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八下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全章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八下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全章导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9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07-02 20:46:00

文档简介

8.3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导学案(2)
云门山回中 主备:郭爱莲 蒋玉华 审核:窦洪莲
课本内容:P30----32 例2
课前准备:直尺、圆规、半圆仪
学习目标:
(1)熟记边角边公理的内容;
(2)能应用边角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边角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SAS公理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探究法 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课本P30----32 内容,独立完成课后练习1、2后,小组交流(课前完成)
.
回顾课本P28——29完成下列题目
1、如图,已知AB∥DC,AD∥BC,BE=DF,图中全等三角形有 .
A.3对 B. 4对 C.5对 D.6对
     
如图,已知∠A=∠B,CE⊥AB,DF⊥AB,垂足分别为E、F,AD=BC,AE=1㎝
求BF.
3、如图,已知M是△ABC的边BC上一点,BE∥CF。BE=CF.
求证:AM是BC边上的中线.
公理的获得
(1)通过P30实验与探究你得到的结论是
判定2:(
)(边角边判定)
应用格式: ( )
强调: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邻补角、外角、平角等)
所以找条件归结成两句话:已知中找,图形中看.
练习
如图13-2-3所示,D是BC的中点,AD⊥BC,那么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
图13-2-3
A.△ABD≌△ACD
B.∠B=∠C
C.AD为△ABC的高
D.△ABC的三边相等
注:注意“两边及夹角”
巩固练习
公理的应用
如图,OA=OC,OD=OB.求证:∠A=∠C.
2、如图所示,在△ABC中,已知AB=AC,延长AB到D,使BD=AB,延长AC到E,使CE=AC,连结CD、BE,求证:CD=BE.
  
学习小结:
达标检测
1、如图,已知AB=AC,AD=AE,∠1=∠2,BE与CD相等吗?为什么?
2、如图,已知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B=CD,∠D=∠ECA,EC=FD,求证:AE=BF.
经典例题
3、如图13-2-14,要在湖的两岸A、B间建一座观赏桥,由于条件限制,无法直接度量A、B两点间的距离.请你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按以下要求设计一测量方案.
(1)画出测量图案;
(2)写出测量步骤(测量数据用字母表示);
(3)计算AB的距离(写出求解或推理过程,结果用字母表示).
图13-2-14
思路分析:构造一个以AB为边长的三角形,把AB转化到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的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边中,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案是构造三角形.
解:(1)测量图案如图所示.
(2)测量步骤:先在陆地上找到一点O,在AO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并测得OC=OA,在BO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并测得OD=OB,这时测CD的长为a,则AB的长就是a.
(3)由(2)题易证△AOB≌△COD,所以AB=CD,测量CD的长即可得AB的长.
PAGE8.5 《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导学案(2)
单位:青州市职工子弟初中 主备 亓安军 崔春荣 审核 王春荣
课本内容:P42—44练习
课前准备:圆规、量角器、刻度尺、剪刀
学习目标:
1、 通过实验与探究,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
1、 会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1、 感悟类比推理是获取数学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
1、 自主预习课本P42—43的内容,独立完成课后练习1、2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课前完成)
1、 通过预习课本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 ⊿ABC与⊿DEF相似吗
(2) 在⊿ABC和⊿DEF中,如果∠B与∠E同时增加或者减少相同的倍数,而保持边AB,DE,BC,EF的长度不变,⊿ABC与⊿DEF还相似吗?
(3) 在⊿ABC和⊿DEF中,如果∠B与∠E的大小不变,改变AB,BC,DE,EF的长度,并使AB:DE=BC:EF,你还能得到⊿ABC与⊿DEF相似的结论吗?
1、 巩固练习:
1、 如图,在⊿ABC中,已知∠AED=∠B,DE=6,AB=10,AE=8,则BC的长为( )
(A)15/4 (B)7 (C)15/2 (D)24/5
2、在⊿ABC与⊿DEF中,已知AB=3,BC=2,DE=6,EF=4,再补充条件∠ =∠ ,就可以判定⊿ABC∽⊿DEF.
3、如图,已知∠ACB=∠D=900,AD=2,AC=.当AB为多长时,图中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为什么?
1、 归纳提升:
谈谈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
1、 达标检测
1. 如图,在⊿ABC中,P为AB上一点,下列四个条件中:
(1) ∠ACP=∠B;
(2) ∠APC=∠ACB;
(3) AC2=AP×AB;
(4) AB×CP=AP×CB
能使⊿APC与⊿ACB相似的条件是( )
(A)(1)(2)(4) (B) (1)(3)(4) (C) (2)(3)(4) (D) (1)(2)(3)
2.⊿.ABC与⊿A1B1C1中,已知AB=5,AC=10,∠A=∠A1=1000,A1B1=3,则当A1C1=
时,⊿ABC∽⊿A1B1C1
3如图,在⊿ABC中,已知AE=2,BE=3,DB=AE,BC=7.5.
