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2008年高三语文复习研讨会

文档属性

名称 宁波市2008年高三语文复习研讨会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4-15 20:09:00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高考现代文阅读
解题指要 八中 胡 蓉高考现代文阅读重在考查三种能力:
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题第一步:整体阅读1、阅读全文。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勾画关键语句 勾画关键语句2、勾画抒情议论性语段。
注意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解题第二步:精读理清思路把握情感基调,主旨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思路、情感、主旨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
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
主旨:
表面上写泰山,实质上写民族文化、民族命运;实写泰山之雾浓密,虚写思想探索的艰难。情感基调:
登泰山遇上大雾 ——遗憾
想到泰山的闭锁心态——忧虑
何去何从 ——迷茫 在主旨指导下答题
解题第三步:
了解文章结构后,在文本主旨和情感基调的指导下,“依据原文” 作答。例1 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4分)
( 07年 浙江卷《泰山之恩 》 )问题答案: 因为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 古时候早有很多伟大人物登上泰山,为泰山的雄伟高大所震撼,在他们的字里行间表明了对泰山的感叹,所以作者认为泰山是巍峨高大的。参考答案: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 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 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②答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也可)例2: 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 07年 浙江卷《泰山之恩 》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1)用了什么方法。
(2)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本句中的一般表达效果。 (3)与主旨、情感基调相连,分析语句或段落在全文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
“雾太粘稠”有通感写法,“压的人几乎抬不动睫毛”有夸张表达技巧,开首几句运用排比。
用了排比,写了登山时看到的景物,三个“只有”强调雾气沉重;运用夸张的手法写雾粘稠,并且写了从不同的方面与雾气结合而产生的景。参考答案:
①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②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例3: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7分) ( 07年 浙江卷《泰山之恩 》 )参考答案:
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出现在题目最后的那道“半开放题”(依据原文的某个地方谈谈你自己的观点,或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或赏析某一段文字)可在文章主旨和情感基调的指引下,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表达技巧等。 实战演习:07年 安徽卷《乡村的风》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主旨:
借写风,来写给自己温情的故乡,写纯朴的乡村,写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写自然的永恒, 写生命的生生不息。情感基调:
热爱、赞美、感激、敬爱、敬畏例4 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6分)
答案: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例5 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带来勃勃生机。1、从整体阅读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2、把握文章主旨和情感基调;
3、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在主旨基调的指导下,“依据原文” 作答。小结:课件10张PPT。水的灵动,山的沉稳(2004年江苏卷)
一叶、一枝、一世界 (2005年浙江卷)
雕琢心中的天使 (2006年广东卷)
心中的一泓清泉 (2007年江西卷 )
提篮春光看妈妈 (2007年安徽卷)
拥抱月亮(2008年温州一模)共同点?拥抱月亮月亮洁白气节圆缺思乡朦胧梦想喻体特点(相似点)本体第八中学 林勤局比喻性作文指导及例文分析比喻性作文:清流和活源 观书有感 ? ?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思考:这里的把什么比喻成“清流”和“活源”呢?本体是什么呢?比喻作文指导(一). 点出本体,及早确定立意问题(一)
1.本篇文章中本体点出来了吗?(把什么比喻成活源?把什么比喻成清流?)
2.本体什么地方点出来最合适?比喻作文指导(二). 选择一个最佳“点”,集中 深刻表现主题问题(二)
1.本篇文章中什么是活源?什么是清流?
2.多个本体(观点)在一篇文章中该怎么处理?比喻作文指导(三). 围绕观点组织材料, 材料与观点做到高度的统一 问题(三)
1.本篇文章中什么是活源?什么是清流?
