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新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领悟作品的内涵”就是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说出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就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说出这些词句表现了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感情,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品质。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教材分析:
《那树》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作者托物言志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伐倒的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含蓄的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的叙述大树的故事,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学情分析:
初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作者通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叙述那树的故事。学生读完对人类破坏自然、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主旨不难理解。,本文是台湾散文的名作,曾得到散文界许多专家的好评,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所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采用教师引导、情境设置、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说出那树的品质。
2、划出令自己感动的词句,能通过圈点批注写出自己感动的原因,通过对比阅读理解作者痛惜、悲愤之情。
3、联系实际,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明白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评价设计: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为实现目标1做铺垫。
“自主学习,走进文本”让学生安静的、自主的走进文本,运用圈点批注写下自己的想法、感动。从而完成目标1、2
“小组合作,交流收获”“ 交流展示,体会情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倾听、表达能力完成目标1、2
“课堂小结,升华情感”通过两个问题的引领让学生自己总结,升华感情,完成目标3
“教师寄语,唱响颂歌”“布置作业”是目标3的拓展和延伸。作业中让学生拯救这棵树锻炼了学生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导 入
欣赏图片:选择几幅绿树村庄和高楼林立的图片,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很直观的图片体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分钟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一句话概括那树的故事。
1、 生自由读课文,差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 学生独立概括
1、熟练的朗读是学习课文的基础,所以一篇新课文一定要读扫清字词障碍。2、一句话概括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压缩概括能力。
5分钟
自主学习 走进文本
1、再读课文用“那是一棵 的树,因为课文第 段中这样说 (或划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写出感动的原因。)2、从对那树的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主学习,在课本上圈点批注
养成读课文做圈点批注的习惯,这是提挈整节课堂的一个主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目标1、2
8分钟
小组合作交流收获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点拨。
学生小组交流收获体会。
学生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培养探究、合作精神。
8分钟
交流展示 体会情感
预设学生交流,随机指导:1、那是一棵执着、坚韧的树,因为课文第一段中这样说:“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就立在那里。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段,重读四个“立”字,读出那树执着、坚韧的品质。2、那是一棵有点老态但坚固稳定的树,因为第2、3段中这样写:“那树有一点佝偻……像生铁铸就的模样。”3、那是一棵通人性、讲人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树,因为文中这样说:“是情侣止步,……一厘米的向外。”4、
“啊,树是没有脚的……。”这些语句令我感动,从中我感受到了那是一棵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树。5、比较体会,那句更精彩,为什么?A、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B、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根部锯下去,锯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锯末 。A、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B、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个长满根须的大树根,人们贴近它做了个陷阱,断了所有的根须 。
学生交流根据老师的指导有感情朗读 学生交流、品味比喻的生动性 学生比较阅读,有感情的朗读,读出那树举重若轻、坦然领死的品质,更读出作者蕴含其中的痛苦、愤恨之情
掌握朗读技巧,实现目标1、2教学过程的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交流过程中对重点的语段、句子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引领学生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这一环节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即读懂了树的高尚品质,又体会了作者蕴含其中的悲哀、幽怨和愤恨之情。 比喻的运用使语言更生动,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对比阅读更深刻体会作者的痛惜、悲愤之情。
15分钟
课堂小结 升华情感
1、那树被砍倒了,挖根了,闷死了,从此在人们的视线与生命中消逝了。消逝的仅仅只是一棵树吗?结合课文,思考随着那树一起消逝的还有什么?2、在作者看来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在老师的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总结,
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5分钟
教师寄语 唱响颂歌
1、没有小草的土地是空虚的,没有树木的道路是孤独的,没有鸟儿的天空是寂寞的。人们啊,呵护我们身边的每个生命,让我们一起留住绿色、留住森林、留住未来!2、播放《好大一棵树》
学生齐读老师寄语齐唱颂歌
充满激情的寄语和澎湃的音乐可以引发人强烈的感情共鸣,这是对目标3的升华。
2分钟
布置作业
如果有可能你将怎样挽救那树的命运?
学生完成
这是对于目标3的拓展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