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测验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题(12分)
第三只耳朵(有删节)? 木子
(1)据英国媒体28日报道,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数字行为艺术研究小组”的澳籍行为艺术家斯蒂拉克日前宣布,他已和澳大利亚一家细胞组织研究中心达成协议,准备在自己的前臂上移植“第三只耳朵”。这只通过细胞技术制造的耳朵的大小为正常耳朵的四分之一,目前正在进行人工培育。斯蒂拉克称,他之所以要在身上装“第三只耳朵”,是想改变自己身体的构造,让感觉变得更加灵敏。这种有违传统伦理的手术在科学界引起了争议。
(2)通常,新器官移植是为了取代原先病变或失去功能的旧器官,而行为艺术家斯蒂拉克却认为,正常人移植新的器官,可以使人的身体功能变得更加灵敏和强大。斯蒂拉克称,他之所以要做这个手术,是因为他认为人类的身体“已经变得陈旧”,急需通过科学方法进行“重新设计”。斯蒂拉克:“我们制造了无论在速度、行为精确度和能量上都远远超过人类的机器,同样,我们人类也能通过改造自己的身体,让它更适应周围的环境。自然进化已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应该通过科技来改造自己的身体。”
(3)据报道,斯蒂拉克早在6年前就有了在身上移植“第三只耳朵”的想法,而耳朵移植手术也发展了很长时间。但是,许多医疗机构都感到斯蒂拉克的想法太过荒诞,拒绝为他做手术。直到最近,斯蒂拉克才终于得到澳大利亚一家细胞组织研究中心的帮助,同意为他“再添一只耳朵”。如今,这只通过细胞技术制造的耳朵正在培养皿中生长。
(4)这只人工移植的耳朵事实上并没有听觉,因此,这个惊人的手术与其说是为了增加身体的功能,倒不如说更像一种哗众取宠的病态行为艺术。不过,据斯蒂拉克称,手术专家将在他的“第三只耳朵”上植入声音芯片和高灵敏度的传感器,这使得“第三只耳朵”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低低私语”。斯蒂拉克称,他还计划在这只人造耳朵上连接微型调制解调器和可穿戴式电脑。这样,第三只耳朵的功能将变得更加强大,如同一个长在人体上的互联网天线,可以随时播报互联网上的信息,听到人类的耳朵无法听到的声音,从而使身体的感觉变得更加灵敏。
(5)当被问及为何要做这项极端的增耳手术时,斯蒂拉克说:“我将身体看成是一个进化的结构,通过改变这个结构,身体就可以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变化。”斯蒂拉克的计划在英国和澳洲引起了巨大争议,很多人对斯蒂拉克的做法不以为然。反对者认为,通过细胞技术再造人耳的实验本是科学的重大突破,对于那些在灾难事故中失去耳朵的人是一个巨大的福音,但双耳皆正常的斯蒂拉克要通过这种高科技移植术在自己手臂上再添一只耳朵,这显然违背了发明的本意,同时也有违传统的伦理道德。反对者认为,这是身为行为艺术家的斯蒂拉克在哗众取宠地制造一种病态的“行为艺术”。
? 1、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斯蒂拉克准备在自己的前臂上移植“第三只耳朵”的手术是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
B、这个惊人的手术与其说是为了增加身体的功能,倒不如说更像一种哗众取宠的病态行为艺术。
C、通过细胞技术再造人耳的实验本是科学的重大突破,对于那些在灾难事故中失去耳朵的人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D、斯蒂拉克的想法太过荒诞,违背了发明的本意,但再造人耳的实验是肯定能成功的。
2、关于“第三只耳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通过细胞技术制造的耳朵,大小为正常耳朵的四分之一,没有真正意义上听觉。
B、斯蒂拉克很早就有在身上移植“第三只耳朵”的想法,准备移植的耳朵正在培育中。
C、“第三只耳朵”可以配备连接微型调制解调器的可穿戴式电脑,可以随时播报互联网上的信息。
D、手术专家将在“第三只耳朵”上植入声音芯片和高灵敏度的传感器,使它能“听”能“说”。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斯蒂拉克观点的一项是( )
A、他之所以要在身上装“第三只耳朵”,是想改变自己身体的构造,让感觉变得更加灵敏。
B、他认为人类的身体“已经变得陈旧”,急需通过科学方法进行“重新设计”,应该通过科技来改造自己的身体。
C、他认为新器官移植不仅可以取代原先病变或失去功能的旧器官,还可以在移植新的器官后使身体功能变得更加灵敏和强大。
D、他将身体看成是一个进化的结构,通过改变这个结构,身体就可以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变化。
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英国的“数字行为艺术研究小组”的行为艺术家斯蒂拉克已和澳大利亚一家细胞组织研究中心达成协议,准备在自己的前臂上移植“第三只耳朵”。
B、许多医疗机构都感到斯蒂拉克在身上移植“第三只耳朵”的想法太过荒诞,不可能成功,因而拒绝为他做手术,直到最近,斯蒂拉克才如愿以偿。
C、斯蒂拉克的计划在英国和澳洲引起了巨大争议,很多人对斯蒂拉克的做法不以为然。反对者认为通过细胞技术再造人耳发明的本意是为耳朵有缺陷的人提供方便。
D、斯蒂拉克认为我们既然能够制造无论在速度、行为精确度和能量上都远远超过人类的机器,我们同样能通过科技改造自己的身体,让它更适应周围的环境。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8题(22分)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1)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于一体,有着丰富多样的形态,映射出中华民族心灵的方方面面。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2)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生命、以和为美的民族。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相对于哲学的理性思辨与伦理的实践,审美活动通过“吟咏情性”,使人的生命冲动在美的王国中得到升华,精神获取自由,意义得到形而上的超越。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表现得最为明显。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然而人们并没有放弃对于黑暗的抗争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当时,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著名哲学史家汤用彤先生对之有过精辟的论述:“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向往为精神之境界,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从哲理上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妙。”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当时的美学著述辉煌灿烂,泽溉后世,正是这种文化精神的结晶。
(3)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不管这里面有多少消极的成份,但是这种文化心理却使得中国人在遭遇危厄与痛苦时,能够在审美活动中获得解脱。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西方的哲学或者是以认知为特点,或者是以超验的宗教世界为指归,这两种境界都是以主客体的分裂为特征;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则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近代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也是深鉴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而倡言的。
(4)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来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周易》认为,刚柔交错、文质兼备是自然现象,而人类的文明却要止以其分,从容中道,即“文明以止”。它表明人类文明与自然天文既有一致之处,又有鲜明的区别。其精髓在于突出了人文与天人的联系,强调人类要顺从自然之道来施行教育,主动地“化成天下”。这表明了中华文化很早就确立了将人类置于宇宙一体中去考察,以自我化成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的“人文”含义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来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这亦是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来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味。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5)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成果。它源自美学思想人物内心深处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对特定年代文化危机的忧患,对再造审美理想的责任感。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来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来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中国传统美学这种注重人生与艺术的统一,追求个体与社会统一的精神品味,成为后来中国传统美学向前发展的动力。
