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温州市语文高考复习备考研讨会(浙江省温州市)

文档属性

名称 2008年温州市语文高考复习备考研讨会(浙江省温州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4-15 20:03:00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了解文学文本特征 把握阅读答题规律 ---2008年高考文学阅读解题复习浅见 慈溪中学黄孟轲
2008年4月1、要让学生了解考纲命题的范围内容
2、要让学生了解四年浙江题一般规律
3、要让学生了解题型的设置规则方向
4、要让学生了解文学文本的基本特点一、考纲命题的内容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分析综合C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7.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鉴赏评价E
8.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9.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浙江卷的散文的选文及命题趋向看
(一)、从选材看:变化中追求稳定
(二)、从命题:逐渐形成浙江特色, 地域文化人文思辩,“贴近生活注重思辨体现人文”
1、选文主要为文化散文随笔,内容多为有关文化历史现象,体现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比较注重文化历史在现实的意义,文以载道,有比较厚重的人文感。(尤其是与浙江有关的)
2、文本视角新颖独特,作家把对于历史、文化的知性、理性、悟性,凝结于自己的内心深处,传达着对于社会、人生的关怀和关照,对个人命运与自然与人类命运深层思考。
3、文采丰盈,语言或精练或圆润,手法叙议融合为主,以情思或哲思贯穿,间有抒情。
4、命题的开放性探究性的题目会增加。
5、题型会注重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吻合,考查综合阅读能力(语感与整体阅读)的题。(小说阅读一般是千字,情节性较强的小小说。)三、从各地命题大势看:1、命题形式的变化。
取消多项选择题成为一种趋势。07年仅全国卷三、 北京、上海、天津、江西保留。
大分值的主观题逐渐增多。全国卷二、三都有8分的试题。浙江卷出现了7分题.海南、宁夏两省区出现了选做题。(实用类与文学类)
2、命题内容的变化。
总体来讲对分析文章结构、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力度加大。
在06年湖南卷设置了写300字的赏析题后,07年全国卷三出现了更为开放的探究题。浙江为赏析题.《林冲见差拨》:
1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赔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然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
《叶圣陶在四川》:
14、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全国3)三、文学作品命题与解题的一般规律
1、文学阅读是一种灵魂的对话,语言背后站着人;是学生感悟理解和提取反馈的细读过程,
2、文学阅读试题是一种对捕捉筛选信息和整合表述能力的考查。
3、命题体现由作品整体把握、形象的分析理解、内涵及思路手法语言的散点分析到抽象概括的过程。
4、检查学生的审美感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融合以及表述能力
5、在文本的大处与细处的关系上着眼
6、一般分析鉴赏题为主
《药》《变形记》《荷花淀》《陈奂生上城》 》《林黛玉进贾府》
《老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听听那冷雨》 》《鸟啼》〈〉
小说阅读的要素
设题主要是从以下关键词及其关系入手:
虚构 、 视角、环境、人物、情节、语言与手法、环 境人 物情节视角虚构语言与手法小说解题要领
理解能力题较少,主要是分析与鉴赏,必须要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分析,但具体的环境人物及写作手法的分析要从细处着眼。
1.第一自然段提供的信息,对小说情节发展推动作用最大的一项 2.获得儿子肖像画后,作者对父亲有一系列细节描写,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3.儿子肖像画在无人愿买的情况下,被老人“一位并不富有的朋友”十美元拍的,他竞买动机判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4.拍卖大厅“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越发安静”“人声鼎沸”等场景描写的用意是:
5.这篇小说的结局方式使我们联想到美国小说家_______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 6.小说最后提到拍卖师的“遗憾”,请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遗憾并简述理由。(2007上海春季卷)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主要同情节有关)
1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1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一句小说内容,探究“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林冲见差拨》07宁夏海南卷)关于散文阅读 散文文体类别活泼自由,或优美空灵或博大精深或朴实家常。题材广泛结构灵活)1.写景状物散文―对景物的描状,由景物触发的想象或思考;写景物常是依托,抒情思才是目的;情思常体现在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当中。《荷塘月色》《故都的秋》
2.怀人叙事散文―对所写之人的情感或引发的思考,注意同小说写人之区别《记念刘和珍君》《老王》
3.感怀寄兴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追忆文化抒发感慨。《泪珠与珍珠》《花未眠》《门》《今生今世的证据》
4、历史文化散文- 借历史文化景点或现象说古道今
《道士塔》《听听那冷雨》《泰山之思 》
(另一种划分:抒情、记叙、议论、小品随笔、杂文)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遣词用语,词语语境义(情景与情境,外部与内部)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今生今世的证据》
设题:1、这里“家园”究竟是什么 ?2、何谓“虚无之途”?
