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桃树》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一棵小桃树》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4-02 21:37:00

文档简介

《一棵小桃树》教学心得
                  郑芳芳
刚刚拿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很慌。文章很长,意蕴也比较深奥,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反复读了几遍,才慢慢有了思路。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一颗小桃树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趣,小桃树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小桃树的遭遇就是作者自己的遭遇。理解了这一点,再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就比较容易了。
在把握文章重难点时,要引导学生揣摩感情,分析含义。《我的小桃树》中有这么一句话:“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儿来的。”这是一句蕴涵深意和丰厚感情的关键语句,从表现手法上看是托物言志。小桃树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小桃树的悲惨遭遇象征他自己的遭遇。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说: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仍然坚信,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定能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果实奉献给人民。字里行间抒发的是自己的慨叹、理想和情志。这样从感情的角度进行分析才符合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由此可见,如果不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语句的理解就会产生偏差,更谈不上理解其深意。学生的反映比我预想的要好。尽管初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还是较浅的,但是只要适当的引导,还是能把学生的思路引到主旨上的。  
对于文章的主旨和重难点把握住了,但是我自知课堂驾驭能力还很差,反应迟钝,这种公开课,不由自主的还是会很紧张。一上课我就察觉到了自己的胆怯。十分钟后,我进入了状态,在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的时候,我心里的思路也很清晰。但是到分析文本时候,不知怎么回时,脑子一片空白,有那么一会儿竟然语无伦次了。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也只是给予“很好”之类简单的评价。我深深的感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还应该多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自己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今后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拿朗读为例,初中生对于语言文字所传递的信息,往往在他们青春的生命跃动中显现呆滞、迟缓的弱势,更何况又是“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教材要求熟读背诵的语段作为作业而机械地完成,但是对于朗读课文却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于是,教室里的读书声便有了一片混乱的喧嚣式,节奏飞快的“拼命三郎式”,抑或是暮气沉沉的寺庙“早课式”――齐整划一却无动于衷。这种朗读,充其量也只是吊嗓子、练气功。《我的小桃树》这篇文章很长,集体朗读的效果明显不太好。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圈点勾画,思考问题。这样就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虽然读的时间比我预设的长了两分钟,但是面对教室里热闹的读书声,我还是不忍心打断。由于时间关系,这堂课最后还是删掉了“试写美文”这一环节。但是我想这并不影响整堂课的效果。以体验反思结束课堂,学生畅所欲言,谈出了学习的心得和自己努力的方向,教学目的还是达到了。 
上完课,我深深感到自己的稚嫩。语文教师,我一直以为是最难当的。作为母语,似乎谁都知道都会理解都可以说上一二。我困惑,摸索,我认为一课堂的成功,备课必须充分,要带有自己的思考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很有个性的,能紧密联系生活的。陆游教孩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必须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学生如果认为自己的语文老师知识渊博,上课能有一些新见解,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机地适度地“穿插引入”,就可以让语文课表现得活泼灵动。教学艺术是需要学习总结的。作为一名新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也好,不加消化机械运用也好,都不是应有的态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要不断反思,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与时俱进。
课件11张PPT。欢迎进入我们的课堂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青年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满月儿》、《秦腔》等。充实词库矜持:
摇撼:
孱头:       
生灵:
垂垂暮老:
欲绽:  
悠然:
踏青:
嵬     纤纤(wéi)(xīān)
竭力保持端正严肃的态度。(jīn) 摇动。 软弱无能的人。(càn) 生命。 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将要开放。
悠闲自在的样子。
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散步。
  1、理清文章脉络。 
 2、文章以《一棵小桃树》为题,那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
  3、“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小桃树?思考   桃核儿埋在角落里——萌芽(嫩绿)——长到二尺来高(瘦,黄,没人理会)——有院墙高了(猪拱,讨人嫌,被遗忘,奶奶照顾)——开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挣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一棵小桃树①、看着小桃树,“我”为何感到“千般儿万般儿地无奈何”?
②、看着桃树,“我”为何会“深深忏悔”?
③、面对桃树,“我”心里为何“稍稍有些了安慰”?自主探究 也许我们并不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有梦想的人生,不放弃梦想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通过学习本文,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体验感悟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 了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课堂小结试写美之文例如:《我的文具盒》,可以抒写“我”对默默陪伴我刻苦学习的文具盒的深厚感情。
《我的一件毛衣》,可以写“我”的一件虽破旧但仍穿在身上的毛衣为外婆所织,外婆当年去世,表达了对外婆深深的怀念之情等等。     以“我的……”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托物言志谢谢!教 案 (总第 课时)
课题
一棵小桃树
课型
新授课
日期
2008年 3月21日 下午第1 节
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目 标
1、学习满怀真情抓住事物特征(小桃树)进行细致描绘的方法。
2、了解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小桃树艰难生长过程的描写表达理想愿望的写法。
3、理解作者赞美小桃树顽强生命力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4、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 点
难 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植树节刚刚过去,有没有同学参加植树了?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贾平凹的一篇抒情散文,走近一棵小桃树。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当代青年作家,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满月儿》、《秦腔》等。
三、整体感知
1、充实词库
矜持:竭力保持端正严肃的态度。  摇撼:摇动。
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生灵:生命
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欲绽:将要开放。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散步。
忏悔:对自己的过错请求容忍宽恕。
嵬(wéi)  纤纤(xiān)
2、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学生应边读边拿笔作记号,标出段,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弄懂课文大意。
思考问题组:
①理清文章结构。
②文章以《一棵小桃树》为题,那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
②“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小桃树?
学生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
四、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一棵小桃树》为题,一方面写了小桃树的经历,一方面写了作者自己的经历。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同学们重点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可以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①、看到小桃树,“我”为何感到“千般儿万般儿地无奈何”?
②、看着桃树,“我”为何会“深深忏悔”?
③、面对小桃树,“我”心里为何“稍稍有些了安慰”?
五、体验感悟
也许我们并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有梦想的人生,不放弃梦想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六、课堂回眸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七、试写美文
以“我的……”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例如:《我的文具盒》,可以抒写“我”对默默陪伴我刻苦学习的文具盒的深厚感情;《我的一件毛衣》写“我”的一件虽破旧但仍穿在身上的毛衣为外婆所织,外婆当年去世,表达了对外婆深深的怀念之情等等。
简单了解作者。
字词识记。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并做好圈点勾画。
讨论思考
 
  
小组合作,思考讨论。
体验感悟。
美文试写。
板书设计:
一     点题(1)
棵            眼前情景(2)
小    小桃树(2-14)   回忆(插叙)(3-8)    托物
桃      ↓    眼前情景(9-14)→    言志
树    “我”              
教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