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11 敬畏自然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
2、了解各种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珍惜自然给人类的一切。培养科学的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的观点。掌握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2、把握关键性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2、理解本文形象的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
课前准备
学生:①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②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①准备与自然、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
②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三组图片:
(一)认识自然
课件展示:自然风光旖旎的图画。如:青草如茵,树木成林,海滩似玉,白沙如带,绿洲如茵,鸟飞长空,鱼翔浅底……等美丽的海岛风光画卷(播放轻音乐)。
(二)认识人类
课件展示:人类历史上取得的骄傲成绩。如:四大发明,人类登月,神州六号发射场景……
(三)认识人类与自然
课件展示:登山,横渡,航天航空,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动物锐减,非典,禽流感……
学生看后谈感受,教师给以评价: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母体,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她的庇护,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然而随着人类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破坏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 阅读本文后,也许我们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要求:自选难读难写的字与同桌相互交流识记,如: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2.反复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划出文中具有启发性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哪个语段或句子点明了此观点
明确: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对人类现状的深深担忧,号召人类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点明观点的部分是最后一段。
(2)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当你凝视着灿烂的星空,当你与花相视、沉浸在“人花相视久,无语醉初春”的境界。当你为少女那无以言状的美而怦然心动,当你为生命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惊奇的时候,难道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没有引起你心灵的震撼和敬畏的情感吗 作者眼中的大自然是什么样子的呢
明确:作者眼中的大自然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
(3)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组成部分,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人类却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其实,自然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也是自然的一个要素。只有认识、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三、互动探究,语言品味
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体会其中包含的深意,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例: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理解: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灾难,危及人类自身。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3)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4)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理解:此二句说明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5)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丽无比的美。
(理解: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6)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2.学生齐读这些句子,再次品味语言的形象性。
四、质疑思辨,拓展研究
(一)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辨的火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教师相机启发或引导:
1.如果说至今人类的成就(一万年后)还是可笑的,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2.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3.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
4.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自然界有目的吗
5.人类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 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二)读着作者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 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参考:
1.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2.地球是万物之母,无论什么降临在地球身上,也将同样降临于地球的孩子的身上,我们应该知道地球不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则不是竞争,不是适者生存,而是合作、节俭和艺术性;作为人类,我们伟大之处与其说是我们能够改变世界,还不如说我们仅能够改变自我。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泪,不是我的眼泪,更希望不是地球母亲落下的最后一滴带着绝望的泪!
5.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附: 板书设计
结构分析:
引论(1) “征服自然”不自量力
(2—4)人类的智慧
(2—5) 层
(5)自然的智慧 层
推 对比
本论 (2—7) 进
拟人
(6—7)人类智慧与自然智慧的关系 水
到 反问
渠
(8—10)宇宙的生命 成
结论(11)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14.大雁归来
教学目的
1.学习并掌握下列词语:缄默 窥探 狩猎 顾忌 滑翔 目空一切
2.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说明的对象大雁的特点和有关科学知识。
3.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及浓浓的抒彩。
4.通过分享作者的发现之乐,理解全文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的主题思想,从而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注意过天空中飞过的大雁吗?你了解大雁吗?(学生回答:大雁排成“一”字和“人”字)你知道大雁为什么会排成这整齐的雁阵吗
以前,大雁飞翔的时候,是不排队的。白天,它们忙碌了一天,晚上,就在河边的草丛里、芦苇丛中睡觉。每天夜晚,雁群里都有一只雁不睡觉,为大家守夜,防备猎人在夜里带着火枪来打雁。
有这么一群大雁。一天晚上,它们在小河边的草丛里休息。领头老雁不放心,临睡前嘱咐守夜的雁说:“从现在到天亮,你千万不能打瞌睡呀。要静静地听,仔细地看。一有动静,就赶快煽动翅膀叫醒大家,不然,猎人就会伤害咱们的。”
守夜的雁不耐烦地说:“爷爷你去睡吧,我都知道了。”
老雁不再说什么,跟大家一起去睡了。
这时,正是冬初时节,夜里小风一刮,竟“沙沙沙”地下起小雪来。
守夜的雁又冷又困,它看看睡在草丛里的兄弟姐妹们,真想像它们一样,把脖子弯在翅膀底下,暖暖和和地睡一觉。它看看天,天已经快亮了。它想:“遇到这样的坏天气,打雁的人会来吗 我守了那么多回夜,都没遇到过打雁的猎人,今天怎么会那么巧就遇上他们啊。我还是去睡一会儿吧。”
守夜的雁想来想去,就钻进草丛里睡觉去了。
猎人们都知道,守夜的雁在天快亮的时候最爱打瞌睡,遇到坏天气更大意,打雁人就趁这个时候,带着火枪来打雁了。
打雁人找到了雁群,架起火枪,“轰”的一声,雁群中只飞走了一只大雁,其余的都被打死了。
飞走的是那只老雁。它睡觉时也在惦记大家的安全,所以,它听到响动后立刻就醒了,但是,还没来得及叫醒大家,火枪就响了……
老雁飞走以后,把这件痛心的事告诉了所有的大雁:因为“一”只雁不小心,全家的骨肉都被“人”打死了!
