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公开课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公开课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8 09:1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外国诗两首》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这个单元是诗歌,选编的主题是对大自然的赞颂。单元学习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怀,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外国诗两首》是田园诗。田园诗一般都是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但因人、因诗而异,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一诗,作者借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表现出大自然的无比美好无限生机以及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诗《夜》是诗人通过描写出的夜景的静谧、美丽的特点,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将他安适、宁静的心境蕴含其中。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现代诗歌涉猎不多,从教材角度也对现代诗选编不多。但从初四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对古诗理解赏析的体验和诗歌本身特点两方面考虑,我认为学生学习这两首诗不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诗歌朗读的习惯与能力;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2、情感与态度:要展开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理解诗情,体会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和对待生活的情趣。
『说明』这些目标就是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及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习惯与能力。
3、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悟诗歌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旨,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同时,学习诗歌,一定要展开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情境,理解诗情,体会蕴涵其中的自然诗意、人生情趣。
『说明』诗歌就要注重培养学生“朗读感悟”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其感情意蕴;
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比较阅读,把握匠心构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把握诗歌具体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品析感悟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感悟诗歌意境、赏析语言美等特点。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思路:课前预习(下发自主学习的导学案)——诗歌开课导入——诵读竞赛——展示论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提升,自由发言)——表演式朗诵(美读环节)——诗歌创作(诗歌学习的深化)——作业布置结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 欣赏课件中优美的自然风景,以大地或自然是……,它……开头写两句话,或描写或抒情或赞美或评价都可。
『说明』——(这是仿句练习,也是写诗练习,为学习诗歌写作诗歌营造氛围)
(二)导语: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三)首先小组内诵读,为诵读竞赛做准备。朗读时要注意语速、语调、节奏、轻重音,还要根据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读出感情。
二、诵读竞赛,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体会感受领会诗歌的感情。
1、个人赛事与评价(评价为其他组成员)
2、全组赛事与评价(评价为其他组成员)
3、诗歌内容、主旨及情感(理解了诗歌,也解决结合课后题一、二。)
要求: 请同学们认真聆听,展开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将自己置身诗中,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你感受到了什么?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上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抓住诗歌意象及特点,或抓住诗中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来体会交流。自由发言。
『说明』——此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展示、自主发展的平台,也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可贵。
三、展示擂台,赏析诗歌,品位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要展开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情境,理解诗情。
1、小组展示(要求由组内3或4号发言,发言抓住2条或2方面阐述即可,1或2号课针对本组成员的发言情况给予补充修正;其他组的展示发言不可与已经发言的组内容重复)
2、自由论坛(每个人都由权利针对已经发言的情况给予补充或修正)
要求:赏析或品味展示时要结合朗读。
3、质疑解惑,深入领悟诗意诗情。
『说明』此环节是让学生对诗歌进行赏析品味、质疑解惑的过程,着重引导学生从内容、景物、情感到构思、语言等方面赏析品味,采用小组交流展示以及个人自由发表看法的形式,或立论或补充修正或提出困惑,最终 师生共同解惑,达到理解总结深化诗歌的目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会针对上面展示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或疑难进行点拨,引领学生深入领悟诗歌,还结合诵读竞赛环节中的理解诗歌内容来与学生一起对诗歌进行总结深化。)
如:(《蝈蝈与蛐蛐》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是诗眼)。诗开篇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联系,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虽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的情感,渗透着丰富的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诗人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来描绘夜的静谧;从听觉到视觉角度写夜的寂静后引出月光的美丽有回到写夜的静谧,这是运用了反复的反复吟咏的表现手法营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了夜的精密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四、拓展延伸,个人论坛。运用前面环节所学方法进行比较阅读。
