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表现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以独特的视角从祖国贫穷落后贫瘠破败的现实出发,抒发了交融着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与强烈的时代使命感的赤子之情。
学习这首诗,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浓厚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品析鉴赏能力。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反复诵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品析意象,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丰厚的意蕴,也能使他们更深切地体味到朦胧诗特有的美感。
【学情分析】
初四学生对于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节奏、重音等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初步具有根据诗歌内容理解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但是由于朦胧诗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深厚的意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品析,从而把握诗歌的意蕴,这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全诗,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诗句,把握繁复的意象,品析相关的修饰语,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诗人的情感变化。
2.揣摩品味诗中意象及其修饰语,把握诗歌丰厚的意蕴。
【教学策略】
1
.以读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品析第一、第二节诗,学生小组合作品析第三、第四节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作品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如果老师现在让大家写一篇抒发对家乡热爱之情的的文章,你会通过对家乡哪些方面的叙述描绘来表达这种感情呢?
(家乡的美景,家乡丰富的物产,发达的经济,家乡人的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
看来,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对这些美好的事物描述,来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但是,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长袖善舞,独辟蹊径,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书写她对祖国的满腔热情。她就是——舒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这首朦胧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检查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的情况
学生在班级内交流如下的资料:有关朦胧诗的知识、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自主探究
(一)整体感知——读中悟
1.
初读——自由读,了解诗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共五节。诗的内容主要围绕“我”和“祖国”展开)
2.
再读——自由读,读准字音。标注出读音掌握不准的字。小组合作利用工具书共同解决。
3.
三读——毛遂自荐分节读,读准字音。
4.
四读——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轮流读诗,讨论交流朗读这首诗应该注意的停顿、重音、语气。
5.
五读——听视频朗读,再自由读。
6.
六读——男生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竞赛读,其他同学当评委。
7.
七读——男生跳读“我是你……”“我是……”这样的句子,男生读完一句,女生再把句子倒过来读,如“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是我”。
感悟:
(1)大家从这样的句式中读出了什么?
(我就是祖国,祖国就是我,我与祖国血肉相连生死相依)
(2)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爱国之情)(板书
爱国)
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抽象的情感在诗歌中表达出来呢?
(二)精读品味——读中品
1.
品意象
老师读第一节诗,同学们提炼句子主干,如“我是老水车”。
A.看一看,作者在这一节短短的诗里,将自己幻化为哪些具体的形象?(板书
意象)
(老水车、稻穗、矿灯、路基、驳船)
B.想一想,对一个国家而言,你能理解它们都代表着什么吗?
(老水车、稻穗——农业;矿灯、路基、驳船——工业;或路基、驳船——交通运输业)
2.
品修饰词
自己先读一读第一节诗,
A.看一看,作者都选用了哪些词语来修饰这些具体的形象?(板书
修饰词)
(破旧、干瘪、熏黑、失修、淤滩)
B.品一品,这些词语具有怎样的涵义?
(破旧、干瘪——农业的贫穷;熏黑、失修、淤滩——工业的衰败;或失修、淤滩——交通运输业的落后)(板书
意蕴)
C.想一想,那些具体的形象与相关的修饰词共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积贫积弱图)(板书
贫穷落后)
3.
品重点词
A.全班齐读第二节诗,请用诗中的一个形容词作为上节诗的小标题。
(贫穷)
B.学生自由读第二节诗,请用本节诗中关键词语填空;
因为我贫穷,所以我﹏﹏,所以我﹏﹏,但我不放弃﹏﹏啊,那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
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
(因为我贫穷,所以我悲哀,所以我痛苦,但我不放弃希望啊,那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
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
C.再读读改写后的诗句,品味一下这些词语中蕴含的情感:
(通过这些关键词表达了作者深沉悲哀但仍存希望的感情)(板书
情感)
4..师生共同以低沉悲哀然而又不失希望的语调再读这两节诗。(板书
深沉悲哀)
三、合作探究
(一)方法总结。学生结合板书总结品读第一、第二节诗的方法
(第一节——品意象
、品修饰词;第二节——品关键词)
(二).学生利用品析第一、第二节诗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第三、四节的品析,教师适时点拨总结。
(A.第三节:
意象: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
象征意义:起点、喜悦、发展、蒸蒸日上、有生机活力、充满希望
修饰语及涵义:雪被下、挂着眼泪的——意味着一度的停滞、曾经的挫折;
古莲、新刷出的、雪白的、绯红的——意味着生机勃勃、崭新的、美好的
整体画面色彩;生机勃勃、欢欣喜悦、蒸蒸日上、充满希望(板书
充满希望)
B.第四节
重点词: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血肉之躯、取得。
情感;
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反哺献身的激情)
(三).师生共同以清新、明快、振奋、激昂的语调来读后三节诗。(板书
喜悦奋发)
四、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五、配乐
师生共读全诗
六、学生质疑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解疑。
七、布置作业,感悟收获
请以“我的收获”为题,写写你在这节课上的所得。可以是知识方面的,情感方面的,也可以是能力方面的。看看谁满载而归,谁两手空空。
【案例综评】
1、贯彻“以读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析,体现了诗歌教学的特点。
首先,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的突出了“读”的语文实践活动。本课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读”
上,把读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读的实践中感悟诗歌情感,在读的活动中品味诗歌的语言。其次,在读的过程中,能做到不盲目读,有层次读。初读把握诗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再读读准字音,后由浅入深到读味、读情,循序渐进。同时,在品读语言时,通过品读关键词,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丰厚的意蕴。真正做到了以读代讲。
2、能找准诗歌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注重方法的引导,给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的空间。贯彻了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基本理念。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的把握了诗歌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剖析解读诗歌,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了诗歌的底蕴,感悟了作者的情感。同时,教师巧妙地充分利用同一首诗,既给学生方法的指引,又给学生学以致用的空间,使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良好。
不足之处是: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自由体味。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他们才能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才能学会鉴赏诗歌,形成生生互动局面,培养出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