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深泉学院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
班级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杉木(shān)
坟茔(yíng)
踉跄(liàng)
逮捕(dǎi)
悲恸欲绝(tòng)
B.吞噬(shì)
血泊(pō)
挣脱(zhèng)
契约(qiè)
面目可憎(zēng)
C.气氛(fēn)
兴奋(xīng)
冗繁(rǒng)
憎恶(zēng)
供认不讳(huì)
D.慰藉(jiè)
栖身(qī)
绮丽(yǐ)
模样(mú)
壮志未遂(suí)
2.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聘礼 沉缅 娇健有力 撼天动地
B.水垢
雾霭
缘木求鱼
陈词烂调
C.山巅
磐石
呼天抢地
食不裹腹
D.吞噬
分辨
抱志饮恨
宣泄不满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十八大以来,落马的“大老虎”官至“国家级”,连政治局原常委周永康、军委原副主席徐才厚也
毕露。
②“心中有责”,就要能干事有担当。县委书记之责,就是要按照习总书记的嘱托,
正确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③习近平指出,科学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重要环节。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
。
A.原形
树立
废止
B.原形
竖立
废置
C.原型
竖立
废止
D.原型
树立
废置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但是,问责制风暴频起,何以公共安全事故仍然不绝如缕,甚至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有愈演愈烈之势?
B.
25日一则关于“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的新闻在网络上传播,立刻引发轩然大波。截至记者发稿时,在微博上关于“高校抵制圣诞节”的话题热议度已非常高。
C.
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一鸣惊人,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D.
持续两个半月的“占中”石破天惊,引起香港学界的反思:为什么教育界成了“占中”的主力 为什么发起人是大学副教授,主力是激进学生组织?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小说是一种可以多角度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反映生活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B.科学追求真实、和谐与完美,在我们阅读科普文章时,我们也要非常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C.青少年沉湎于网络游戏甚至患上网瘾症,关键在于这些青少年对虚拟成就感的诱惑缺乏自我控制力是一个重要原因。
D.对于腐败,中纪委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做到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凡腐必反,除恶务尽。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共9分,每题3分)
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均作了深入地开掘。在李白心目中,这种美的物质集中地表现为“清”。
清的含义极其丰赡。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必含自然之清。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一例。至于风清骨峻,则是指人物风神、品格之清;而清词丽句,又是指诗文之清了。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澄清、净洁、虚空,均可曰清。
《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依贵清真。”这里抒发了诗人对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的慨叹,指出了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并用“不足珍”句坚决否定之。所谓“绮丽”是特指六朝所染的风习,而不是泛指诗风的美丽。因为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六朝的淫靡诗风影响极大,下逮隋唐,仍未绝迹。故李白抚今追昔,以古论今,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以振兴圣代(唐朝)的文学。因而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给中唐韩愈的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
李白对于“清真”的理解,不仅跨越了古今悠远溟漠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同时还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潇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淳真、精妙、传神。且看他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山阴遇羽客,要比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王羲之爱鹅,山阴一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当以群鹅相赠。”王欣然命笔,写讫欣然携鹅而去。这个小故事原载《晋书》。李白为了突现“清真”的自由、自然,特以“王右军”为题,作诗以颂之。为了追求清真,李白决心付出毕生精力。他在《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高呼以清真取代绮丽,赞美群才“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紧接着表示自己的态度:“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文,并以作品证实了自己的诺言。
大自然本身就是清真的,自然美客观地存在着,它不加雕饰地呈现在人的眼前。诗文的也以清真为贵,尤其是山水诗文更应如此。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李白以下诗句中得到启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这里强调出水芙蓉的自然美,诗情雅兴,油然而生。吟咏之间,不觉清光大来,清音暗生,不禁飘然而有清举、清扬之感。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清照,才可见出它那本真的状态,才不会将大自然不需要的矫饰强加给大自然。
6对文中“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肯定了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