大雁们知道了以后,不但每回守夜更加小心,在天空飞翔时,还排成了“一”字和“人”字,用这整齐的雁阵告诫后代子孙们,千万不要忘记这惨痛的教训啊。
故事中的猎人千方百计捕杀大雁,而利奥波德则把大雁看做与自己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宇宙之美的展示者。他怀着喜爱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的种种活动。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利奥波德笔下的大雁。
二、背景链接
《沙乡年鉴》是享誉世界的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逝世后出版的著作。这本书问世于1949年,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充满信心地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也还十分陌生,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从6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在这种清新的空气中,人们又发现了早已存在的《沙乡年鉴》。《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三、检查预习情况
迁徙(xǐ) 雾霭(ǎi) 窥(kuī)探 缄(jiān)默
狩(shòu)猎 凋(diāo)零 滑翔(xiáng) 顾忌(jì)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出示思考题: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 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
(1) 十一月南飞的大雁。 (2) 三月的大雁.
(3) 大雁归来的情景。 (4) 春雁觅食.
(5) 孤雁 (6) 四月夜间大雁的集会
字里行间充满着爱鸟之情.
五、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
1、出示《辞海》中对大雁介绍的文字,分析在语言上与课文的区别: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 选自《辞海》
讨论,总结
:《辞海》中的语言重说明,客观介绍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并重,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2、探究知识性.
出示思考题: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归纳:
(1) 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 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 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 十一月的大雁一声不吭。
(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或以六的倍数列队飞。
(7)四月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3、 味形象性.
出示思考题:文中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找一找这样的句子,读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思考、讨论、明确:
作用:(1) 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2) 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4、感受抒情性.
结合课后习题二,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作品浓郁的抒彩.
明确: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它们是春天的使者。
第二句:表明了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天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第三句: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六、归纳本文主旨.
由于岁月的变迁,环境的恶化,更是由于人类的残忍,我们可爱的动物朋友征慢慢从我们的视野重消失,从地球上消失.
1、展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的图片、资料:
穿山甲:生存的威胁主要是栖息地遭破坏和盗猎。
缅甸蟒蛇: 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消费者对它们的皮肤、肉和胆囊的需求,在我国,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黄嘴天鹅: 生存的威胁主要是栖息地遭破坏,野味和羽毛被用来制作传统药材.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亚洲水蜥: 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被当作野味,尤其在中国南部.同时,也面临着森林砍伐带来的威胁.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小鸥: 海鸥体型最小的一种.生存的威胁主要是栖息地遭破坏和作为野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 出示来自新华网的一则消息:
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远古时代500年才有一种兽类灭绝。但20世纪以来,4年就有一种哺乳动物灭绝,是正常灭绝速率的125倍,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科学家们统计,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中,有5025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边缘,其中我国已达390多种。 (新华网)
2、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主旨: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动物和谐相处。
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七、拓展训练
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八、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呜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九、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知识性 保护动物
大雁归来{ }抒情性{
形象性 珍爱动物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15 《喂――出来》
教学目标
1、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画出“情节链”,理解本文的主旨。
3、了解科幻小说,明确联想与想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思,关注自然,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
教学重点:理解现实与想象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结尾的含义,领会小说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科学发展到今天,让人类很有成就感。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却又渐渐远离了自然,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而大自然有时又无情地报复了人类。让我们越过时空隧道,来到未来社会,看一看那儿会发生了什么事?
