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数学》( 北师大.七年级 下册 )第五章 三角形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4大路中学 杨杰
你能帮助小明吗?
小明作业本上画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他想画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他该怎么办?请你帮助小明想一个办法,并说明你的理由?激起智能的涟漪:
要画一个三角形与小明画的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呢?
只知道一个条件行吗?两个条件呢?三个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点燃创新的火花:
(1)只给出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同学们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只给出一个条件画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一角一边、两个角、两条边 (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 ,一条边为3cm30?给出两个条件时,所画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给出两个条件时,所画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如果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30 ,45 时30?30?45?45?给出两个条件时,所画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如果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4cm,6cm 时6cm6cm4cm4cm 只给两个条件画三角形,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综上所述:
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动动脑,你能行:
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时,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吗?有四种可能:
三个角、三条边、两边一角和两角一边。动动手,你最棒:
1)与小组内的同学比较各自手中的三角尺,有没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它们一定全等吗?和老师手中的三角板相比较呢?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4cm、5cm、7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提炼升华:
定理: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AC BA1B1C1数
学
来
源
于
生
活牛刀小试:
如图,已知AB=CD,BC=DA。你能说明△ABC与△CDA全等吗?你能说明AD∥BC吗?为什么? DBAC解:在△ABC与△CDA中,
∵∴△ABC≌△CDA(SSS)
∴∠ACB=∠CA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质疑释疑、强化新知 如图,D、F是线段BC上的两点,AB=EC,AF=ED,要使△ABF≌△ECD ,还需要条件 __________。
AEBD FC
今天收获? 1)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作业:
P161页 习题5.7问题解决 第1题祝同学们学习进步5.4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
灵璧县大路初中 杨杰
【教材分析】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本节主要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角形全等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非常基础、较为重要的知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证明的基础,并为以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个性比较活泼,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快,所以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及让他们自己动手实践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学会分析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培养他们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设计理念】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它。允许并倡导教师对教材给定的内容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有其自身的解读,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地转为“自己的课程”,实现对教材的创造和开发,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在新课程中,教学观念的改变和课程意识的建立是首要,教学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经由“教科书”来教,新课程给教师留下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仔细地研究教材。学生的兴趣产生于教师如何创设问题,如何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形象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无形中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并初步学会运用,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思想有条理地思考、分析、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推理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对三角形的全等条件的分析和画图验证的过程,能应用“边边边”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和探索。用三角形“边边边”的条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式研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采取课前要求学生自主自学的预习方法;课堂体验、观察分析、归纳、综合的学习方法;课后总结、复习提高的学习方法。
【教学环境与资源】:
多媒体电教设备及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小明作业本上画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他想画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他该怎么办?请你帮助小明想一个办法,并说明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力求创设一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疑问是建构教学的起点,它可以提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在问题的情境中发现,有利于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二、自主互助 合作探究。
1、激起智能的涟漪:
要画一个三角形与小明画的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只知道一个条件(一角或一边)行吗?两个条件呢?三个条件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点燃创新的火花:
A:一个条件:一边、一角。
(1)请同学们画有一边长为4厘米的三角形,进行观察,各小组比较组内三角形是否全等。
(2)再请同学们画有一角为30°的三角形,然后再比较。
(3)小组讨论,会得出结论什么呢?
(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B: 两个条件:两边、两角、一边一角。
请同学们按下列条件画图,观察,比较各小组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一条边为3cm;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45°;
(3)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4cm和6cm.
(4)小组讨论,会得出结论什么呢?
(只给两个条件画三角形,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亲身实践,激起他们积极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注重学法指导。)
C: 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
请同学们按下列条件画图,观察,比较各小组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1)与小组内的同学比较各自手中的三角尺,有没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它们一定全等吗?和老师手中的三角板相比较呢?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4cm、5cm、7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内容采用了学生动手实践以及电脑教学,通过让学生动手、观察、猜测、度量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第一个条件。以现实事件为背景设置问题,学生乐于研究,学生间各自发表自己见解,相互评价,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解法,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同学们从上面自己的操作你得到了什么结论?满足怎样条件的两个三角形能够全等?
归纳结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此时教师点拨此结论的格式:如图)
在△ABC和△A1B1C1中 A A1
∵AB=A1B1 AC=A1C1 BC=B1C1
∴△ABC≌△A1B1C1(SSS) B C B1 C1
这个定理说明,只要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也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当我们同时给四边形和三角形外力时,会发现四边形要变形,而三角形不变形。这就是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稳定性。
取出课前用木条自制三角形和四边形,并找两名学生拉动它们,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同学们能找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吗?(学生举例后,教师幻灯显示生活中的例子:塔吊、门框、自行车)
3、师生互动,巩固新知
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AD=BC。△ABC和△CDA是否全等?∠B=∠D吗?AD∥BC吗?说明理由。(学生板演)
三、质疑释疑、强化新知
如图,D、F是线段BC上的两点, AB=CE,AF=DE, 要使△ABF≌△ECD ,还需要条件 __________(学生说出即可)
四、师生小结,梳理新知
学生谈收获、体会、疑惑后,进一步总结本节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稳定性。
(设计意图: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对所学知识再加工,纳入系统形成知识网络,把知识升华,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品质。互检互问,目的是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体现教学相长的原则。)
五、作业
1、P161 习题5.7 问题解决 第1题
2、预习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
六、课后反思:
七、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反思:本节教学主要围绕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展开,通过学生实践进而提出问题,形成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教师用“你能发现什么?你能想到什么?”富有挑战性和激励性的语句来激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对比、归纳,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理解和加深;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增强了创新能力,有利于知识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