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会用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问题。
(3)知道光的反射种类并能识别有关现象。
(4)会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做简单的光路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光的反射定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重点:
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通过试验归纳总结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实验探究法。
教学器材:
激光灯、平面镜、自制光屏、激光演示仪、自制暗箱。
教学过程:
知识板块一: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一)复习回顾:
利用暗箱和激光灯演示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巩固上节课两个知识点:①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②表示光的传播情况的模型:光线。
(二)引入新课:
(利用实验导入新课)继续利用上述实验器材演示光发生反射时的现象,学生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交流生活中见过的类似现象.师生利用这些现象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现象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的看清光的反射路径,然后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入手,先让学生认识这种现象,然后再从生活回归物理,总结光的反射概念,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知识板块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提出问题
老师演示实验:入射光路发生改变时,反射光路的变化情况.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如反射光和入射光的强弱一样吗?光反射时是否有一定的规律?等等。(利用实验刺激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验提出合理的探究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学生对光的反射提出猜想,教师给以充分的肯定,并确定本节课主要探究的问题。
3、制定计划与设计、进行实验
为了突破实验设计的难度,将本节课探究的主题分成四个小实验来逐一进行研究:
实验探究一:设计光的反射现象
设计了三个提示问题:(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完成本实验)
(1)请你根据老师给你提供的器材,怎样制造一个光的反射现象?
(2)如何把光的传播路径清楚的显示出来?(提示:光屏)
(3)怎样用作图的方式把实验现象展示出来?
小组讨论完成实验的设计。教师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同时建立物理模型并介绍一些名词: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反射面、入射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出实验,对于初学者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降低难度,同时充分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设计实验的思维过程,我们设计的这样的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的设计,为接下的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实验探究二:探究光的反射时三线的关系
在实验探究一的基础上,有能力的小组可参考导学案自主进行探究光反射时三线的关系,有困难的小组可参考课件的友情提示,或者举手请老师帮助。
实验探究三:探究光的反射时两角的关系
为了精确的获得光反射时两角的关系,特地准备了激光演示仪。老师介绍激光演示仪的使用后,小组为单位研究两角间的关系。
实验探究四:探究光的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让学生利用刚才做实验用的硬纸板,再用激光灯沿原来反射光线入射,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4、收集数据,分析且论证
实验结束后由小组交流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教师要纠正光反射规律的完整描述。
设计意图:此处的友情提示主要是针对实验有困难的同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由学生交流实验展现小组合作的成果,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5、交流与合作
综合不同小组的结论,以及科学家们大量的实验,最后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通过此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探究的七大步,为今后的物理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
知识板块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提问:黑板反光的形成原因?(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课件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形成的光路图,给出两种反射的方式。
小结:
学生进行小结,教师最后理顺归纳。
作业布置:
课后调查:雨后的月夜,地面有积水,当我们迎着月光走,为了不踩到积水,该如何走?如果背着月光,又该怎样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