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2.从选材丰富和主题明确两方面,初步感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2.教学难点:从选材丰富和主题明确两方面,初步感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三、评价任务设计
1.在解读标题环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题目“失根的兰花”的深层含义,感悟作者表达的思乡爱国之情。
2.在品析文本环节,在主问题“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来表现失根的痛苦”引领下,通过诵读品味、小组合作、师生探究,达到大部分学生能够初步感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目标。
3.在归纳主题环节,通过赏析与朗读直抒胸臆的语段,感受作者视国家存亡高于一切的爱国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郑思肖的失根兰花图与普通盆栽兰花图)
师:来观察两幅图片,右侧这幅兰花图是宋代画家郑思肖所画的“失根的兰花”,而左侧一盆普通的兰花是有根的,扎根于土壤中。文章题目“失根的兰花”有什么特殊含义?
(二)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读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2.从选材丰富和主题明确两方面,初步感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三)检查生字词
栅(zhà
)栏
坍(tān
)塌
喧(xuān
)哗
群山万壑(hè
)
诗意盎(àng
)然
【教师抽学生读,其他学生纠正;全体同学跟读两遍,并整理到课后练习题中】
(四)活动一:解读标题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结时做简要板书
师:题目“失根的兰花”有什么深层含义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文本,理解题目的深层含义,明确作者表达的思乡爱国之情这一主题。
(五)活动二:品析文本,感知“形散”
过
渡:心怀家国之思,郑思肖画失根的兰花来表达失根的痛苦,那么陈之藩先生都写了哪些内容来表现失根的痛苦呢?
教师活动:提出小组合作、圈划标识要求;在学生班级交流时做相应板书,
并小结:
从时间跨度上看,回忆三次不同年龄段的经历(八岁时的农作光阴与十几岁时的漂流生活,以及十几年后的异国生活)时间跨度很大,跨越了几十年。
从地域转换分析,写故乡土地的芬芳,又写异乡的渭水、秦岭、香山、咸阳城,再写异国生活,地域交换频繁。
在叙事时,有现实、回忆、梦境穿插交换
选材及其丰富繁多——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中的“形散”表现。
学生活动:组员在组长安排下有序交流探讨,并圈划标识相关知识点。
(六)活动三:归纳主旨,体会“神不散”
过
渡:但无论选材如何丰富多样,都是为表达思乡爱国之情服务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中的“神不散”,即文章中心明确而集中。
对此,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也就是说文章的主题——“神”,像一条线串起文章里全部的人物、事件,让文章成为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
“神不散”,在本文中就是思乡爱国的主题,除了渗透于叙述间,还体现在直接抒情、议论中,在10—12段显得尤为浓烈。
教师活动:师提出问题:在10—12段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震撼人心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宣泄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深情,并交流感受。
(七)结束语
过
渡:
师:一样的情感,不同的表达。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爱国歌手张明敏则用醇厚的嗓音演唱《我的中国心》,唱出了天下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令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下面我们就欣赏这首歌曲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吧!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一段,并默写到摘抄本上。
2.“梅兰竹菊”
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号称花中四君子。感兴趣的同学,搜集整理与之相关的经典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