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勾股定理

文档属性

名称 探索勾股定理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07-20 15: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勾股定理
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初中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类比、转化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合作,开展实践探索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在学本节课时,通过前置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及三角关系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从直观上把握直角三角形的一些特征,为此授课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个性的发挥提供机会。
2、 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开始的第一节课,是学好勾股定理这一章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注意让学生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解决过程中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另外勾股定理是刻画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的定理,也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结论,所以授课中要尽可能地体现它的文化价值,提高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历史介绍及交流,让学生体会它的文化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充分体现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索交流。
2、直观得出勾股定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掌握勾股定理。
三、总体设计思路:
为完成上述目标,本节课在设计思路上采用“问题情景 ——问题解决——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应用拓展——回顾思考”的六段式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本节课通过阅读章前图所配文字及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引入新课,让学生认识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利用方格纸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经过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想,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认识的同时,提出勾股定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最后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找出本节课的困惑,加以指导。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采用“感知归纳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丰富的问题情景,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协助归纳总结。
2、对于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要使学生整体把握和分析哪是直角边,哪是斜边,并引导学生总结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善于发掘学生的新见解,并及时给予肯定,捕捉学生思维中的亮点,鼓励和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五、学法指导:
为了更好地认识勾股定理,发展推理能力,教科书中设计了让同学们自己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即通过数方格计算面积的方法发现勾股定理,在学习中应鼓励学生认真地数一数,试一试,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阅读章前图: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章前图所配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 知欲。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而有趣的勾股定理世界吧!
2、尽可能地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体现其文化价值。
如: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在四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应用了这条定理;古巴比伦人在三千多年前也了解了勾股定理;两千年前,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先验证了这个定理,希腊人把它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古埃及人与印度人也了解了这一关系并由此得到了直角。当考虑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时,这一定理又导致了无理数的产生——数学历史上的第一次危机。
鼓励学生自己从书籍、网络上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勾股定理的内容,体会它的文化价值。
[设计意图]:达到激趣导学的目的。
(二)探索勾股定理
1、投影课本P2引例。
提出本题的主要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经过观察、归纳、猜想,发现图1-1中的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关系。通过图1-1的关系,猜想图1-2中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也可利用观察,数方格的方法得到这一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易于接受,对于图1-2中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先猜想后数方格,使学生的思维由直觉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另外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设计预想]: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利用数方格的方法很容易得出正方形A,B的面积,对于正方形C的面积,个别学生可能有一定难度,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能采用不同的“割补”方法数,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2、做一做:
投影课本P3“做一做”
[设计意图]:在引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考察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关于C正方形的面积的求法,学生的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另外整个探究过程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3、议一议:
投影课本P3“议一议”
[设计意图]:1、问题1的目的让学生将正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边长联系起来,为问题2的思考奠定了基础。
2、问题3目的是,在问题2的基础上,再考察一个特例,以使学生确认自己的发现,但在测量中,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测量的误差。如果时间可以的话,可让学生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再次验证自己的发现。
(三)归纳得出勾股定理。
1、公式: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2、文字语言: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介绍勾、股、弦
弦 勾:较短的直角边
勾 股:较长的直角边
弦:斜边

[设计意图]:水到渠成,将学生的观察,探索,感知上升为规范的数学理论,学生的表述不一定全面,规范,但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发现的结论。
(四)开心一练
[设计思路]:1、第一题是对学生是否参与整个探究过程的考验,又让学生体会到勾股定理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可适当地问一下为什么。
2、第二题是勾股定理的直接应用问题,学生有了数方格的经历,所以不难完成,从中又考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第三题是最常见的考察勾股定理的模式,但学生可能在语言表述的严谨性,书写的规范性方面出现问题,为此教师不妨板书一题。如:图2由勾股定理得:x2+62=102所以x2=64则x=8,使学生在书写作业时有的放矢。
4、第四、第五题是两个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问题,考察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考察。
5、关于想一想,这是一个有趣的实际问题,用以验证勾股定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感悟或者困惑?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6页习题1.1第1、2、3、4题
七、教学反思:
1、为学生设计了自主探索勾股定理内容以及验证它的素材和空间——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发展过程。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了民主,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数学活动。
2、注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认真对待,不是回避,也不是敷衍了事,充分注重“学生的问题是教学的亮点”,这在无形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广袤的思想空间,正如一个学生所说“给我一点阳光,我会更灿烂”。但如何培养大多数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与勇气这仍待我不断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