B.李白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继承了古代文学传统,开启了唐代文学的新风。
C.李白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继承了古代文学传统,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D.李白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继承了初唐反对六朝淫靡诗风的批判精神,给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
7从上下文看,以下对“清真”美学风格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清真”是李白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既指艺术风格,又指人物风神。
B.李白的“清真”既涉及自然的,也涉及人物的,还涉及事物的,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概念。
C.“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清真”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说只有完全照自然存在进行自然表现的“清真美”才是真正的美。
D.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他的人格风神都符合李白对“清真”风格的理解。
8以下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李白态度明朗地否定六朝的绮丽文风,推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真之风。
B.诗文的美以清真为贵,尤其是写山水自然的作品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清照,体现其本真状态。
C.文学风格的绮丽与李白所反对的六朝的绮丽是有区别的,作为艺术风格,“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肯定的。
D.李白在追求“清真”的道路上,以诗歌为宣言,以作品为证明,遇到过许多艰难曲折,但他百折不挠。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共12分,每小题3分)
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也,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学干诸侯
干:求托、请托
B.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困:使……窘迫、困窘
C.昭王新说蔡泽
说;听说
D.范雎让之曰
让:责备
10、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遇夺釜鬲于途
②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B.①然此子不困厄
②
新垣衍怏然不悦
C.①大夫种之为人臣
②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①与语,大说之
②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1、都能体现蔡泽智慧与谋略的一组是(
)
①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
②使人宣言以感怒范雎
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
④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⑤乃谢病归相印
⑥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④
12、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泽认为,人之立功,最好的祈愿是功名和性命都能成全。商君、吴起、大夫种都没有
做到这一点。
B.蔡泽终能发挥才智,建功立业,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后来范雎还托言病重以
让相位,蔡泽获得了拜相的机会。
C.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
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D.天下贤能之人有许多都像蔡泽一样,能够拥有偶合的机会,能够为世所用,并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挥洒自己的智慧。
第Ⅱ卷
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3分)
14、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3分)
15、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4分)
五、诗词名句填空(共10分,每空1分)
16、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
1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9、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20、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2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朝避猛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人如麻。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
(共24分)
我的父亲梁实秋(节选)
梁文蔷
父亲翻译莎士比亚剧本始于抗战前,那时我只有四五岁。后来因抗战,颠沛流离,只译了10本,便停顿下来,因为翻译莎士比亚是没有钱的,为了我们一家,父亲必须谋生:教书,写文章。生活相对安定下来后,他又开始有计划地翻译。父亲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译两千字。台湾的天气很热,那时也没有冷气,父亲这个北方人对气候颇不适应,他又很胖,非常怕热,经常挥汗如雨。父亲非常有毅力,如果因为有事未能完成预计的工作,加班也要把拖下的工作补上。
翻译莎士比亚,是胡适先生的建议,最初是父亲与另外两个人一起翻译,但那两位后来中途退出,只剩下父亲一人坚持。翻译莎士比亚是件苦事,因为莎士比亚全部用古英文写作,我曾向父亲抱怨说,我根本看不下去莎士比亚的原文,父亲笑着说:“你若能看懂的话,那他就不是莎士比亚了。”
父亲每译完一剧,就将手稿交给母亲装订。母亲用古老的纳鞋底的锥子在稿纸边上打洞,然后用线缝成线装书的样子。没有母亲的支持,父亲是无法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