(6)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朝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7)“五四”之后,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力得到继承与发扬。近代美学的兴起与演变与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相伴,它既受西方启蒙学说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价值的承传与改造,涌现出梁启超、鲁迅、王国维以及宗白华、朱光潜等美学大师。他们将美学建设与塑造健康人格的时代重任结合起来,其立人精神与美学理论融为一体。刚健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中国文化的这些基本价值观念,在传统美学中以人格境界显示出来,使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与精神价值在现代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6分)
A、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与人文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B、汉魏时期,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
C、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尽管这里面有一些消极的成份,但是这种文化心理却使得中国人在遭遇危厄与痛苦时,能够在审美活动中获得解脱。
D、西方的哲学的境界是以主客体的分裂为特征,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则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二者都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E、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这是美学人物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的体现。
6、(1)请简述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2)和第(3)段的内容,概括审美活动具有怎样的功能。(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整篇文章来看,人文关怀包括哪些内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中国古代美学的传统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9——10题。(11分)
??? ?????????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9、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觅封侯”不能简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在写法上作者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说明自己曾有过像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B、上片后两句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曾经战斗的地方依然历历在目,说明作者雄心未已,当年的战袍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C、“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无奈之情。
D、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流露出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的陆游对自己处境的深沉叹息。
E、词中的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之迹: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有愤懑和消沉的情绪。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10、你认为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5分)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北山经》
1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白喙(??????????????????? )?? (2)有鸟焉(???????? )
(3)文首(???????????? )?? (4)是炎帝之少女(?????????? )
1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2分)
A、吾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东流注于河
C、相如廷斥之?????????????????????????????????????????? D、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13、翻译下列句子(5分)
(1)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则上古神话,说一个溺死于东海的少女化为精卫鸟,为了造福人类,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文中原句回答)。古人通过这个传说,歌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五、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分)
有这样一个童话:一个被劈去了一小片的圆想要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到处寻找自己的碎片。由于它是不完整的,滚动得非常慢,从而领略了沿途美丽的鲜花,它和虫子们聊天,它充分地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它找到许多不同的碎片,但它们都不是它原来的那一块,于是它坚持着找寻……直到有一天,它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然而,作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它滚动得太快了,错过了花开的时节,忽略了虫子。当它意识到这一切时,它依然舍弃了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碎片。
请以“完美”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附参考答案:
1、D(肯定能成功不合文意)
2、C(“配备的——电脑”与文中的信息不符)
3、C(混淆了因伤病失去耳功能的人和斯蒂拉克本人)
4、D(A,斯蒂拉克是澳籍行为艺术家;B,许多医疗机构并没有感到斯蒂拉克在身上移植“第三只耳朵”的想法不可能成功;C,是很多人反对斯蒂拉克的做法,而不是不放在心上)
5、CE(A,应是传统美学与人文有着内在的联系;B,应是汉魏以来或魏晋时期;C,应是西方文化需要宗教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而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6、(1)体现在对于人生的解放和意义的追寻,能够独立承载民族心理的安顿,本身的自我教育意识和对人的关怀。 (2)可以使人的生命冲动在美的王国中得到升华,使人的精神获取自由,生命的意义得到形而上的超越,重铸精神人格,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7、对人精神和心理的关注(第3段),用人类文明的成果来教化人民,使自然形态的人变为文明形态的人(第4段),对特定年代文化危机的忧患和对再造审美理想的责任感(第5段)。
8、人文意识、立人精神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注重人生与艺术的统一、追求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深厚的人文底蕴。
9、B E(B,应是“关河”随着梦醒而消失了,满目也不一定是凄凉惨淡的景象;E,词中没有消沉的情绪,而且与后面的表述相矛盾。)
10、对比鲜明,年青时是单枪匹马戍守梁州,现在是闲散日久远离战场,貂裘落满灰尘颜色发暗;善于用典,借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来表现自己当年的雄心壮志:叙述简练,短短几句高度凝练的概括了陆游的一生的经历、心事和感叹。
? 11、鸟兽的嘴???? 兼词,“于此”???? 同“纹”,花纹???? 代词,代“它”
12? D(A、B、C、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D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13 (1)它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2)经常口衔西山的木和石,去填塞东海。
14、“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为造福人类的理想而奋斗不止的(精神)
?
作文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