(1) ⊿ABC∽⊿DBE吗?为什么?
(2) 如果DE=2.5,那么AC的长是多少?
A
1、 课外作业
(1) P49 习题 A组 4,5,6.
(2) 配套练习册P17 第二课时
E
D
A
B
C
A
B
D
C
A
P
C
B
C
E
A
B
D
第 1 页 共 3 页课题:8.4 相似三角形
单位 一中实验学校 主备 王秀霞 主审 张玉珍
课本内容:P37---P38例1
学习目标:
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能由已知图形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或对应角,并能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未知的边或角;
3、理解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一、自主学习:课本37、38页,独立完成课后练习1、2题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课前完成)
二、巩固练习:
(一)填空题
1、如图△ABC~△ACD,∠ACD=∠B,
2、已知△ABC~△A’B’C’,且AB=4,A’B’=6,B’C’=8,BC=
3、若△ABC~△DEF,且AB=2,AC=4,DE=,则DF的长为
(二)解答题
如图,已知△ABC~△ADE,AE=50㎝,EC=30㎝,BC=70㎝,∠BAC=45°,∠ACB=40°。
求: (1)∠AED和∠ADE 的度数 (2)DE的长
三、拓展提升:
如图,在△ABC中,DE∥BC,EF∥CD,△AEF~△ACD,△ADE~△ABC,AF=4,AB=6,求AD的长。
四、达标检测:
1、如图1,已知△ACP~△ABC,AC=4,AP=2,则AB的长为
2、如图2,△ABC~△AED,AB=8,AD=4,AC=3,BC=10, DE= ,CE=
.
3、选择:如图3,△ABC~△ADE,且∠ADE=∠B,则下列比例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4、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AD、DC上,△ABE~△DEF,AB=6,AE=9,DE=2求EF的长。
.
5、如图,在△ABC与△ADB中,∠ABC=∠ADB=90°,且AC=10,AB=8,
如果图中两直角三角形相似,试求出AD的长.
五、布置作业:
《 配套练习册》15页相关内容
C
B
A
D
F
D
B
C
A
D
E
C
E
B
A
A
D
C
B
E
A
P
B
C
A
B
C
D
E
F
图1
图2
图3
C
B
D
E
A
A
D
B
C
38.6 相似多边形
单位:东关回中 主备: 张强 刘秀芹 审核:刘福玉
课本内容:P50——P52
课前准备: 三角尺
学习目标
1了解对应角分别相等 ,对应边成比例的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2 会识别两个相似多边形对应角及对应边.
3 了解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它们对应边的比的平方.
一、自主学习课本内容P50——P5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1、2后
与小组同学交流(课前完成)
二、回顾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1. 叫做相似多边形。
相似多边形定义的条件:(1)边数 (2)各角 (3)各边 。
2.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 。
三、巩固练习。
1、一个五边形的各边长为另一个与它形似的五边形的最长边的长为12,则最短边的长为 ( )
A. 4 B.5 C.6 D.8
2、在梯形ABCD中,AD平行于BC,AC、BD交于点O,S△AOD:S△COB=1:9
则S△DOC:S△BOC=______
3、在比例尺为的地图上,A,B两城的距离为7.2,则A,B两城的实际距离是 km
4、四边形ABCD∽四边形, 与是对应对角线,若则= , =
,= .
4如图所示的两个四边形相似,则的度数是 ( )
A.87 B. C. D.
5.在四边形与四边形中,∠A=80°, ∠B=90°, ∠C=120°,
∠F=90°,∠G=120°,∠H=70°,四边形与四边形相似吗?
四、学习小结(回顾一下这一节所学的看看你学会了吗)
五、达标检测
1、两个相似多边形边长的比为:3,它们的周长差为4cm,则较大多边形的周长是 ( )
A . 8cm B. 12cm C. 20cm D. 24cm
2、已知平行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相似,对应边,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18,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 ( )
A. B. C . D.
3、如图,正五边形与正五边形是相似形,若,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B. C. D.
4、如图,在梯形,∥∥,将梯形分成两个相似梯形和梯形,若求的值。
六、课后延伸
(1)P53 习题8.6, B组第1题
(2)回顾总结本章知识
D
F
GB
H
M
N
A
B
C
E
A
B
C
D
E
F
α8.3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及推论》导学案(3)
云门山回中 主备: 蒋玉华 杜文娟 审核:郭爱莲
课本内容:P32----33 例3
课前准备:直尺、圆规
学习目标:
(1)熟记边边边公理、直角三角形HL推论的内容;
(2)能应用边边边公理及直角三角形HL推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边边边公理及直角三角形HL推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SSS公理和直角三角形HL推论的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探究法 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课本P32----33内容,独立完成课后练习1、2后,小组交流(课前完成)
.