2.材料与观点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比喻作文指导(四). 联系生活,联系自我,联系社会 拓展话题的内涵 问题(四)
前几篇文章有联系生活,联系自我,联系社会的必要吗?怎么去联系?比喻性作文的写作指导(小结):
1.点出本体,及早确定立意3.围绕观点组织材料, 材料与观点高度的统一2.选择一个最佳“点”,集中深刻表现主题4.联系生活,联系自我,联系人生拓展话题的内  涵来自2007年高考作文评卷老师的日记: 文章的卷面长得比较“谦虚”,看一番花了不少时间,看完之后觉得特别不值,水平如此寒碜,居然还半抱琵琶,藏在丑陋的字迹后边不肯见人,真是可恶,温州人所谓的“秋娘”就是指这类吧!不过文章结构好像还不赖,行文线索也比较清楚,给41分吧?但是一想到刚才花了我这么多冤枉时间,觉得甚是气愤,键盘一按,减它三分! 课件22张PPT。2008年高考语文 复习要略教育教学研究院 张新强一、2008年“大纲”“说明”的变化(一)变化的内容
1、将字音“常用字”去掉了(其实,去掉不去掉从本质上来说并无多大区别,依然是以常用字为主)。
2、字型要求为“识记并正确书写”。
3、表达应用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
4、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的识记。
5、作文加重了对错别字的处罚力度,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二)变化体现的趋势
1、向新课改的大纲靠拢。
现在全国大多进入课改,需要逐步向新说明性的大纲靠拢。再过几年,就会由新老两个大纲变成新课改一个大纲了(浙江2009年就会使用新大纲)。目前,老的也要有些修订,至少样卷换一换。
2、使表述更加完善。
识记文学常识属于文化积累,需要完整地记忆而不要零碎的一鳞半爪的记忆,所以将中国和外国作家作品和国别等统一起来。
二、模拟考试反映的问题及对策 (一)语基题 以病句选择得分率最低,存在的主要原因是:①不能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辨析病句的错误类型;②对《考纲》规定的常见病句类型掌握不准确;③基础知识欠缺,如对所给例句不能做准确的语法分析,不能读懂表情达意明确的语句。补救措施:①强化语境意识,敦促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和扩大阅读面以培养语感。②认真梳理《考纲》所规定的6种病句所涉及的基础知识。③认真总结辨析病句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主干枝叶梳理法、造句类比法等。④定期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科技文阅读
第7题忽略A答案“圆圈形”三个限制词语的删除。第8题把D理解成农场主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人为制造怪圈。关键是要养成严密的思维习惯,要让学生养成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习惯。
(三)文言文阅读
选择题学生对课文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掌握不好,阅读能力很差,因而不能准确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翻译题失分原因如下: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翻译不严密;不能将教材中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迁移到解题过程中来。断句题失分原因:主要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得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补救措施:①敦促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上的文言文,在阅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大纲》中规定的120个常用实词;②归纳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③总结归纳一般的文言特殊句式及其特点;④重视文言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的联系,如“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解题方法和一般性的操作规律。(四)古诗文鉴赏
主要的问题有:1、审题出错,概念不清。2、把握不住诗歌的妙处,不懂诗眼。3、审题草率,不顾题目要求。4、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不顾全局。5、不懂文本,含糊作答。6、诗歌情感把握有误。
(五)名句名篇
失分原因:1、对课内名句的掌握不扎实,张冠李戴。2、掌握的面不广,对课外名句的掌握不扎实。3、错别字多,学生主要失分在错别字上。4、漏字现象严重。平时背诵积累不够,默写不落实是关键原因。要注意把平时积累和集中训练结合起来,确保课内,适当拓展,常抓不懈。(六)现代文阅读
失分原因:1、不能全面考虑问题,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全面思考,却只回答其中的一方面。2、不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一个词语表示的不同含义。3、审题不够仔细,题干上有明确要求却不遵循,回答跟上下文无关,要求举诗人的举了非诗人,要求苏轼除外却非要举苏轼,回答的要点也不按题干要求的个数,思路混乱,表达罗嗦。4、答题语言不规范,大段大段地抄原文,没有筛选原文的重要信息和关键性的词语来作“概括”表述。此外,诗句“张冠李戴”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七)语言运用题