有一天,一位正在建筑物上施工的工人听到了一声奇怪的呼唤“喂——出来”,这声音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共同走进日本作家星新一创作的科幻小说《喂—出来》,去联想,去想象。也许小说带给我们不仅仅是愉悦,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
二.简介作家作品
星新一和他的微型小说。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
哂(shěn)笑 牟(móu)取 众目睽(kuí)睽 棘(jí)手 铆(mǎo)钉 贪婪(lán) 履行(lǚ)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前已有通盘考虑。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2、 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①故事真否 (否。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
②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环境保护问题。)
③洞是真的无底吗 (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④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满,地球已拥挤。)
⑤洞是比喻什么 (人类生存的土地。)
⑥文章中写了几种人 各有什么表现 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 (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⑦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 最想否定的是哪个 (不统一答案。)
四、合作探讨、深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1、人们为什么这样处理垃圾和“三废“?
2、作者为什么幻想那么一个深不可测的洞?
明确:人们把江河湖海天空大气看成了无底洞。城市的废物和污水排放到海洋里去,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漂流得无影无踪,那就是把大海看做深不可测的洞了。人们把废气排向大气中,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飘散得无影无踪,那就是把大气层看做是深不可测的洞了。这样的洞承担着城市的清洁工作,城市的一切污物将由它们来妥善解决。
人们通常处理垃圾的方法,都源于一种苟且心理,作者幻想出这么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正是集中表现了人们的幻想,讽刺了人们的幻想。作者假想有这么一个洞,既可以用来表现人们的幻想和可笑,也可以警醒世人:不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3、难点探讨:
①在小说的结尾,那奇特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小石头掉下来以后,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叫声和小石头都从那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来。最初一个年轻人对着洞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后来,他捡了一块小石头扔进洞里,叫声就是他当初叫的,小石头就是他当初扔的。
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是不言而喻的,原来倾泻进洞里的原子能反应堆废料就要倾泻到人们头上,原先扔进去的机密文件就要扔到人们头上,还有动物尸体和流浪者尸体,还有废物和污水。还有日记本、照片、假钞票、犯罪证据,都将要接二连三地倾泻到人们头上。
②想一想,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保护环境,善待自然——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研讨赏析:想象的技巧。
1.科幻小说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你对本文作者的想象如何评价?
作者的想象丰富,生动。情节联翩而至,丰富多彩,生动有趣。那一串跌宕起伏的情节链足以让人动心了。
作者的想象合情合理。每个情节都很自然,最后小石头飞来,也合情理,垃圾既然没有消除,有朝一日自然会造成环境污染。
2.作者的想象世界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想象应有一个基本情节,一个大的框架。有了框架,才能进一步想象许多具体的细节。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无非是发现一个深不可测的洞,人们用来倾倒垃圾,最后垃圾飞回来了。想象的关键是构想一个基本点,构想一套基本情节,有了这两个“基本”,想象的翅膀就可以展开了。
从这篇科幻小说的想象世界中,我们还可以悟出,单有基本情节还成不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故事,必须进一步想象具体的细节,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加以想象,就能想象出一系列具体细节。如:怎么让洞出现呢?村里人会有哪些反映?城里人知道了又有哪些动静呢?如何测量洞的深度?这个洞怎么成了城市垃圾箱……
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首先要有一个基本情节,然后充分展开,用具体的情节去加以充实。