同样是夜,在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眼中,夜是如此静谧、美丽,月光如水;而诗人的内心流淌这对大自然的热爱,却是那般安适、宁静。郭沫若的《静夜》(见导学案引航链接)又给了你这样的感受呢?与《夜》又和异同。(自由发言)
『说明』——这环节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诗歌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比较阅读。师可以点拨明确: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歌写得清幽、典雅,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五、表演式朗诵(美读环节,让学生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也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可以配乐美美地读诗,可以大胆地进行表演式朗读,可以朗诵诗两首,也可以朗诵引航链接中的诗。推荐或自主请缨、毛遂自荐。老师范读《夜》,生齐读《蝈蝈与蛐蛐》。
『说明』——这环节是让学生对诗歌的学习理解有一个深入与内化的提升,毕竟朗读是学习理解诗歌的重要方法。
六、诗歌创作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课上同学们就利用展示环节进行了一次赏析实践,希望以后大家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下面就在给大家应该尝试成为诗人的机会。
从下面三题中选做一题,完成后全班交流。
1、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2、大自然的“歌声”纷繁多样,请选择一种事物,寄托你的某种思想感情,用诗歌的形式写下来。
3、 去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说明』——这环节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将抽象情感具体化的自主写作能力。
七、布置作业:
课后读济慈、叶赛宁或郭沫若的诗,也可以收集整理所学过的写自然田园内容的古诗词,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例如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等。
『说明』——这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专题收集整理信息和积累的习惯与能力。
附: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学习导航(学习的目标及方法要求):
1、 要求反复朗诵,感悟诗歌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把握适合的主旨,领会诗歌的感情。
2、 要展开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情境,理解诗情,体会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
3、
针对下面的提示进行预习思考作答,疑问之处小组讨论。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们置身大自然,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听鸟鸣虫吟、风吼雨泣时;当你们涉水翻山,脚下是溪流淙淙 ,眼前是峰峦巍巍之时
,你们一定被自然吸引、震撼,甚至会产生某种共鸣。这是你会
说“自然是……,它……
”或者…… 请写出两句话表达出你的心语,或描写或抒情或赞美或评价都可。
预习内容:
一、了解作者及田园诗。
二、反复朗读两首诗
,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抓住诗歌形象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其感情意蕴。请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提示与要求:朗读时要注意语速、语调、节奏、轻重音,还要根据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读出感情,可以自己准备配乐。课上要开展诵读竞赛,以组为单位全参与,或3或4号或全组。诵读环节每个人两首都要准备,理解诗歌内容的任务原则是同桌左边的预习第一首,右边的同学为第二首,但组内1与2号同学必须预习两首,3与4号在分工基础上想尝试的也可以预先两首。可结合课后题一、二或以“置身诗中,我感受到了……”“置身诗中,我发现了……”句式来发言)
《蝈蝈与蛐蛐》
《夜》
三、 赏析诗歌品味语言,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体会诗歌中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
(提示与要求: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可以从内容、景物、情感、构思、语言、写法等多方面赏析品味,但不要与上一题的理解诗歌内容重复。可在下面标住1、2、3进行分条列举。课上先小组内交流讨论达成共识,抓住2条或2方面阐述即可,要求由3或4号发言,1或2号补充。句式:我欣赏 ,因为 。或我喜欢 ,因为 。)
四、质疑解惑,对于诗句或诗歌你有什么疑问或不理解的吗?
五、比较阅读拓展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的异同。
六、学习引航链接——资料助读
1、约翰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自幼喜爱文学,但不满16岁就离开学校去跟一个医生学徒,1816年获得助理医师资格。这一年,他认识了雪莱等作家,由于对文学的酷爱,使他弃医从文,走上了写作的道路。1816年5月,发表了第一首诗作《呵,孤独》。1817年,他在雪莱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为英国和世界文学宣言增添了光辉。著名的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这些诗表现了济慈所独有的对大自然的感爱、想象以及生动表现这一切的卓越才华。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3、田园诗——
田园诗,顾名思义就是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可以描写牧人们居住地优美的自然风光、生活、爱情、思想等。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中国田园诗派,诗歌恬淡疏朴。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国外田园诗的创始人是号称“牧歌之父”的叙拉古诗人忒奥克里托斯。他传下的诗有二十九首,这些诗描写西西里美好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清新可爱。古希腊的田园诗对后世欧洲带有贵族倾向的诗歌有很大的影响。
4、我沿着初雪漫步
(俄)叶赛宁
我沿着初雪漫步,
心中的力量勃发像怒放的铃兰,
在我的道路上空,夜晚
把蓝色小蜡烛般的星星点燃。
我不知道那是光明还是黑暗?
密林中是风在唱还是公鸡在啼?
也许田野上并不是冬天,
而是许多天鹅落到了草地。
啊,白色的镜面的大地,你多美!
微微的寒意使我血液沸腾!
多么想让我那炽热的身体,
去紧贴白桦袒露的胸襟。
啊,森林的郁郁葱葱的浑浊!
啊,白雪覆盖的原野的惬意!
多想在柳树的枝杈上,
也嫁接上我的两只手臂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