回顾课本P30——31完成下列题目
1、如图1,在ΔAOC与ΔBOC中,若∠1=∠2,加上条件 ,则有ΔAOC≌ΔBOC。
图1 图2
如图2,AE=BF,AD∥BC,AD=BC,则有ΔADF≌ ,且DF= 。
根据下列条件,能判定△ABC≌△DEF的是 D .
AB=DE,BC=EF,∠A=∠D B. ∠A=∠D,∠C=∠F,AC=EF
C. ∠B=∠E,∠A=∠D,AC=EF D. AB=DE,BC=EF,∠B=∠E
2、公理的获得
(1)通过P32实验与探究你得到的结论是
判定3:(
)(角边角判定)
应用格式: ( )
强调: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邻补角、外角、平角等)
所以找条件归结成两句话:已知中找,图形中看.
练习
如图,已知AB=DC,AE=DF,CE=BF.求证:AF=DE.
3、推论的获得
改变公理3的条件:有一条直角边和一条斜边对应相等这样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
如图 已知 Rt△ABF与Rt△ABE,∠E=∠F=90°,AF=AE,全等吗?为什么?
推论: (
)(直角三角形的HL判定)
巩固练习
公理的应用
1、如图,△ABC是一个刚架,AB=AC,AD是连接A与BC中点D的支架。
求证:△ ABD≌ △ ACD
  
2、已知:如图,AD=BC,AB=DC.
求证:∠A+∠D=180°
学习小结:
达标检测
1、下面条件:①AB=DE,∠A=∠D,BC=EF;②BC=EF,AC=DF,∠C=∠F,③AB=DE,BC=EF,AC=DF.能判断△ABC≌△DEF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如图13-2-2,点A、C、B、D在同一直线上,AM=CN,BM=DN,AC=DB.
图13-2-2
问:AM与CN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如图13-2-7,已知AB=AD,BE=DE.求证:AE平分∠DAB.
图13-2-7
4、如图13-2-11,在Rt△ABC中,∠C=90°,D、E分别为AC、AB上的点,且AD=BD,AE=BC,DE=DC.
求证:DE⊥AB.
图13-2-118.2 《全等三角形》导学案
单位:东关回中 主备:牟晓玫 史小敏 审核:丁昌众
课本内容:P25——P27
课前准备:硬纸板 三角尺 剪刀
学习目标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并运用这一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
3.会用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及他们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一、自主预习课本P25——P27内容,独立完成课后练习1、2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课前完成)
二、通过预习课本P25——P27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叫做全等三角形。
(2)当两个全等三角形 时, 叫做对应顶点, 叫做对应边, 叫做对应角。
如图:△ABC≌△DEF,则对应顶点: ,对应角: ,
对应边: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
三、巩固练习
变换方式 图形 对应点 对应边 对应角
将△ABC沿AB所在的直线折叠得到△ABD A AB BC D AB=ABAC=ADBC=BD ∠BAC=∠C=∠ABC=∠ABD
将△ABC沿射线BC的方向平移,得△DEF A B C AB=DEAC=BC= ∠A=∠D∠B=∠ACB=
将△ABC绕点C旋转180°,得△EDC A EBC AB=AC=ECBC= ∠A=∠B=∠ACB=∠ECD
四、学习小结:(回顾一下这一节所学的,你学会了吗?)
五、达标检测
1. 如图所示,若△OAD≌△OBC,∠O=65°,∠C=20°,则∠OAD= .
(1题图) (2题图)
2. 如图:Rt△ABC中,∠ A=90°,若△ADB≌△EDB≌△EDC,则∠C=
3. 如图4,若△ABC≌△DEF,回答下列问题:
(1)若△ABC的周长为17 cm,BC=6 cm,DE=5 cm,则DF = cm
(2)若∠A =50°,∠E=75°,则∠B=
4. 如图,△AOB≌△COD,那么∠ABD与∠CDB相等吗?为什么?