答1:表层看是指文中故乡的村庄,(它是村庄的一棵树,一块土,或一个场景、一个乡人。)实质上是它更是超越世俗的,它转化为一种精神财富思想资源。(它可以是一种理想观念,一种不为世俗所折服的心灵的寄托,它是刘亮程 生命存在的一个证据,也是他内心生存的证据,是其人生的栖居地)。
2、如果失去这个栖居地,那么他的人生会虚惶,灵魂会空虚,甚至会找不到精神返乡的路。( 如刘亮程 所说“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当我们老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回乡。叶落归根。那个让人心灵定居的地方成了一个人的村庄。”所以其人生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1)理解词义的情思内涵
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过2个字)(07浙江卷)
答:自大(答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均可) (2)卑怯(答自卑
(2)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
为什么在“古文“前加“弄”和“烂”,请从字义与感情两方面分析。(鲁迅《忆刘半农君》07湖南卷)
答:“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 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钱钟书《门》01全国卷) (3)理解词语的修辞含义。
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 在文中的含义(07全国卷2) (比喻手法)
(4)理解词语的深层义。
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07天津卷)(宏大壮丽轰轰烈烈/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与自强不息的精神)
解题要领:注意词语的比喻意、隐含意、深层义、言外义、象征义、概括意、临时意等。词不离句段,整体注意具体的语境,化虚为实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语句含义的分析与理解
重要句子通常有以下几种特点:
( 1)总起句、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2)统摄全篇的句子,即文眼句子
(3)内涵丰富的句子
(4)(语言运用含修辞意义)设问反问排比对偶及广义修辞 (5)句式运用有特点
(6)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1.“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2.“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6分)
( 07江苏卷)4.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5分)
5.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07广东卷 《泥泞》) 6、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1)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 动的一部分。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门》01年全国卷) 7、 “春风吹开了故都的成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05全国二卷)
8、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奖,假如有人把好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05全国一卷) 。解题要略:理解句子在语段中的意义,注意其上下文的语境含义。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注意隐含的情思,注意语言及手法。考点3、筛选提取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筛选是对散文形与神结合点的理解把握
阅读中要辨别并提取,这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
2、要注意散文语言背后的情感与思想。
3、重视文本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4、整合是指对信息按照题目要求加以组合加工的过程,这是答题的重要手段。
《金岳霖先生》《灯下漫笔》《我与地坛》 《泥泞 》(1)筛选文章的观点
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07全国卷三)
(2)筛选阐述观点的理由
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07浙江卷)
(3)筛选主体叙述的内容
.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那些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6分):(07江苏卷)
解题要略 信息要求、哪里去找、怎样提取考点4、分析文章情节结构,把握行文思路。 (草蛇灰线,灵活自由,应文而异)  1、理解文章内涵,情感基调,找出文眼
2、行文线索与抒情线索
3、把握的切入口,看怎样顺着这口子纵横展开深入。
4、再分清结构层次,常有明显(时空)隐暗(情感)两线,即“神”
例《故都的秋》第10段在全文中作用?与文章前面讲到的清静悲凉的关系?《荷糖月色》引用两首古诗与全文情感思路的的关系如何?“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07江苏卷)
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
(《长城》02年全国卷)考点5: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把握文本情感或思想内涵(1)归纳段落要点
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07浙江)
(2)归纳文章中心
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
(04全国卷四)解题要略:切忌死扣字面意义,要确定范围、精心提炼,注意含蓄象征深层意义考点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07年全国卷二《海南杂忆》(茅盾)
