进行怎样的变革?
他们为了达到所追求的目标,领导了哪四次探索?分别对我国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从这四次探索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D 2.B 3.B 4.D 5.A 6.C 7.A 8.D 9.C 10.B 11.D 12.C.
13.D. 14.B. 15.B. 16.A.
17.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勇于反抗、敢于斗争的精神。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精神等贴近题意即可
18.
(1)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2)孙中山中国同盟会 没有 因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3)1912年元旦民国101年
(4)③②①
(5)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通过革命除旧布新,推动中国社会生活进步或文明程度提高(根据材料归纳)
19.
(1)《南京条约》;
(2)变化:由严格限制转为允许民间设厂
原因:允许外国人设厂,再限制民间设厂于理不合;实业救国呼声的压力。
(3)行动:开展洋务运动;
积极: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消极: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4)维新变法运动(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0.
(1)洋务运动否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2)图一:江南制造总局
图二:上海轮船招商局“新民号”
图三: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图四:北洋舰队“致远号”
涉及:军事、经济、教育、海防或(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筹建海军)
(3)维护清朝统治
(4)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5)维新变法运动公车上书
(6)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21.
(1)根本目的: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或维护清朝的统治)
(2)事件:维新变法
(3)时间:1911年。历史意义: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2.(1)李鸿章: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不得不采之外
国。梁启超:变官制。孙中山: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陈独秀: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影响
(3)角度观点正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