六、课后延伸:
P27—P28习题8.2
C
B
A
F
E
D
O
D
B
A
C八(下) 第八章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检测题
单位 一中实验学校 主备 周文春 审核 刘德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 选择题,请把唯一正确的答案填在下面的括号内,每题三分。
1.下列各组图形中,一定全等的是( )
A 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B 两个等边三角形 C 各有一条边相等且有一个角为100度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D 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2 如图1,已知AD⊥BC于D,BE⊥AC于E,AD与BE相交于点F,DF=DC,则∠ABC的大小是( )
A 30度 B 45度 C 60度 D 无法确定
3 如图2,在⊿ACD中,已知AB⊥CD,BD﹥BC, ⊿BCE和⊿AB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在下列结论中:①⊿ABC≌⊿DBE②⊿ACB≌⊿ABD③⊿CBE≌⊿BED④⊿ACE≌⊿ADE正确的结论有( )
A ① ② ③ ④ B ① C ① ③ ④ D ②③④
4如图3,⊿ABC中,AB=AC,AD是角平分线,BE=CF,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1 AD平分∠EDF;② ⊿EBD≌⊿FCD ③ BD=CD ④ AD⊥BC
A 1 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5 如图4,若∠ADE=∠ACD=∠ABC,则图中相似三角形的对数是( )
A 1 B 2 C 3 D 4
6 ①∠A=70度,∠B=50度,∠B’=60度,∠C’=70度
②AB=3厘米,BC=4厘米,AC=5厘米,B’C’=6厘米 A’C’=4.8厘米 A’B’=3.6厘米
3 AB=5,AC=6, ∠A=40度,A’B’=10,B’C’=12, ∠B’=40度,根据以上各组的条件,能判断⊿ABC和⊿A’B’C’相似的有( )
A 3组 B 2组 C 1组 D 0组
7 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之比是3:4:5,则这个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的比是( )
A 3:4:5 B 5:4:3 C 10:8:5 D 20: 15: 12
8 梯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过点O的直线分别交上下底于E、F两点,则在图5中与OE:OF的值相等的有( )
A 4个 B 5个 C 6个 D 7个
9 如图6所示,DE∥FG∥BC,且
S△ADE=S四边形DFGE=S四边形BCGF则DE:BC等于( )
A 1:2 B 1:4 C 1: D 1:
10在Rt△AEB和Rt△AFC中,BE与AC相交于点M,与CF相交于点D,AB与CF相交于点N,∠E=∠F=90°,∠EAC=∠FAB,AE=AF.给出下列结论:①∠B=∠C;②CD=DN;③BE=CF;④△CAN≌△ABM.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 填空题,每题3分。
1 如图1在Rt△ABC中,AC=BC,AD平分∠CAB,DE⊥AB于E,若AB=10,则△BDE的周长等于____________.
2 如图2,点D,E分别在线段AB,AC上,BE,CD相交于点O,AE=AD,要使△ABE≌△ACD,需要添加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只写一个条件)
3 如图3,在△ABC中,AD=AE,BD=EC, ∠ADB=∠AEC=105度,∠B=40度,则 ∠CAE=_________
4如图4,平行四边形ABCD中AD=10厘米,AB=6厘米,E为AB中点,在BC上取一点F,使△DCF~△DAE,则BF=____________
5 如图5,DE∥BC,BE,CD交于点F,且S⊿EFD: S⊿CFB=1:9 则S⊿AED:S⊿ABC=________
6 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4,0)B (0,2)如果点C在X轴上(C与A不重合),当点C的坐标为________或_________时,使的由点B,O,C组成的三角形与△AOB相似(至少找出两个满足条件的点的坐标)
7 如图,E,C分别是AC,BD的中点,延长DE交AB于F那么DE:EF=_________
8如图,和是分别沿着边翻折形成的,若,则的度数是 .
三.解答题(1-4题每题9分,第5题10分)
1.已知矩形ABCD,长BC=12cm,宽AB=8cm,P、Q分别是AB、BC上运动的两点,若P自点A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AB方向运动,同时Q自点B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BC方向运动,问经过几秒,以P,B,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
△BDC相似?
2 如图,点D在⊿ABC内,连接BD并延长到E,连接AD,AE,CE.若∠BAD=36度,==.
(1) 求∠EAC的度数。
(2) 判断⊿ABD与⊿ACE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3 如图,四边形ABCD、DEFG都是正方形,连接AE、CG,AE与CG相交于点M,CG与AD相交于点N.
求证:(1);
(2)
4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板如图1所示放置,图2是由它抽象出的几何图形,B,C,E在同一条直线上,连结DC.
(1)请找出图2中的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说明:结论中不得含有未标识的字母);
(2)证明:DC⊥BE.
5 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AB=AC+DC,求证:∠C=2∠B.