我在台湾与父母一起生活了10年,因为哥哥姐姐的失散,成了“独生女”。父亲与母亲的感情很好,他们后来跟着我到西雅图生活了一段时间,我时常在汽车的后视镜里很“嫉妒”地发现,他们还经常手拉手坐在一起。1974年4月30日上午,父亲与母亲照样手拉手到附近市场购物,市场门口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正好击中了母亲。母亲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因伤势很重,需要动大手术。临进手术室前,母亲以一贯的自我克制力控制自己,既不抱怨,也不呻吟。进手术室前,她似乎已有所预感,对父亲说:“你不要着急,治华(注:梁实秋的学名为梁治华),你要好好照料自己。”几个小时后,护士出来通知,母亲已不治。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刻,父亲坐在医院长椅上开始啜泣,浑身发抖,像个孤苦无依的孩子……
就在母亲去世后一个月,父亲终于辗转知道了哥哥姐姐仍然在世的消息。他特地跑到西雅图母亲的墓地前,告慰母亲。
1981年夏,我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回到了儿时居住的庭院,却已是物是人非。临行前,大姐文茜折了一小枝枣树叶,上面还有一个小青枣,让我带回台湾,送给父亲。这棵枣树是我们在北京时老枣树的后代,老树早已被砍去。我小心翼翼地把枣叶包好,回到台湾后,把在大陆的见闻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汇报,其中包括姐姐文茜、哥哥文骐33年的经历,讲到激动处,与父亲相对而泣。那个枣和树叶后来都枯萎了,父亲把叶子留下来,放在书里,珍存着。
1986年,我最后一次赴台探望父亲。临走时与父亲在客厅中道别,父亲穿一件蓝布棉外衣,略弯着腰,全身发抖。他用沙哑的声音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怎么叫出租车,怎么办出境手续等,那一刻,他又把我当作他的没出门的小女儿。那一次,我充满了不祥之感。
1987年11月3日,父亲因突发心脏病住院。当时,小量地输氧已经不够。父亲窒息,最后扯开小氧气罩,大叫:“我要死了!”“我就这样死了!”此时,医生终于同意给予大量输氧,却发现床头墙上大量输氧的气源不能用,于是索性拔下小量输氧的管子换床。就在这完全中断输氧的5分钟里,父亲死了。父亲强烈的求生欲望一直支持他到心脏停止,他留下的最后五句绝笔之一是:“我还需更多的氧。”没想到父亲留在人间最后的字迹,竟然是这样的求生呼号。每想到此,我便有肝肠寸断之感。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23.节选部分回忆了梁实秋先生到台湾以后的生活,作者重点回忆了父亲的哪几件事?(4分)
24.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找出其中两处,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25.文中作者说“那一次,我充满了不祥之感”,结合有关内容,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4分)
26.从这篇节选的回忆性文章中,你可以看出梁实秋先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6分)
七、语言表达(每小题5分,共10分)
27、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
②必须原创;
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④不超过30字。
28、请以“义务献血”为主题,写一则广告标语,要求主题突出,语言简洁凝练。
八、作文(共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国王,他统率着属于自己的富足而强盛的王国,非常满足和快乐。但是有一天,他觉得很惶恐,于是召集全王宫里的智者们,对他们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很想找到一个钟,用来使我安定。当我不快乐时看它,它会使我快乐;在我快乐时看它,它会使我忧愁。”智者们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最后,他们做了一个决定,他们设计了一个时钟,上面刻着一句话:“这,也将成为过去。”
一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能够将快乐和忧伤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绪在心中自由转换,而不受客观环境所左右,始终保持理智清醒的状态,那么他又怎么能做出失败的举动呢?
请以“这,也将成为过去”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三种文体任选一种,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卷答案(A卷)
(
2016
至
2017
学年第
一
学期)
一、C
D
A
B
D
二、D
C
D
三、C
C
B
D
四、13、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急放在前面,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14、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
15、公子为人仁爱而能谦虚待士,士人无论贤能不贤能都谦虚有礼地结交他们,不敢因为自己的富贵轻慢士人。
五、哀民生之多艰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剑阁峥嵘而崔嵬
无边落木萧萧下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府足以事妻子
夕避长蛇,磨牙吮血
六、简答题(共X分,每题X分)
2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从文章段落的切分上可以看出,八个段落可以分成五层,每层写一件事。
参考答案:①翻译莎士比亚剧本。②父母之间的恩爱和母亲去世的情况。③对故土的热恋。④对“我”的关心。⑤父亲去世时的情形。
24.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文章中细节描写的地方很多,如父亲在医院长椅上啜泣,浑身发抖;父亲把枣树叶子放在书里珍存着;最后一次送“我”等。这样写的好处应结合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①写父亲在医院长椅上啜泣,浑身发抖,像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准确地表现了母亲的去世给父亲带来的打击之大,侧面表现了父母之间的恩爱。②把“我”从故乡带来的枣树叶子珍存在书中,表现了父亲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25.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全身发抖”,声音“沙哑”和对女儿的反复叮嘱等内容,从父亲生理和心理的苍老分析。[]
参考答案:①父亲年老了,略弯着腰,全身发抖,表明他身体不再健康。②对“我”不厌其烦地叮嘱,表明他已经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对小女儿格外留恋。③从父亲这些言行中,“我”感到了“不祥”。
26.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第19题中作者回忆的梁实秋先生的生活片段,简要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梁实秋先生具有如下品格:有学识,有毅力;关爱家人,眷恋故土;热爱生活,有强烈的求生欲。
七、论述题(共X分)
27、示例:集中国文化于一身,读世界最经典之儒学,学儒学大师之言行。
28、你献出的血有限,你献出的爱无限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