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解疑合探: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分析题意: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图1长是 8 厘米、宽是 5厘米
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数据比较:
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
尝试练习:
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3.教学例2
(1)出示例2
引导尝试: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读题。
在小组里说一说“按3:1放大”的含义,再全班交流。
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小组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发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3)教学“试一试”
师: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学生独立完成,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
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三、质疑再探: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四、运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做练习九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2.总结评价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你还有什么疑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