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
教学目标
1、解作者、写作背景
2、掌握“预习提示”处和课下注释的字词
3、掌握课文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手法
4、了解文中借事喻理的写法
5、感受作者在文中提倡明辨是非,反对主观武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3、4、
教学难点:目标5、
教学方法:(1)析读法(2)比较法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家里养过动物吗?你喜欢它吗?为什么?现在大家看看这三只猫(根据课文描述的三只猫的特点描画的三只猫的图片),你们喜欢哪只猫?为什么?郑振铎先生是怎样写这三只猫的?为什么要写这三只猫呢 我们现在一起来探究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了解作者写什么
1、听读课文,结合语境给“预习提示”处字词注音释义
2、思考:
(1)文章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明确:三次养猫的经历
(2)章写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可分为几部分?怎样划分?依据是什么?
明确:如按作者三次养猫的不同感情,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14)记叙前两只猫受宠。
第二部分(15~34)写第三只猫受屈而死
如以时间为序,每次养猫为一部分,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我家养的第一只猫及其结局。
第二部分(3~14)写第二只猫领养、丢失的经过。
第三部分(15~34)写我家第三只猫受屈而死。
3、速读课文,完成《掌握语文》的第1题(《猫》)的表格,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猫。看看写哪只猫最详细。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的结构内容,了解了作者从来历、外形、性情、地位、结局等方面写了三只猫,而作者又把笔墨着在第三只猫上,这是为什么呢?下一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吧。
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四和练习二中第1题;2、思考:作者着墨详写第三只猫的用意何在?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写什么,这一节课我们要探讨些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作者为什么详写第三只猫)对,我们来探讨作者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
2、 读赏析,探讨作者怎样写
1、根据上节课完成的表格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详写第三只猫的用意何在?(提示:通常我们详写的内容是为什么服务的?)
明确:主要通过第三只猫来表现主题。
(2)作者既然主要通过第三只猫来表现主题 ,为什么不单 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写第一、二只猫?(提示:结合上一节课填的表格思考)
明确:形成鲜明对比,用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第三只猫的遭遇。
(3)“我家”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提示:画出课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加以体会探究)
明确:酸辛一怅然、愤恨一愤怒、更难过
2、 角色朗读“芙蓉鸟事件”段落(16~29)后思考:
(1)“我”是根据什么判断芙蓉鸟是被第三只猫咬死的?而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明确:对鸟笼凝望、张婶默默无言、找不到猫;是黑猫所为。
(2)“我”断定小鸟一定是花白的猫咬死的,而真正的罪犯写成黑猫,这有什么深意?
明确:“我”颠倒黑白
(3)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
明确:第二只猫是宠物,如果它咬死芙蓉鸟,当然也觉心疼,不过会把责任归咎于张婶的不小心,至于猫呢,还会觉得它越来越能了。
3、 读30~34段后思考、讨论:
(1)作者为什么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我武断、粗暴,颠倒黑白导致第三只猫死亡,使我良心受伤。
(2)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句话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句是,当别人夺去自己所爱之物,伤害了自己感情时而发自内心的气愤。后一句抒发的是自己伤害了无辜,充满了内疚和悔恨的感情。
3、 析归纳主题,探究作者为什么而写
1、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重要的是弄清事实;
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 免遭厄运,也需自我完善。
2、教师小结:文章写的是猫,要说明的是这些“理”,这种写法叫借事喻理。
4、 学生质疑:学生对文中不理解或有疑惑之处自由提问,请同学帮解答,解决不了的,老师点拔引导。
5、 学生讨论归结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明确:1、抓住特点,作细节描写;2、心境不同,抒情的色调浓淡也不同。
6、 总结:读文章不仅要了解写什么,还要知道作者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
7、 布置作业:完成《掌握语文》的课外文段《猫》的问题。
八、板书设计:
第一只花白猫 活泼
猫 第二只小黄猫 更有趣更活泼 受宠 对比
第三只花白猫 忧郁、懒惰 受屈 反衬 要自我完善
“我”:酸辛 怅然、愤恨 愤怒、更难过 不要主观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