16、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此美产,中原知味不”是“含泪微笑”式的。这是为什么?考点7: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和想象 这是一种探究题, 可分为文内推断和文外推断。多为选择型题目。解题要略:注意文本的隐含线索与作者的观点,要有理有据、合理推断考点8、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这类题现在出现明显增加,要特别重视(1)鉴赏形象。
文中刻画的“左公柳”、“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特点?(07全国一)
(2)鉴赏语言。
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07浙江
(3)鉴赏表达技巧(修辞、表达、手法)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07全国卷三解题要领:掌握必备的知识,运用相关的名词术语
主要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叙述(视角及顺叙、倒叙、插叙) 、说明、议论、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白描手法)及人称转换等
表现手法:设势、蓄势、映衬、烘托、想象、联想、类比、象征、渲染、反衬、悬念、对比、伏笔、虚实、正侧等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行文结构:过渡(承上启下)、照应、铺垫、线索
修辞方式:比拟、比喻、排比、反问、夸张、反复、
设问、对偶等考点9: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思想、评价作者观点、作品比较评价
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07四川《焰火的变奏》赵丽宏)
答案: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的思考。解题要领:从整体思考、注意文本显形与隐性的观点解题要领:1、解题意识:宗旨意识;语境意识;
审题意识;赋分意识
2、解题技巧:“三定”
解题定向、解题定位、解题定句3、解题步骤
1、阅读全文,整体感悟 (先不看题目,读两遍,
在关节处做记号,不能只看与题目有关的句段
2、细析题干,明确要求(题干隐含命题情境、
角度、及答题的方向)
3、准确定位,捕捉信息(审读题干后,了解答
案可能涉及的目标语句,从而选取相关信息)
4、概括要点,有机整合(答案有的可以直接提炼
文中的语句,但一般不是用现成的,需要提取
有效的信息作必要的整编)
5、斟酌语言,准确表述(答案的语言很要紧,
有些需要运用必要的文学术语)辛勤的汗水必将换来丰收的喜悦课件29张PPT。 古代诗歌鉴赏
试题解析与复习建议从命题观之
——纵向和横向的审视纵向(浙江卷):
2005年
⑴意象(时刻),2分;得分1.47分。
⑵手法和情感,4分;得分2.30分。
2006年
⑴意象,2分;得分1.75分。
⑵思想情感,4分,得分1.76分。
2007年
⑴意象、情感,2分;得分1.49分。
⑵手法、语言特色,4分,得分1.66分。特点:命题点有变化,但差异不大;先易后难,难度有所上升。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请比较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任选一篇作简要赏析。⑴燕子 兴亡(昔盛今衰,兴衰无常等也可)⑵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对比手法,比兴手法也可)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对比手法也可)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拟人手法,语言通俗、生动,叠词的运用,对偶也可)(答出每项大意给1分。思路清晰,言之成理给1分)横向(全国18份):
感情:11
手法:9
内容(诗歌借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命题点有画面、内涵、情景、特点、结构等):
10
意象:3
语言:3
其他(诗眼、炼字):2特点:考点比较集中;鉴赏指向基本明确;选材以唐宋诗词为主,多非名篇;分值有增加趋势(8分以上的超过半数,其中海南宁夏卷11分)。
作用:把握重点,以确定明晰的复习目标。
*语言特色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天津卷)由答题析之
——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一、知识是基础
知识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
叶嘉莹:“诗歌鉴赏应当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由客观之理性对作品有所了解;二是由主观之联想对作品有所感受。”举例:
表达技巧,也指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通常所说的修辞手法大多可归入艺术手法,除此之外,象征、渲染、白描、含蓄、讽喻等等是常见的艺术手法。
就诗歌鉴赏而言,表达技巧的鉴赏从两个层面作解说:一为修辞手法,二为修辞手法之外的其他手法以及几对关系。
一、修辞手法(略)
二、⑴其他手法,如“含蓄、象征、渲染、烘托”等;⑵几对关系:如景、物与情、感,虚与实,动与静,古与今,抑与扬,正与侧等。二、理解是关键
1.理解需要前理解,一为文本经验的积累,一为生活经验的积淀。
2.理解需要找准基调(感情和内容基调)。
3.理解需要完整的信息(如题目、注解)。
4.理解更需要把握题意。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 乌衣巷 (唐)刘禹锡
??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人月圆 (金)吴激①
??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 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2分)
??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三、表述是难点
难点表现在答题的恰切(切题)、完整(不遗漏)、有条理(表述有层次)。教学建议:
一、增添知识储备
⑴相关知识的讲授和练习应该结合古诗或赏析题目;
⑵可采用比较(不同手法的比较、相似手法的比较、几首诗相同手法)的方法。二、加强阅读积累
积累并非诗歌赏析题目的单纯操练,包括对已学诗歌的回顾,还包括无题目状态下的阅读与思考,如提供各种风格的鉴赏类文章(沈祖棼、程千帆、叶嘉莹,安意如、王小岩等等);但要有侧重点,应侧重所考要点。另外,积累应是理解基础上的积累,如此,积累才有助于考试意义上的理解;而单纯操练有可能导致机械搬用。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暮春、初夏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侧面描写、衬托、烘托等 2006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屈原列传》中的“渔父”,张志和《渔歌子》