3.请同学把自己读过的科幻小说介绍给大家,说说其想象的独特之处。
七、作业设计:
1、学生归纳文中的成语:
黑咕隆冬 颤颤巍巍 深不可测 陆陆续续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争先恐后 反反复复
闻风而来 无所不知 镇定自若 寸步不离
小心翼翼 无所不至 众目睽睽 震耳欲聋
源源不断 经久不息 胸有成竹 不容置疑
扫兴而归 满头大汗 异口同声 源源不断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心安理得 万无一失
逍遥法外 慷慨大方 一视同仁 任劳任怨
雨后春笋 接连不断 得意洋洋 微不足道
2、展开合理想象,为小说结尾续写。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科 海 泛 舟
活动目标
1、学科学,用科学,树立科学观念,追求科学。
2、感受科学,学习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立志科学,当一名科学家。
3、学会用语文反映科学世界。
重点和难点
1、教育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立志科学。
2、语文和科学,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活动准备
学生提前一周,搜集如下资料:生活中的科学、科学家的故事、科学之迷。
教学时间
课余准备时间:一周
活 动 过 程
第一板块:走进科学
1、分组让学生谈谈对科学的认识。
2、阅读资料:(1)什么是科学(2)科学应当造福人类
(资料,课本106——107页)
第二板块:展现科学
1、让学生谈谈身边的科学,使其认识到生活中离不开科学,科学无处不有。
2、例文: 生活中有科学
前不久的一个星期天,吃早餐时,我把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剥了壳,竖着放在一个玻璃瓶的瓶口上,鸡蛋有一小半没入了瓶中。我习惯地用手指按压着鸡蛋,但当鸡蛋被我按进瓶里时,却碎成了几块。这时,我突然想:能不能把这个光鸡蛋放进瓶子里而不损坏它呢 我向爸爸提出了这个问题,爸爸想了一会儿说:“应该没问题。”
爸爸找出几张废纸揉成一团,用火柴将纸点燃后小心地丢进瓶里。爸爸对我说:“看好了,我要变魔术了!”他把一个剥了壳的鸡蛋放在瓶口上,用手轻轻地按压,只听得“啪”的一声,鸡蛋完整地掉进了瓶子里。
我十分惊讶,“这里面有什么窍门呢 ”爸爸说:“我来做个小实验,你就能明白。”
爸爸把一只蜡烛放在一个小碟子上,然后放到一盆水里,让蜡烛伸出水面三分之一左右,把蜡烛点燃,然后用玻璃瓶把蜡烛反盖起来;又在瓶口放几个支撑物把瓶子托起来一点,让水可以进出瓶子;还在瓶外壁上作一个与水面齐平的记号。蜡烛燃烧一会儿后,就熄灭了。这时我发现,瓶子里的水面已经上升到瓶子中空部分的五分之一。怎么会是这样呢?爸爸告诉我:当蜡烛燃烧时,用掉瓶子里的氧气,氧气大约只占空气的五分之一。氧气用完后,火焰熄灭,水被外面的空气压力推进瓶子里。在推鸡蛋进瓶的实验中,由于剥了壳的鸡蛋把整个瓶颈都封住了,所以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瓶里来取代消耗掉的氧气,于是瓶里的气压降低,蛋被吸入瓶里。
真没想到,在生活中只要时时、事事、处处留心,就会有许多新发现!
第三板块:科学家的故事
讲故事比赛,选一位你所熟悉的科学家,讲讲他们的有关故事,看谁讲的好。科学家的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第四板块:科学之谜
面对科学,你有哪些难解之谜?
推荐:现代科学之谜
1991年,日本科普期刊《科学朝日》在纪念创刊50周年之际,从当代科学重大课题中筛选出七大课题,推出现代科学的世界七谜。这七谜是:
1.宇宙的形成。近代关于宇 宙发生发展有几种科学说。如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宇宙学,威尔逊的背景辐射宇宙学,盖 莫夫的大爆炸宇宙论,邦迪的稳恒态宇宙论和霍琴柯的量子宇宙论。目前正处于诸说争鸣状态。
2.太阳系第10个行星。已知太阳系有9大行星,到底有没有第10个行星,天文学家们还在寻找。1972年美国天文学家普迪拉预言,在冥王星轨道外侧可能有第10个行星存在。1987年美国航天局安德森根据行星探测器的探测,重提第10个行星存在的可能性,并计算出它的质量和公转周期。1988年美国天文学家哈林顿、鲍威尔和巴西天文学家哥麦斯分别测算出第10个行星的理论轨道,但迄今天文观测未得证实。
3.生命的起源。科学家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距今4亿年前登陆。生命是从简单的无机化合物逐渐发展 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随着自然条件的演变,这些化合物互相作用,最后产生出有生命的物质。生命诞生之谜尚未最后揭开。
4.生物形态的构成。80年代前半期,美国生物学家霍格尼斯博士和瑞士的盖林格博士,根据自己的试验,成功地分离出生物遗传变异基因,找 到了某些只长着一对翅膀的昆虫却生出了两对翅膀、在本来长着触角的部位却生出了两只足的原因:生物形态的构成是由自身基因与环境因素决定的。
5.恐龙的灭绝。有两种学说在争鸣:一是灾变说,认为小行星撞地球或气候突变,使恐龙灭绝。另一学说是渐变说,认为 恐龙灭绝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朝一夕所致。
6.人类的起源。有两种理论在争论 。一种理论认为人祖诞生于非洲,然后向世界各地扩散繁衍。另一种理论认为,各大洲的人 类是从各自的当地原始人进化而来的。从化石发掘证实,前一理论颇占上风。
7.厄尔尼诺现象(Elnino)。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的现象,每隔2~7年出现一次,每次可持续一年,非周期变化。从50年代到90年代已出现10次。专家们仍在探索它的成因和发展情况。
第五板块:科学与诗
科学中有诗吗?你能用诗反映科学世界吗?