E
D
B
A
C
D
B
A
C
D
A
E
B
图1
图2
D
C
E
A
B
图1
C
D
B
F
E
A
C
A
B
C
D
P
Q
C
A
E
B
D
A
C
O
B
D
A(4,0)
X
B(0,2)
0
A
y
C
E
D
B
A
D
C
B
F
E
A
A
C
B
D
F
E
D
第7题图
C
B
F
E
E
C
B
D
A
B
D
C
F
A
E
图1
图2
图3
A
C
B
D
E
图4
E
C
B
F
A
O
A
E
G
C
B
F
D
N
D
F
M
E
C
B
A
E
D第8章 全等三角形复习
单位 一中实验学校 主备 吉滨 主审 张玉静
1、 复习目标:
1、 全等形的概念。
2、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2、 典型例题:
1、 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与等边三角形CDE,A、B、D在同一条直线上,一只蚂蚁由C点经B点到达D点,另一只蚂蚁由B点直接到达E点,请问:那只走的路程较远?
2、 如图,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边BC、AC上,且AE=CD,AD与BE相交于点F。
(1) 说明:△ABE≌△CAD;
(2)求∠BFD的度数。
三,有效训练;
1、 如图1所示,△ABC沿着AC边所在直线翻折得到△ADC,AB+BC=12㎝,AC=6㎝,则△ACD的周长是__________。
2、 小明拿着一块掉了一个角的三角形玻璃到玻璃店去复原,他所利用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
3、 如图2所示△ADF≌△BCE,∠B=30°,BC=5㎝,DF=4㎝,∠F=40°,则∠BDF=______,AD=________。
4、 如图3所示,AB⊥AC于A点,BD⊥CD于D点,AC交BD于点O,若AC=DB,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A=∠D B、∠ABC=∠DCB C、OB=OD D、OA=OD
5、 如图所示,△ABC中,∠ABC=45°,AD⊥BC于D,点E在AD上,且DE=CD,试说明BE=AC。
4、 课堂总结:
5、 达标检测;
1、下列条件中,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 )
A、有三个角对应相等 B、有两条边对应相等
C、有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 D、有两角及一边对应相等
2、如图1所示,要用“SAS”,说明△ABC≌△ADE,若已知AB=AD,AC=AE,则还需条件( )
A、∠B=∠D B、∠C=∠E C、∠1=∠2 D、∠3=∠4
3、如图2所示,点E在AC上,AB=AD,BC=DC,则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4、如图3,给出的下列四组条件中能使△ABC≌△DEF的条件共有( )
①AB=DE,BC=EF,AC=DF ②AB=DE,∠B=∠E,BC=EF
③∠B=∠E,BC=EF,∠C=∠F ④AB=DE,AC=DF,∠B=∠E
A、一组 B、两组 C、三组 D、四组
6、 已知如图所示,AB=DC,AC=BD,AC、BD相交于点E,过点E作EF∥BC,交CD于F,根据给出的条件,可以直接说明哪两个三角形全等?(1)写出这对全等三角形,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EF平分∠DEC吗?为什么?
7、 如图,在△ABE中,AB=AE,AD=AC,∠BAD=∠EAC,BC、DE交与点O.
求证:(1)△ABC≌△AED (2)OB=OE
六、作业,课本36页,习题B组。
A
B
D
C
E
F
B
D
C
A
E
A
C
D
B
E
A
B
D
C
C
E
D
B
A
C
D
O
E
B
A
B
D
C
E
A
F
O
A
D
C
B
B
C
D
A
E
F
E
D
A
C
B
图3
A
B
图1
E
D
F
C
图2
图3
图1
图2
38.1《全等形与相似形》导学案
单位:东关回中 主备:丁昌众 冀景宝 审核:王永平
课前准备:全等、相似图片若干张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动手操作,了解全等形与相似形,能识别全等形与相似形。
2、知道全等形与相似形的关系
3、了解全等形和相似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自主预习课本P22-23的内容,独立完成课后练习1、2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课前完成)
二、回顾课本P22-23思考下列问题:
1、下面的图片,其中的两个图形的形状____________,大小__________.
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平面图形,叫做全等形。他们的形状_______________,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
2、
上面的图片,其中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吗?大小相等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平面图形叫做相似形。
3、全等形与相似形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等形和相似形在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应用全等或相似的实例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训练
1、下面的图形那些是全等形?那些是相似形?
2、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吗?为什么
四、学习小结:(回顾一下本节所学的内容,你学会了吗?)