“隐士”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三、训练解答思路
明确题意-读懂题、注-抓住意象-借助联想-联系知识-整体理解-规范表述。
解答思路要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对多数学生而言,如能在上述思路的有序训练中,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解题程序(赏析的常规思路),有利于提高答题的正确率,避免常见的答题错误。整体理解
个性化与趋同性
趋同性表现在:结合语境,就诗论诗。
失误表现在:以偏概全,宽泛不清,任意引申,脱离题意。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第一首,“绿荷相倚恨”表示出天已“落日”,可自己的壮志未酬,带着恨意而终。第二首,荷花到了“暮”时分,想休息,于是深藏碧伞中,表现了“荷”的悠闲。建议:
1.尝试用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方法品读诗歌。
2.选取平时练习(或高考)中的答题误例,进行讨论评析。引导学生在正误答案的比较中,寻找正确理解的途径。表述格式
(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即翻译诗句+情感)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3)单句诗主旨分析:语境含义+意境含义,或者: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4)人物形象:身份+性格(提炼诗句主要内容)
(5)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解释诗句+情感主旨)
(6)意境体味:客观形象图景(翻译原诗)+主观感受+交融意境(主旨情感)
(7)表达技巧:手法+活化在语境中的语法作用+主旨情感
(8)语言表达:字义+语境义(翻译)+手法+效果(主旨、情感)综上:
考查点落实+相关诗句翻译+考查点的体现作用+情感主旨。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①。 横空老鹤南飞云,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艘: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带”首先突出了当时的情景,老鹤南飞,表现天时、季节已晚。其次,抒发了作者内心无比期待的心情,希望老鹤能到海幢寺为他报平安。
建议:1.选用切近学生能力、符合答题规范的参考答案供学生阅读、辨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07上海卷)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作者运用比喻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2.参考答案的运用应考虑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不照搬照讲,否则会让学生觉得过于宽泛、繁难失去信心放弃或因思考分析过于复杂而失分。
⑵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⑴燕子 兴亡(昔盛今衰,兴衰无常等也可)⑵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对比手法,比兴手法也可)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对比手法也可)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拟人手法,语言通俗、生动,叠词的运用,对偶也可)(答出每项大意给1分。思路清晰,言之成理给1分)课件32张PPT。当我们拥有“情思”——“情思辐射”板块一 :触摸情思
[例 《一日的春光》]我的愿望未露面已远行来而复吹散杏花已尽海棠正盛情思⑵⑻⑼⑴盼春怨春
寻春
憎春绘春赞春(触发) (感悟)⒁⒂⒆1、读懂题面,还原问题
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
为什么这么写?板块二 :理性答题14.“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
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15.“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
法有什么好处?(6分) 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写?[例 全国卷 · 《一日的春光》16.“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
棠的原因。(4分)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⑴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
春光”深感满意? ⑵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
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是什么?2 规范步骤 规范表述是什么?1.重要词语 (含义) (理解) 原指整个地吃下去,这里指尽情享受
方法: 直言之+语境义例:“吞咽”2.重要句子 (含义) (理解)在尽情地享受了充满活力的春光之后,为它来得太晚,自己等得太久而表示出一丝嗔怪。注意点:含蓄句 直白化例:“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方法: 抓关键词+对“释”3.列举类步骤: 选择有效区间
分层概括
分条陈述2、“因”在“果”较远处步骤:寻找同义、近义的词句
以替换词为“果”寻“因”
按(1)中的方式加以处理3、“果”不在原文出现(从全文看)(替换)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⑴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 ⒂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⒃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⒄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⒅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⒆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 ①“一日的春光”烂漫、骄奢、光艳,使作者感受到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②这“一日的春光”,酬报了作者九十日的苦苦期待,作者也不再怨恨春天。“法” “作”“文” “情” 为什么这么写?
