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3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1 课 第 2 课 第 3、4 课 单元解读[ 总体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第1课 “百家争鸣”和
思想儒家的形成人教版历史必修3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1. 百家争鸣的含义形成原因经济:
政治: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士大夫崛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社 会 大 变 革合作探究——物质基础思维拓展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社会大变革
C.战争频繁
D.群雄并立的需要 巩固练习B墨家:2. 主要流派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商鞅、韩非子儒家:道家:法家:3. 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①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
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法国)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1. 孔子: 春秋晚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尊称“万世师表”“至圣”。 孔子 2005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56名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杏坛①孔子之政治思想1.“仁” :“仁者爱人” —核心思想
2. “德治”: “为政以德”民本
3. “礼” :“克己复礼”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 “德”“礼” ?1.进步性:
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2.保守性: 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② 教育思想主要贡献在于: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1、首创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培养大批人才(孔子弟子三千,成就突出者72人),形成一整套教育思想,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诗》、《书》、《礼》、《易》、《春秋》《乐》(已佚失),即五经 主要思想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民本: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2. 孟子:主要思想★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3. 荀子: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爱人以德治民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奠定
基础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 道家①老子: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姓李名耳,号老聃。----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 (1)思想核心:“道”。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道”而生活。——客观唯心主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3) 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②庄子:主张放弃一切欲念,
获取精神自由战国时期宋国人庄周梦蝶主要思想:兼爱、非攻、尚贤、节俭2. 法家代表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积极进取的风貌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 墨家创始人墨子——代表小生产者追求公平的愿望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此法乃帝王之法,一人之法)主张以法治国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有:
代表小生产者的有:诸子百家的阶级性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 墨子巩固练习 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排列应是
A.儒、道、墨、法
B.道、法、儒、墨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D人才招聘重用法家!原因: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
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官府掌控着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 B.“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C.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和井田制土崩瓦解 D.私人讲学和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课堂演练:A2.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都主张性善论 B. 都强调礼法 C. 都主张“仁”,“德”治天下 D. 都取百家之长C3.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4.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 《易》《春秋》 D.其思想核心是“仁” A5.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C 6.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他们的描述符合儒家思想的是
A.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B.乙生说:穿衣服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C.丙生说:讲究衣服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D.丁生说:穿衣服何必麻烦,按照统一的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就可以了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