五、达标检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矩形相似 B.两个等边三角形相似
C.两个梯形相似 D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周长相等的两个矩形是全等形 B.周长相等的两个正方形是全等形
C.周长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是全等形 D.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形
3给出以下四种说法:所有的圆都是相似形;所有的正方形都是相似形;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相似形;所有的矩形都是相似形;其中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下面给出的图形中,不是相似图形的是( )
A.同一底片洗出的两张照片 B.复印出来的两个“谁”字
C.一对乒乓球拍 D.仅仅宽度不同的长方形木板
5.下列图形中,全等的图形是( )
A.面积都等于3的两个正方形 B.周长都等于16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C. 周长都等于10的两个菱形 D. 面积都等于10的两个矩形
六、课后延伸:P24-25习题8.1《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导学案(4) 单位: 职工子弟初中 主备:王春荣 李善华 审核:亓安军
课本内容:p46—47 p49 习题7、8
课前准备:三角板
学习目标:
1.小组间相互合作探究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及中线、对应角平分线、周长、面积之比与对应边的比之间的关系。
2.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对复杂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严谨治学态度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自主预习课本p46---47内容,独立完成课后练习1、2题及p49页习题7、8题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课前完成)
二、回顾课本P46----47及习题7、8两题,思考下列问题:
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与它们对应边的比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之比等于它们对应边的比”,你还会想到哪些类似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似三角形对应周长的比、面积的比与它们对应边的比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DEF,AB:DE=1:2,则△ABC与△DEF的周长之比是_______
三、巩固练习
1.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为1:4,则这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是 ,对应高的比是 ,对应角平分线的比是
2.已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分别是8和6,则它们的面积比是_______
3.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为4︰9,则它们的周长的比为_______________.
4.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为2︰3,它们的周长差是25,则较大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__.
5.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为3︰5,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为18,则另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题:
(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
(2)相似三角形的高的比等于相似比( )
(3)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
(4)△ABC和△A1B1C1的中线AD:A1D1=k,则AB: A1B1=k( )
7.△ABC中,∠C=900,EFGH是△ABC的内接正方形,AC=4cm,BC=3cm,求正方形EFGH的边长
四、学习小结:(回顾一下这一节所学的,看看你学会了吗?)
五、达标检测
1.1.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是4︰9,周长和是20cm,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分别是(  )
A.8cm和12cm
B.7cm和13cm
C.9cm和11cm
D.6cm和14cm
2.如图,在中,,正方形EFGH内接于,E,F都在斜边AB上,且,.正方形EFGH面积为( )
A. B. C. D.
3.在△ABC和△DEF中, AB=2DE,AC=2DF,∠A=∠D, 如果△ABC的周长是16,面积是12,那么△DEF的周长、面积依次为( )
A. 8,3 B. 8,6 C. 4,3 D. 4,6
4.已知△ABC~△CDE,它们对应高的比是:1,若△ABC的面积为8,则△DEF的面积是_____
5.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为3︰5,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为18,则另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_.
6.已知:一块三角形地块的一边长为120m,在地图上量得和它对应的边及这边上的高分别是0.03m和0.02m,求这块地的实际面积。
7.如图,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边BC=120mm、高AD=80mm,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使正方形的一边在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求这个正方形零件的边长是多少?
六,作业
一块直角三角形木板的一条直角边AB长为米,面积为平方米,要把它加工成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桌面. 甲、乙两位同学的加工方法分别如图(左),图(右)所示. 请你用学过的知识说明哪位同学的加工方法符合要求. (加工损耗忽略不计,计算结果中的分数可保留)8.5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1)导学案
单位:青州市职工子弟初中 主备:李善华 亓安军 审核:崔春荣
课本内容:P40---42
课前准备: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学习目标:1.经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会利用三角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和重要结论,并能用其来解决有关问题。
1、 自主预习课本P40---42内容,独立完成课后练习1、2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课前完成)
二、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1、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如果一个三角形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并且他们的各边对应成比例,那么就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此外,此外是否还有更简便的判定方法呢?
2、问题:如图所示,在 ABC与 A'B'C'中,若∠A=∠A',∠B=∠B',试猜想: ABC与 A'B'C'是否相似?并证明你猜的结论。
3、已知: ABC和 DEF中,∠A=40°,∠B=80°,∠E=80°,∠F=60,那么 ABC和 DEF相似吗?说明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应用这节课学的判定定理1判定下列三角形中哪些是相似的?哪些不是相似的?相似的用线段把它们联起来.
2、已知:如图, ABC中,CD是斜边上的高.
  那么 ABC、 CBD、 ACD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四、学习小结:
五、达标检测:
1、判断题:
(1)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是相似的三角形。 ( )
(2)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 )
(3)底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 )
(4)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 ( )
(5)一个钝角三角形和一个锐角三角形有可能相似。 ( )
(6)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 )
(7)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 )
(8)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围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
(9)所有的正三角形都相似。 ( )
(10)两个等腰三角形只要有一个角对应相等就相似. ( )
2、填空:(填上“不”、“不一定”或“一定” )
两个等腰三角形都有一个角为45°,这两个等腰三角形_______相似;如果都有一个角为95°,这两个等腰三角形_______相似.