(表现技巧、表达效果、赏析)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强化了自己因急切盼春,寻而难见,恨其“远引”而产生的失望情绪。欲扬先抑,突出了“一日春光”的可贵,表达了对春的渴盼。法文情15.“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 作
1 区间不准板块三 :失分指正—— 区间过宽—— 区间过窄—— 区间无方向小贴士:
按提示语方向明确区间失分指正:
2 概括笼统小贴士:
分层意识 分点回答失分指正:
3 语境意识淡小贴士:
上下勾连 融入情感失分指正:
4 用比喻等形象语作答小贴士:
变形象语为直白、通俗语让我们操练一番2007年福建卷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12.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13.阅读文中画横线的“这个世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这段文字,回答问题。(5分)
⑴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⑵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因为只有故乡,只有母亲的爱,才是永恒的归宿。
⑵抒写了对母亲深情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已经没有机会报答母爱的遗憾。 14.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
“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表达对母亲的的依恋与思念。 祝大家高考顺利牛
鹭诗情画意感悟[例 · 2006江苏卷 ·][例 · 2006江苏卷 ·16]16.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6分) 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17.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怀恋又迷茫的情思。 课件27张PPT。诗歌鉴赏题 解题存在问题及对策
象山中学 周武君
2008. 4. 10诗歌鉴赏如何提高得分率? (1)阅读理解
(2)赏析评价
(3)解题表述 本课任务
反思诗歌鉴赏题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对策。
—— 扫描漏洞,打上补丁。解题思路存在问题及对策 期初八校联考
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
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
(1)王诗第一联在描写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答1:王诗通过对黄沙、雪堆、龙庭昏暗的描写,表达了对王昭君西嫁的悲剧命运的同情。
参考答案:衬托。 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之悲伤衬托弹琵琶的昭君的悲苦、哀怨。 期末市统考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请概括本词表现的内容和情感。(4分)
答1:这首诗作者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把自己的苦闷心情融入这幽静的黑夜和这一片风雪交加的情景之中。
参考答案:本词写了作者军旅生活中所看到的独特景象和所经历的艰难的过程,寄寓了作者无限的乡思之苦。解题思路存在问题及对策之一
漏洞之一:下笔随意,答非所问。
补丁: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方向。 一、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方向 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角度
(一)写什么?(思想内容角度)
1、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全国卷1)
2、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安徽卷)
3、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辽宁卷) 一、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方向 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角度
(二)怎么写?(手法技巧角度)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安徽卷)
2、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
并作简要说明。(湖北卷)
3、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山东卷)
一、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方向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角度
(三)好不好?(评价赏析角度)
“诗眼”炼字类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全国卷2)?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广东卷)
综合赏析类
1、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山东卷)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上海卷) 解题思路存在问题及对策之二
漏洞之二:考虑不周,要点不全。
补丁:多向思考,注意重要信息。二、多向思考,注意重要信息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舅姑指公婆。
问题: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朱庆余自比新娘,把张籍比夫婿,把主考官比公婆,他向张籍求教:自己的文章怎样才能得到主考官的赏识?
