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八年级语文月考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07-2008八年级语文月考试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4-06 23: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同市实验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单元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人:杨霞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 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默写、填空(12分)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的意思是 ,“乐天”指的是 。这首诗中诗人感慨身世愤激之情的语句,同时也是本诗的千古名句的是: ,
②苏轼《水调歌头》中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③《山坡羊 潼关情古》中写曲人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一句是:
④《过零丁洋》里表明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决心的千古名句是:

⑤《赤壁》中 , 这两句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同时,暗指了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1分)
A、诘责(jí) 绯红(fěi) 深恶痛绝(è)
B、炽热(chì) 侏儒(zhū) 禁锢(gù)
C、颔首低眉(hán) 搓捻(chuō) 鬈发(juǎn)
D、锃亮(chèng) 广袤无垠(mào) 期期艾艾(yì)
3、下列修辞手法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B、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比喻)
C、家张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比喻)
D、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拟人)
4、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①有关医学人士与心理学家认为,一些青少年长期迷恋上网,会患上一种病——“网络成瘾症”。②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有:精神依赖、茶饭不思、记忆力减退和焦躁不安等。③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④为此,专家建议,我们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也要有效的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
第 句,修改意见:
第 句,修改意见:
5、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某地刷出一条标语:“有粮不卖给解放军吃!”后来我党地下工作者只在这条标语中加了一个标点,就把意思变得完全相反了。其实,对原有这条标语,在中间加一个标点使其意思变得相反,有两种加法。请你在下面分别加出这两种标点。(2分)
(1)有 粮 不 卖 给 解 放 军 吃!
(2)有 粮 不 卖 给 解 放 军 吃!
二、阅读理解(40)
(一)阅读下文完成6-12题 (15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6、《藤野先生》选自 的散文集 我们已学过出自这部散文集的散文有 (4分)
7、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选文的主要内容。 (1分)
8、文中加点的“他们”分别指什么?(2分)
(1)
(2)
9、“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作者觉得“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1分)
A、叫声特别响,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B、叫声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听课。
C、是日本学生的发出的叫声,而作者是中国人。
D、日本青年的叫声极大地刺伤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10、“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这是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2分)
11、“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时那地”是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3分)
12、“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此时此刻藤野先生想说些什么?请你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像,写出藤野先生想要说的话。(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8题。(15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在昼犹昏; ,有时见日。
13、将画横线的空缺处补充完整(4分)
14、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1)猛浪若奔 (2)在昼犹昏
15、选出加词表示数量词“一百”的意思。( )(1分)
A、一百许里 B、百千人大呼 C、千百成峰 D、赏赐百千强
16、用现代汉语翻译。(2分)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7、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2分)
18、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 , ”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
二字,抓住“ ”和“ ”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了富春江两岸的群山。(4分)
(三)阅读选文,完成19-22题(10分)
母亲的诗
张望
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一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关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吆!”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的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③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雨雪。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荫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⑤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 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的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撞,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的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暗。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了乡下。
⑦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上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睛。我低头叹息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咣地关上大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⑧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⑨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⑩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19、文章两处写了母亲给“我”以力量,请分别写出是在什么时候给的。(2分)第一次: 第二次:
20、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21、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2分)
2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写出四点)(4分)
三、写作(40分)
有人说母爱是阳光,抚平我们心灵的创伤;母爱是雨露,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母爱是船标,指引我们穿越人生的激流险滩……母亲用宽广、无私、博大的爱涤荡着我们稚嫩的心灵,让我们体验到了人生的快乐!
在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有许多关于母爱的令人感动的温馨故事伴着你一路走过,记录着你的成长。请以“母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600字左右。
大同市实验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单元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卷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略 2、B 3、C 4、第③句,删去“阻止孩子不上网”中的“不”。第④句, 将“有效的”调到“寻找”后面。5、(1)有 粮 不?卖 给 解 放 军 吃!(2)有 粮 不 卖, 给 解 放 军 吃!
二、阅读与理解
(一)6、鲁迅 《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7、在仙台“我”决定弃医从文 8、(1)指那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日本“爱国青年” (2)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无聊的看客。9、D 10、某些日本人 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张衡发明地动仪等。11、“那时”指看电影之后,“那地”指在仙台,“意见却变化了”指决定弃医从文。12、略,言之成理即可。
(二)13、水皆缥碧 互相轩邈 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14、奔:奔驰的马 犹:如同15、A 16、(1)看到这样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实禄的人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利的心。(2)看到这样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处理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17、视觉:“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18、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清 急
(三)19、第一次:不愿上学时(或:惧怕风雪时)第二次:找不到工作时(或:心情沮丧时)[点拨:理清行文脉络,语言要简练。]20、环境描写;烘托出“我”找不到工作时的沮丧、郁闷的心理。[点拨:一切景语皆情语。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21、母亲教“我”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使“我”懂得了如何乐观地面对生活。22、母亲是一个乐观坚强,富有智慧,聪明能干,循循善诱,富有爱心,富有诗意,朴实温柔的人。
密 封 线 内 请 不 要 答 题
姓 名 班 级 考场 考号
 八年级第一次单元测试  试卷 (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