推荐文章:《科学与诗》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诗歌是离不开想象力的。科学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往往也离不开想象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与诗不应当是冰炭不同炉的。事实上,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还是有一些科学家与诗人合为一体的人物的,尽管为数不多,如我国汉代的天文学家兼诗人张衡,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兼诗人罗尔德·霍夫曼。江泽民同志当年的老师顾毓琇先生既是工程学专家,也是诗人。2003年3月17日刚刚去世的数学家苏步青,目前在浙江大学任教的数学教授蔡天新,都是诗人。
达尔文的祖父、著名医生、植物学家和博物学家兼诗人伊拉斯穆斯·达尔文(1731-1802)曾用蒲伯体的诗篇来反映其进化论思想,比如,在《自然神殿》中,他写到:
无尽的波涛之下的有机生命生养于海洋的珍珠般的洞穴中;
起初形态甚微,用放大镜也看不见,它们在泥沙上移动,或将水体洞穿。
在同一首诗中,他又描述了一种块菌的无性繁殖:
于是,孤独的块菌在土里厕身,
从父系的茎中伸出块茎。
它自由地呼吸,没有雄蕊,
不是由种子诞生出的后代,不需要母爱。
他的诗篇不仅影响着他的孙子,还影响着英国的一批浪漫主义诗人,以至于大诗人科勒律治将在诗歌中进行理论思考的倾向称为“达尔文化”。
与科学家写诗形成对称的是诗人谈科学。屈原深刻的《天问》至今悠然在耳畔回响。英国大诗人蒲伯(1688-1744)在其《人论,书信体诗文第一篇》中提出的宇宙论问题,人们至今还在解答之中:
星系如何集聚成更大的星系?请观察思考。
有哪些行星在环绕其他的太阳迅跑?
在同一首诗的后面,他似乎为统计学奠定了基础:
整个大自然不过是您把握不了的大艺一桩;
整个偶然性就是您看不见的那个方向。
第六板块:实弹演习
拿起你的笔,以“科学”为话题写作文,题材不限,600字左右。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13 旅鼠之谜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2、技能目标: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生动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清楚明了的说明复杂事物,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善于观察生活,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即说明文与记叙文的杂交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 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阅读这篇课文,相信你也会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1、介绍作家作品
位梦华, 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年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的各种情况。他的主要著作有 《神奇的北级》、《南极之梦》等 。
2、读一读,写一写:
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媲(pì)美 挑衅(xìn) 迷惘(wǎng) 笃(dǔ) 信啮(niè)齿 滑稽(jī) 徘徊(huái) 逃窜(cuàn)
②解释下列词语。
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媲美:比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逃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笃信:忠实地信仰。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北极旅鼠有哪些奥秘,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三大奥秘
(1)繁殖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百万后代。
(2)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3)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讨论旅鼠的几大奥秘的原因。
(提示:旅鼠是集体观念很强的动物。旅鼠有这种本能。)
2.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这样说对不对 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求统一答案。)
3.重点品味文末丹尼斯的话,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讨论,鼓励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五、品读课文,体味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
1、提问:本文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知识性很强,但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想一想,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 它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 在课文中找出你的依据来。
学生思考、明确: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
记叙的框架、说明的内容、对话的方式
2、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趣。
学生自主选例评析,品味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六、延伸拓展:
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说说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七、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课文主要谈了旅鼠身上的几大奥秘。它的第一大奥秘是繁殖能力强:第二大奥秘是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千方百计控制种群数量;第三大奥秘是死亡大迁移。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无从知道,或许是自然正用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这一切,这就揭示出自然的奥妙无穷。由此我们也真正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意。文章的意义不止于此,旅鼠保持种群数量的方式也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十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用事实说话的特点,理解文中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2、培养搜集和整理资料、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悟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课前准备:
1.以见证罗布泊的百年沧桑老人的身份,将罗布泊的今昔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
2. 以研究罗布泊的科学家的身份,将从课文中探得的“变化”原因整理出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楼兰这个著名的古城早就被沙漠吞噬,而罗布泊这个神秘的地方依然吸引着我们去揭开它的谜底,一睹它的真面目。 播放有关罗布泊和新疆的风光图。
同学们知道罗布泊的具体位置吗?(位于新疆的东部,塔里木河的东面,塔河和孔雀河同时注入罗布泊。)我们知道新疆是个好地方,罗布泊作为新疆的一部分也曾经被人们赞誉为“仙湖”,但是在1980年6月17日,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家木在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996年6月17日,我国著名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遇难,为罗布泊平添了几分神秘和恐怖的色彩。)
二、说变化的过程
1. 假如你是一位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世纪老人,请你用描述性的语言将你所见“今昔罗布泊的景象”说出来。
再请你将自己(百岁老人)描述的主要意思用“昔日的罗布泊……今日的罗布泊……”的句式简要地概括出来。
(1)环境: 过去:遍地绿色,金色麦浪,湖水如镜,河流清澈
如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夏季温度高达70度
(2)植物: 过去:绿树环绕,胡杨丛生
如今:没有一棵草,胡杨干枯
(3)动物: 过去:牛马成群,野鸭玩耍,小鸟歌唱
如今: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4)人: 过去:张謇、斯文·赫定惊叹赞誉
如今:闯入,失踪,遇难(死亡之地)
概括: 昔日的罗布泊……绿洲 仙湖
今日的罗布泊……荒漠 戈壁
2.浏览全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感触的一句话,并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罗布泊,‘泊’字的左边是三点水啊!”(反复朗读,读出痛惜之情。)强调了“三点水”:罗布泊之所以得名,和“三点水”有关,它的繁荣美丽,和“三点水”有关,它的荒凉恐怖,和“三点水”的消失有关。强调了“三点水”,就突出了作者的痛心疾首!
三、探变化的原因。
今昔罗布泊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巨大的变化恰似一位丰姿卓越的绝代佳人变成了一具干枯、恐怖的木乃伊,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呢?
1. 学生小组合作选读文中揭示罗布泊变化原因的句子或者语段。
2. 请你以一位研究罗布泊的科学家的身份,将从课文中探得的“变化”原因整理后讲给大家听。
点拨要点: A.20世纪塔里木河曾经两次被人为改造,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B.是“四盲”,盲目增进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四、思教训谈忧患.
在知道造成罗布泊变化的原因后,老师有疑问了,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什么“耕地用水,修建水库截水,掘堤引水,建泵站抽水”不也正常吗?我们到底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
1、罗布泊的变化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点拨:造成罗布泊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的利益不顾整体利益。 “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教训: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 要有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尊重自然规律。或者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2、30多年前还是生命的绿洲的罗布泊已经成为荒漠和戈壁,这样的教训已经够深刻、够沉重,但是人们反省了吗?我们发现同样的悲剧还在上演。
学生研读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 , 谈青海湖和月牙泉的现状。
问:这些悲剧的制造者是谁?
3、难道课文只是让我们记住罗布泊、 青海湖和月牙泉的惨剧吗?课文还想传达怎样的一种意识?
忧患意识,并应该把这种意识贯穿我们生产、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现在西部大开发也同样是开发,一定要注意克服盲目性,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五、品写作的艺术。
( 整篇文章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那么在写作上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使得课文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对比、引用数据、排比和拟人手法及直接抒情的方法。
六、构变化的蓝图
罗布泊由生命的绿洲变成了沙漠,这样的惨剧,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不忍心再看下去,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假设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环境工程师”,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谈谈如何让罗布泊“变回去” 、 甚至变得更美好的具体措施,好吗?
1、多宣传加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居民们注意节约用水,甚至可以立法进行强制管理.
2、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培植草皮等),种植业结构调整,由发展种植业为主转向保护环境为主,以实现生产功能酌改造。逐步改造沙化环境。
3、开渠饮水,比如雪山水等的利用等。
4、通过修闸、筑堤、疏泼、裁支井干、封堵非法口子,改造干流再道回 .
七、课文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罗布泊的今昔变化,令人痛心遗憾,我们在字里行间深深地感受到了忧患意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教训必须总结,吸取。让我们时刻关注自然这位世间万物的慈母,感谢她无私的给予,体会她内心的感受,我们要用行动来捍卫这种血水相融的母子亲情.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过去的罗布泊 (绿洲 、 仙湖)
现在的罗布泊 (消 亡)
消亡的原 因 (改变河道、人口激增、“四盲”)
教训:环保意识 忧患意识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尊重自然规律。
资料平台:
1. 罗布泊的概况(略) http:// www.xjx.cc/lu-obupo/lbpl.htm ( http: / / www.xjx.cc / lu-obupo / lbpl.htm )
2. 罗布泊“大事记”(略) http:// www./index.html ( http: / / www. / index.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