(一)注意诗歌题目(一)要注意诗歌题目
杨炯 《从军行》
李白《越中览古》
杜甫《春夜喜雨》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2005广东卷)二、多向思考,注意重要信息2006年辽宁卷 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东坡,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①“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②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注意诗人风格(二)注意诗人风格
陶潜的朴素自然,王维的诗画一体,
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
苏轼的豪放旷达,陆游的悲壮爱国。
…… 二、多向思考,注意重要信息2005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参考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伤今。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侧重怀古。
(三)注意注释提示(三)注意注释提示
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思想内容
介绍相关诗句,暗示用典意境
介绍作者生平,暗示风格特点
……二、多向思考,注意重要信息20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①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
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梅花)
(四)注意关键意象(四)注意关键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多向思考,注意重要信息小结:
注意题目、诗人、注释、意象等重要信息。
还要注意情感的多重性,手法技巧作用的多面性(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结构照应、表达效果等)。
力求答题准确全面。 解题思路存在问题及对策(三)
漏洞之三:思维混乱,辞不达意。
补丁:条理清晰 ,合理使用术语。三、条理清晰 ,合理使用术语1、意境赏析题: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请赏析本诗意境。
意境赏析: ①这首诗选取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等形象,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②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③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表述方法: ①景物形象 (景)②氛围特点(境) ③交融情感(情) 三、条理清晰 ,合理使用术语2、“诗眼”炼字题: 玉楼春(宋)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问题:诗中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闹”字赏析:①“闹”意为喧闹、嬉闹、热闹,②以动写静,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
表述方法:①词语含义 ②使用手法 ③表达效果 三、条理清晰 ,合理使用术语3、表现手法赏析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一种上衣;阑干,错落纵横的样子。
问题:此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赏析表现手法: ①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②星斗纵横,
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流露出在外漂泊的孤独寂寞之情。
表述方法: ①使用手法②具体分析③表达效果 三、条理清晰 ,合理使用术语4、综合开放型赏析题
虞美人?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问题: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 的文字。 三、条理清晰 ,合理使用术语结构角度赏析:
①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②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表述方法:①表明观点 ②分析理由 三、条理清晰 ,合理使用术语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参考答案用词归类整理
1、描述形象 荒凉残照 萧萧落叶 ……
2、抒发情感
(思乡类、言志类、咏史类、送别类、杂感类)
3、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 以景衬情 ……
4、表达效果 平添生机 富有韵律 ……
诗歌鉴赏题解题存在问题及对策 三大漏洞
一、下笔随意,答非所问
——看不清
二、考虑不周,要点不全
——答不全
三、思维混乱,辞不达意
——道不明三个补丁
一、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方向
二、多向思考,注意重要信息
(一)注意诗歌题目
(二)注意诗人风格
(三)注意注释提示
(四)注意关键意象
三、条理清晰,合理使用术语课件21张PPT。谈谈高考作文的审题 马超俊 作文审题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对文章题目诸多要素的审察、辨析、思考来准确把握题意指向和题意范围,选用适合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并据此立意构思。
审题和立意是密不可分的。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的题目类型:
1、词语式
例如:转折、愿景、忙、包容、肩膀
2、短语式
例如:规则与道德、树木·森林·气候、北京的符号、留给明天
3、句子式
例如:我想握住你的手、近墨者未必黑、勿以善小而不为、金字塔留给我们的启示
词语式标题的审题:
理解概念、思考相关、明确范围、化虚为实
以《转折》为例:
什么是“转折”?“转折”就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等。
“转折”的多样性:历史的转折、人生的转折、国际形势的转折、情感的转折、思想观念的转折、创作风格和方法的转折等。
转折的两重性:可以朝好的方向转折,也可以朝坏的方向转折.