3、已知:如图,直线DE交△ABC的两边AB、AC于点D、E,且∠1=∠B则
D 1
E
4、如图,
(1)若∠B=∠C,则 ABE∽ ______;
DBO∽ ______.
*(2) 若∠B=∠C,且∠1=∠A,则图中相似三角形共有______对.
六、布置作业:习题8.5 1、2、3、4.
45°
65°
D
40°
B
C
A
D
B
40°
75°
65°
A
80°
C
70°
E
45°8.3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及推论》导学案(1)
云门山回中 主备:窦洪莲 郭爱莲 审核:蒋玉华
课本内容:P28----29 例1
课前准备:直尺、圆规、半圆仪
学习目标:
(1)熟记角边角公理、角角边推论的内容;
(2)能应用角边角公理及其推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角边角公理及其推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ASA公理和AAS推论的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课本P28----29 内容,独立完成课后练习1、2后,小组交流(课前完成)
.
回顾课本P25——27完成下列题目
1、(1) 一定是全等三角形的是( )
A.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B.周长相等的三角形
C.形状相同的三角形 D.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全等三角形的边相等 B.全等三角形的角相等
C.全等三角形的高相等 D.全等三角形等角的对边相等
(3)如图13-1-1所示,图中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下面写法中正确的是( )
A.△ABE≌△AFB B.△ABE≌△ABF
C.△ABE≌△FBA D.△ABE≌△FAB
图13-1-1 图13-1-2
(4)如图13-1-2所示,△ABC≌△CDA,并且AB=CD,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1=∠2 B.AC=CA
C.∠D=∠B D.AC=BC
2、公理的获得
(1)通过P28实验与探究你得到的结论是
判定1:(
)(角边角判定)
应用格式: ( )
强调: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邻补角、外角、平角等)
所以找条件归结成两句话:已知中找,图形中看.
练习
如图 已知 ∠1=∠2,∠C=∠E,AC=AE试说明 △ABC≌△ADE
3、推论的获得
改变公理1的条件: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这样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
如图 已知∠FAB=∠EAB,∠F=∠E △ABF与△ABE全等吗?为什么?
推论: (
)(角角边判定)
注:注意区别“对应边和对边”
巩固练习
公理的应用
1.图13-2-1中两个三角形的关系是( )
图13-2-1
A.不全等 B.它们的周长不相等
C.全等 D.不确定
2.在△ABC和△A1B1C1中,已知AB=A1B1,∠A=∠A1,若要证△ABC≌△A1B1C1,还需要 ( )
A.∠B=∠B1 B.∠C=∠C1
C.AC=A1C1 D.以上全对
3.如图13-2-2所示,已知∠BDC=∠ACD,∠ADB=∠BCA,求证:△ADC≌△BCD.
图13-2-2
  
学习小结:
达标检测
如图所示, ∠1=∠2,∠C=∠E,AB=AD 求证:BC=DE
2、如图所示,在△ABC中,已知AB=AC,∠CBE=∠BCD 求证:CD=BE,BD=CE
 
 
  
PAGE8.5《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导学案(3)
单位:职工子弟初中 主备:崔春荣 王春荣 审核:李善华
课本内容:P44-46
课前准备:刻度尺,三角板
学习目标:
1. 探索并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
2. 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解决一些简单的相关问题。
3.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感受类比的数学思想。
1, 自主预习课本P44-46内容,独立完成课后练习1、2后,
与小组同学交流(课前完成)。
2, 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 我们知道,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2, 按照下列条件分别画出ΔABC与ΔDEF,使AB=3cm, BC= 4.5cm, AC= 6cm. ,DE=2cm , EF=3cm, DF=4cm.
(1) 分别计算AB/DE, BC/EF, AC/DF, 这三个比值相等吗?
(2) 剪下画出的三角形,利用叠合的方法,检验对应角之间具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3) ΔABC与ΔDEF相似吗?为什么?
(4) 适当改变ΔABC与ΔDEF的边长,并保持AB/DE= BC/EF= AC/DF,还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吗?
(学生小组交流的结果在班级中展示,通过组际交流归纳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
3, 巩固练习
1,在△ABC与△A B C 中,AB=4厘米,BC=6厘米,AC=8厘米,
A B =12厘米,B C =18厘米,A C =24厘米,则△ABC与△A B C ___(添“相似”或“不相似”)
2,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
(1)所有的等边三角形的都相似(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的都相似
(3) 所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都相似(4) 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都相似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对△ABC与△A B C,有下列条件(1)=,(2)=
(3)∠A =∠A′,(4)∠C=∠C′,如果从中任取两个条件组成一组,那么能判断
△ABC∽△A′B′C′( )
A 1组 B 2组 C 3组 D 4组
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2 , BC=3, CD=6, AC=4, DA=8. AC平分∠BAD吗?为什么?
