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诗经二首练习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0-15 21: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经二首》同步练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加黑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氓之蚩蚩(chī) 乘彼垝垣(huán)  说怿女美(yì)
  B.尔卜尔筮(shì)  其水汤汤(tāng)  靡有朝矣(zhāo)
C.匪我愆期(qiān) 于嗟女兮(jiē)  渐车帷裳(cháng) 体无咎言(jiù)
D.爱而不见(xiàn) 将子无怒(jiāng) 犹可说也(yuè)  自牧归荑(kuì)
  2.下列加黑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无与士耽(沉溺、迷恋)   女也不爽(差错)
  B.总角之宴(欢乐)      言笑晏晏(和顺温柔的样子)
  C.匪我愆(延误)期    静女其姝(美丽)
  D.夙兴夜寐(早晨)      爱而不见(喜欢)
  3.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围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4.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黑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相同。
  B.(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
  C.(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相同。
  D.(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和鲁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6~7题。
               采  薇 (《诗经 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①。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②。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衷。
  [注释]①依依:柳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②霏霏:雪飞貌。
  6.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是语助词。
  7.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守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守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饥载渴”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阅读《诗经·伐檀》一诗,回答8~10题。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8.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A.重复“伐檀”、“伐辐”、“伐轮”,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重复“县貆”、“县特”、“县鹑”,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重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
  9.《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河水清且涟猗
  C.自牧归荑,洵且美异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0.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答案与提示
1.C  2.D  3.D  
4.A  5.D(提示:“全部都是四言诗”错) 
6.B(提示:“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  
7.A(提示:这首诗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  
8.奴隶们劳动的辛苦 奴隶主的不劳而获 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讽刺  
9.C(提示:其余为“兴”,C是“赋”)  
10.C(提示:“觉醒”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