“转折”的重要性:改变命运、改变形势、改变事物发展的状况。
如何对待“转折”?把握转折机遇,因势利导,赢得发展。
以北京高考作文题《忙》为例:
这个题目很大,让考生不知从哪里写起,这就要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谁在忙?我、父亲、母亲、老师、朋友、工人、农民、医生、市民等
忙什么?工作、学习、科研项目、技术攻关、公益事业等
忙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等2006年辽宁卷作文题:
肩膀
肩膀的作用是什么?承担/承受
谁的肩膀?父亲的/母亲的/自己的/朋友的/古代的某一个人的/现代的某一个人的等
肩膀承担什么?责任/义务/道义/未来/希望等
短语式标题的审题:
题目常常是偏正、并列、动宾结构的短语形式,要辨析短语内部的逻辑关系和隐含信息,理解题目的褒贬指向、比喻义、象征义等。
例如:《树木·森林·气候》
这是一个并列短语式题目,是一个带有比喻义的题目。如果把“树木”和“森林”、“森林”和“气候”、“树林”和“气候”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喻 体,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作为本体,其喻义就清楚了。于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立意: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气候)需要全社会所有人(森林)的共同努力;要从“我”做起,带动别人(树木),改变环境(气候)。再如:2005年天津卷作文题《留给明天》
这个题目审题时要能够看出隐含的信息:
“留给明天”什么?蓝天、碧水、青山,希望、梦想、事业,友谊、爱情、幸福,诚信、宽容、坚强等
“谁”留?我、父亲、母亲、我们这一代人、历史上的某一个人物(屈原、王昭君、唐太宗、李白)、现实社会中的人物(袁隆平、杨利伟)、民族、国家、社会等。句子式题目的审题:
这类题目的审题要分析题目所关联的事物的特征和性质。
如:《金字塔给我们的启示》
又如:《我想握住你的手》二、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1、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
2、分析材料中的形象;
3、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4、明确材料的寓意。例如:宁波市高三期末统考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有时会穿越山路,在享受平顺道路和美丽风景的同时,也穿过了原本崎岖的地形。那么你是否想过为了使这条山路顺利修竣,筑路者曾辛苦地规划路线、清除树木、修平险峻之处?是否想过我们也要为自己为他人成为筑路者,把道路修直了,使行路者不至于伤脚?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总有些许回忆,些许观察,些许感悟-----
  请根据这些回忆,观察或感悟写成一篇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800字以上。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三、话题作文的审题
话题作文的审题重点在于吃透话题内涵,
吃透内涵要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要审读话
题作文的材料部分,抓住材料主旨,确定题
意;二是要审读提示语部分,重点明确题意
旨向、话题范围;三是要审读话题,要像审
读命题作文一样,确定话题重点。材料、提
示语、话题,三个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不
可偏漏。2006年宁波市高三联考语文试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走在大街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关减
肥瘦身的广告,确实,爱美是人的天性,我
们有必要清除身体中过多的脂肪。但是,从
另外一个角度说,在这个喧嚣的文化迷乱的
时代,各种价值取向低俗的思想观念和人生
追求不断泛滥,这种“精神脂肪”的堆积也在
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因而,我们更有必
要关注这种“精神脂肪”的危害。在这个意义
上,有人说得很好:“物质的脂肪臃肿着我们
的身体,精神的脂肪锈蚀着我们的灵魂。”
请以“精神的脂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006年浙江卷作文题: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
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
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有辛苦的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休
息之。(《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
一的生活。(旅游学专家)
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
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
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叙你
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
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
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②立
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 外,
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再以话题作文“反思”为例: 
什么是反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反思的类别:
1、历史的反思
①对某一段历史的反思(譬如对中国近代史的反思)