C
B
A
D
5,图判断4×4方格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四,学习小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达标测试
1,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6厘米,7.5厘米,9厘米,ΔDEF的一边长为4厘米,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则ΔDEF的另外两边长是__。
2,已知格点△ABC,请在下图中分画出与△ABC相似的格点△A1B1C和△A2B2C2,, 使
C
△A1B1C与,△ABC的相似比为2,而△A2B2C2与△ABC的相似比为。(说明:顶点都在网格线交点处的三角形叫做格点三角形。友情提示:请在画出的三角形的顶点处标上相对应的字母!)
与,
使
A B
3 ,如图,,试说明∠BAD=∠CAE A
E
D
B C
六,作业
1, 课本P45《挑战自我》
2,课本P55 ,B组 第2,3.题
3,课本P57检测站第7题 (此题可先自主后合作) 。
判定方法3: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边(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第8章 相似三角形复习
单位 一中实验学校 主备 姚丽花 主审 袁静
一 .知识整理:
1.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相似形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3: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除根据定义外,常用的方法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三角形相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三角形相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三角形相似
4: 全等形与相似形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二 精讲点拨:
例1:如图,过平行四边形ABCD的一个顶点A作一直线分别交对角线BD,边BC,边DC的延长线于E,F,G求证:EA2=EF.EG
例2:如图,在△ABC中,BC>AC点D在BC上,且DC=AC,∠ACB的平分线CF交AD于F,点E是AB的中点,连接EF.
(1)判断EF与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原因.
(2)若S四边形BDFE=6, 求△ABD的面积
三:达标检测
选择题
1:对△ABC与△A′B′C′,有下列条件:①
②③∠A=∠A′④∠C=∠C′,如果从中任取两个条件组成一组,那么能判断△ABC∽△A′B′C′的共有( )
A.1组 B.2组. C.3组 D.4组
2:如图1,在等边三角形ABC中,P为BC上一点,D为AC上一点 ,
且∠APD=60°,BP=1,CD=,则△ABC的边长为( )
A 3 B 4 C 5 D 6
3: 如图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CD上一点,DE:CE=2:3,连接AE,BE,BD且AE,BD交于点F则S△DEF: S△EBF: S△ABF等于( )
A.4:10:25 B.4:6:25 C.2:3:5 D.2:5:25
4: 如图3,F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CD延长线上一点,BF分别交AD,AC于点E,G,则图中共有相似形三角形( )
A . 3 对 B. 4 对 C . 5对 D. 6对
5(如图4)厨房角柜的台面是三角形, 如图,如果把各边中点的连线所围成的三角形铺成,黑色大理石,其余部分铺成白色大理石,那么黑色大理石的面积与白色大理石面积的比是( )
A . B C . D.
填空:
1:已知, CD是Rt△ABC斜边上的高,AD=18cm,BD=8cm则CD=________,
AC=_________,BC=_________
2:如图5, △ABC中,D为BC的中点,E为AB上一点,AE:BE=1:2,AD,CE交于点P,则AD:FD=___________
3: 如图6,在梯形ABCD中,AD∥BC,M为AB上一点,MN∥BC,交CD于N,AD=2,BC=8,当MN=_____时,MN所分的梯形AMND与梯形MBCN相似
4如图7,在△ABC中AB=8.BC=7.CA=6延长=BC到P,使△PAB∽△PCA则PC=( )
三解答题
1:如图,在△ABC中,AB=AC,AD是中线,P是AD上一点,过C作CF∥AB,延长BP交AC于E,交CF于F,试说明BP2=PE.PF
2: 如图(1),在Rt△ABC中,∠BAC=90°,AD⊥BC于D,点O是AC边上一点,连接BO交AD于F,OE⊥OB,交BC边于点E。
(1)求证: △ABF∽△COE
(2)当O为AC边中点, =2时,如图(2),求的值
(3)当O为AC边中点, =n时,请直接写出的值.
B
E
F
A
D
B
F
G
D
C
B
A
A
图1
D
B
P
C
C
A
E
D
F
图2
A
B
C
G
E
F
D
图3
图4
A
B
E
C
D
F
图5
A
D
N
M
C
B
C
图6
B
C
P
A
图7
A
B
D
C
F
E
P
D
图1
F
A
E
B
O
A
O
C
E
D
B
F
图2
C
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