20题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感情,紧扣字形,对汉字进行新的理解,赋予汉字特殊的意义。存在问题:1、选字问题——应该是实词,而且具有可拆性,很多学生不知道这一点,无从下手;2、拆字问题——题目要求把这个字的每一个部分都运用到位,可是很多学生只用了一部分;3、缺乏积极意义——有的学生直接使用“‘色’字头上一把刀”等语句。21题要求学生为一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相当一些考生不能敏感地把握语段的主要意思,更不能准确地筛选其关键词,混淆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将附加信息当作关键信息,不能控制字数,锤炼词语。22题写一条短信有一定的实用性。学生在答题中存在不少问题:①语言欠得体,不符合学生身份。如使用等命令式语言。②理由不充分,题干要求“至少两条”,不少学生只强调拖堂影响休息。③审题不清,写成两条短信;④语言欠通顺,缺文采,字数超过。
(八)作文
本次作文在题型上改话题作文为命题作文。提醒我们作文复习不能只抱着话题作文,否则会措手不及。但遗憾的是,不少学生仍写成话题作文。 命题作文的质量,关键在于审题。《拥抱月亮》这个富有诗意的题目透露出强烈的抒情性,在选择文体上应以散文化的议论文为主,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写成抒情散文。从文题的内涵看,延续了浙江省几年来一贯的重人文的特点,侧重考察学生对“月亮”内涵的解读。如“月亮”象征一种清洁的精神,一种宁静的生活,是高尚的品德,是远离世俗的自然……,而“拥抱”意味着对它的向往、追求、热爱等等。当然也可写登月计划、思念亲人。
考生方面出现如下问题:⑴分不清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部分学生自拟题目,忽视文章限制性的信息,改变写作范围,结果选材和构思不合要求。⑵离题。对题目中的“拥抱”视而不见,只抓“月亮”来写,或只在结尾稍稍提到。对“月亮”这个关键词,不少学生不懂得“以虚写实”,而实实在在地写人类的登月计划。⑶文章缺少文化味,缺少新颖新鲜的材料。一写古人还是李白、苏轼、屈原,引用、化用诗文也逃不出“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的俗套,只有个别学生运用了鲍鹏山的《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中守望明月的那段文句。语言缺乏文采,表达能力不强,缺乏个性色彩。⑷对“月亮”的解读,相当乏味。最多的是表达对家人的思念,赞美一种高尚的品德,少有独到深刻的见解。构思习于常规,缺乏机智灵巧。⑸相当一部分学生书写较差,不会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且字数不足。三、复习中容易被忽视的方面(一)现代文阅读
首先要把试题、命题用意弄清楚。人家都说今年的全国卷就是明年的自主命题卷,所以要参照全国卷。还要参照本地区命题的特点(优点、弱点)。训练资料应当以高考试题为主,精选试题就是关键,一些饱受责难的或者不严密的不要再训练,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落实到应试能力的训练上。规范的思维操作,实际上是日常教学的问题化。引领学生进入思维操作程序,进而形成应试能力。1、科学类文章:
选择题,07年全国卷开始加入主观题。基本训练程序是:定向的、冷静的阅读,读知识。要多角度快速地处理文字信息,要以理解和辨析为基础。平时训练不多,考却偏考这个。
传统考点设置三个:一是语言(文中重要语句):首先要了解三个考察角度——文本中核心概念的理解;与核心概念相关信息理解;分析语句间的关系。二要认识每个考点最典型的试题是什么——06全国第5题,便可以一当十;三也是最重要的训练步骤——筛选辨析能力的培养,尤其要辨析各种各样说法的异同(坚持用归纳法不要演绎法,以前考卷出现过什么就练习什么,不要任意拓展)。
仅仅改变了表述形式或结构,看来不同其实一致,如合着说分解分着说;对同一内容从不同着眼点表示;变换了阐述的角度保留了原句的基本内容,明明是对的学生误认为是错的;偷换某个说法的针对性,有非常强的迷惑性;用貌似合理的在谁都容易犯错的地方换一个角度等不可换的地方换一个,如07年安徽卷第5题偷换“艺术默契”。
二是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关键在于整合信息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能熟悉各种各样的整合方式。边解题边了解是运用了什么知识。有四个难度层次:对原文有关语句内容的复述;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对原文有关语句的摘引;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转述。 篡改、夸大、曲解、偷换原文意思,如07年安徽卷的“完全”就是篡改,不过是低难度的。今年要重视主观试题的思路。北京命题的优点是科技类文考题的主观题或准主观题:天坛的三个特点,从审美角度概括为三个意境,后又比照式地谈故宫,便未从特点和意境来谈,而是问作者从审美角度用三个词来概括天坛的意境,用三个双音节词概括故宫的审美特点。
三是推断:科技类文章推断题出得不好的多,什么做法都会有走到尽头的时候。要点在解题过程将推断能力具体化:破解推断过程,如违反事理逻辑;离开原文话题范围推断(煞有介事的口气说的事却离开了文章话题);篡改原文中的结论;先偷换概念再妄加推断;以偏概全;先错误地概括原文信息再推断。2、散文阅读
能力立意是以理解为基础,以分析综合为核心,兼顾鉴赏评价。平时的教学是理解为核心,而高考则以分析综合为核心。是不是平时教学要以此为主?不是。但要知道二者差一个档次,可以适当渗透。散文没有感情读不懂且无兴趣,如果高一高二两年都这样做,学生到高三还有兴趣吗?