②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反思(譬如文化大革命)
③对某一历史阶段某一个方面的反思(譬如清朝的外交政策)
2、社会的反思
①对某一社会现象的反思(譬如网络文化)
②对某一事件的反思(譬如马加爵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
3、个人的反思
①对某一段经历的反思
②对自己某种行为的反思
③对自己思想或情感的反思课件16张PPT。整体把握,多向立意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
俞秀玲
2008、4、10板块一:

回顾分析明异同
——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审题比较 示 例 1
我们有时会穿越山路,在享受平顺道路和美丽风景的同时,也穿过了原本崎岖的地形。那么你是否想过为了使这条山路顺利修竣,筑路者曾辛苦地规划路线、清除树木、修平险峻之处?是否想过我们也要为自己为他人成为筑路者,把道路修直了,使行路者不致伤脚?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总有些许观察,些许感悟……
请以“筑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800字。 示 例 2
我们有时会穿越山路,在享受平顺道路和美丽风景的同时,也穿过了原本崎岖的地形。那么你是否想过为了使这条山路顺利修竣,筑路者曾辛苦地规划路线、清除树木、修平险峻之处?是否想过我们也要为自己为他人成为筑路者,把道路修直了,使行路者不致伤脚?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总有些许观察,些许感悟……
请根据这些回忆、观察或感悟写成一篇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800字。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审题的评分等级:
一等(50--41) 切合题意
二等(40--31) 符合题意
三等(30--21) 基本符合题意
四等(20--0) 偏离题意
作文立意方向示例:
一等(切合题意):要奉献也要感恩; 文明需要传承
二等(符合题意):要做无私的奉献者; 学会感恩
三等(基本符合题意): 勇敢面对挫折;人啊,应当互助

四等(偏离题意):友情无价;和谐,在细节处绽放
(对你有何启示?)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相同:
都给出材料,都给考生留下了较大的自由度,都是“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的要求。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命题的异同:不同:对材料的使用

话题作文:引出话题
材料作文:立意根据板块二:
逐层深入明方法

——材料作文审题示例 命题示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有位哲学博士漫步田野,发现水田当中新插的秧苗竟排列得如此整齐。他不禁好奇地问田中的老农是如何办到的。老农忙着插秧,头也不抬地要他自己取一把秧苗插插看。结果博士把秧苗插得参差不齐。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角度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命题示例2
①有位哲学博士漫步田野,发现水田当中新插的秧苗竟排列得如此整齐。他不禁好奇地问田中的老农是如何办到的。老农忙着插秧,头也不抬地要他自己取一把秧苗插插看。结果博士把秧苗插得参差不齐。
②他再次求教,老农告诉他,在弯腰插秧的同时,目光要盯住一样东西。博士照他说的做了,不料这次插好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弯曲的弧线。老农问他:“你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
③ “是呀,我盯住了那边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个大目标啊!”“水牛边走边吃草,而你插的秧也跟着目标移动,你想这个弧形是怎么来的?”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角度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
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命 题 示 例 3
①有位哲学博士漫步田野,发现水田当中新插的秧苗竟排列得如此整齐。他不禁好奇地问田中的老农是如何办到的。老农忙着插秧,头也不抬地要他自己取一把秧苗插插看。结果博士把秧苗插得参差不齐。
②他再次求教,老农告诉他,在弯腰插秧的同时,目光要盯住一样东西。博士照他说的做了,不料这次插好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弯曲的弧线。老农问他:“你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
③ “是呀,我盯住了那边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个大目标啊!”“水牛边走边吃草,而你插的秧也跟着目标移动,你想这个弧形是怎么来的?”
④博士恍然大悟。这次,他选定远处的一棵大树。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角度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整 体 把 握 寻 角 度读 透 意 蕴 明 倾 向小 结:分 层 阅 读 抓 关 键板块三:
整体把握,多向立意

——材料作文审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 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小 结:分 层 阅 读 抓 关键
整 体 把 握 寻 角 度
读 透 意 蕴 明 倾 向◇不是所有事物都要从基础做起
◇做事要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应对可能会 出现的意外情况
◇作为教授,要为人师表,学会尊重他人
◇做事要发挥众人的智慧,要集思广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