读文——读题——答题。清醒的脑袋上考场比较好。读文首先要迅速地将一大片读成一条线,理清基本思路和语言脉络。07年全国1卷《总想为你唱支歌》,2卷《海南杂忆》,安徽卷《乡村的风》,都要做到心中有全文。 读题和答题:读题是对试题的分析过程。一道成功的试题要求:明确地告诉你考的是什么,并包含着答题的提示。如全国1的第1问:题目中将树和人并称两个形象,可见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实实在在的树和人;在作品中两个形象各有特点,题目中问的是两个形象相同的特点,只能是抽象意义的精神品质。往下就要将题目相关的语段拿出来读,联系全文来读。
(二)古诗能力鉴赏
文本选择上已经形成共识:意象清晰,感情健康;语言晓畅,理解容易;如果较难会加注释。一般不从知人论世方向设题。考的只是基本的理解能力加一点鉴赏能力,诗词曲并重。入选文本力求没有阅读的背景障碍。训练:古诗鉴赏的应试能力,就是根据试题规定的标准读懂古诗的能力,而不一定是真正的读懂了。如全国卷“红杏枝头春意闹”,只考其中的诗眼,关键在“如何”,淘尽浮词艳语,更不涉及背景和知人论世。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先用什么方法再用什么方法,选择什么角度,等等,就是“如何”。再加上表达效果怎样,就可以了。
要帮助学生弄清:什么是意象,什么是物象,什么是意境,古诗中常用意象;古诗常涉及的思想感情,中国的古诗词大致有一个范围,如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情趣哲理(寄情山水、田园情趣、昔盛今衰、怀古咏史)等);古诗技法,如直抒胸臆、情景交融、触景生情、起兴、反衬、托物言志。要配上例句让学生背下来,在解题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积累,用一桶水去对付高考的一碗水。(三)文言文阅读
1、忽视上下文的逻辑联系
2、忽视利用已有客观题选项
3、心中缺少例句
(四)作文
1、不假思索,随意行文
2、因小失大,结构残缺
3、只会话题,不会其余
4、书写潦草,形如蚂蚁
5、错别字多,病句不少所有学科的共同问题:
1、基础不扎实:主干知识、原理、公式、定理定律没有掌握。高考大众化的前提下,主要是考基础,中等及其以下难度的题占75%以上,舍弃基础钻难题得不偿失,而且没有基础做难题也不现实。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的起点,切忌好高骛远。
2、审题不清楚:题目问了几个问题,每个问题要分几个层次作答,显性和隐性的要求是什么,首先要弄清楚。主观题更要注意,表面看来似乎没有规律,其实“主观题答案客观化”才能实现评卷时的公正公平,所以要以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作为研究对象,寻找题干和答案之间的对应关系,告诉学生“问什么答什么”。3、答题不规范:不专业,不能用文学语言、数学语言、物理语言、化学语言、历史语言、地理语言等作答,句子缺少成分,不按规定程序作答,思路混乱。
4、卷面不整洁:有的字迹太小或字迹模糊,看不清楚;有的记不起来某个字母,故意蒙混过关;有的乱涂乱画,卷面肮脏……现在是网上评卷,扫描进去的图像,比原来扩大了数倍,缺点也就被放大了。在客观上因为卷面失分,还影响老师的心情,在主观上丢分,因为一般人都会认为“字如其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