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练习题[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练习题[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4-04 11: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练习题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窈窕(tiǎo) 同仇敌忾(kài) 矫揉造作(jiǎo)
B、悖理(bèi) 冯虚御风(féng) 怙恶不悛(hù)
C、省悟(xǐng) 茕茕孑立(qióng) 辍汝而就(zhuì)
D、枕藉(jí) 横槊赋诗(shuò) 岂敢盘桓(héng)
2、下列各组词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幽邃浅狭 喜笑眷慕 不绝如缕 沧海一粟
B、杯盘狼藉 瓦斧雷鸣 荇藻凌乱 皂隶之俗
C、窈窕之章 倚歌而合 乐观旷达 潜移墨化
D、冥顽不灵 洗盏更酌 嬉笑怒骂 响彻云际
3、划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抱无涯之戚(忧伤) 泛(在水上漂浮)舟于赤壁下 衔(怀着)哀致诚
B、善鉴(照)万类 侣(以……为伴)鱼虾而友麋鹿 正襟危(端正)坐
C、责臣逋(逃脱)慢 不省所怙(依靠) 辍(离开)汝而就
D、听(听任)臣微志 举酒属(劝人饮酒)客 遗(遗失,丢失)世独立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陈情表》的"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谢贺。
B.《祭十二郎文》的"祭文",偏重于对死者的功业德行的颂扬和人生哲理的阐发.
C.《愚溪诗序》的"序",文体的一种,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
D.《赤壁赋》的"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
5、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②举匏樽以相属 ③超鸿蒙,混希夷
④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⑤敛不凭其棺 ⑥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⑦使建中远具时馐之
A、①③④⑦ B、②⑤⑦ C、①④⑥⑦ D、②⑤⑥
6、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B、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C、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D、行李之往来,供其困乏
7、下列划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得其尤绝者家焉 B、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C、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D、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8、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
A. 两个“其”字不同,两个“则”字也不同
B.两个“其”字不同,两个“则”字相同
C.两个“其”字相同,两个“则”字也相同
D.两个“其”字相同,两个“则”字不相同
9、选出与“凡为愚者,莫我若也”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莫我知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D、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10、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诞生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B、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我年幼就成了孤儿,等长大了,不知道父亲(的模样)。
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尾声凄切婉转,停留在耳边,如同将断未断的细丝。
D、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既然这样,虽然受屈辱而认为它愚,也是可以的啊。
二、填空题
11、唐宋八大家是
1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
13、但以刘 ,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
14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 ,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 。
15、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
16、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17、纵一苇之所如, 。
1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三、阅读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之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手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 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9.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山川相缪 缪:通"缭",环绕 B.酾酒临江 酾:滤酒
C.物各有所主 主:主宰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用
20.与例句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例: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A.危如累卵 B.危楼高百尺 C.危言耸听 D、居安思危
2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 苏子愀然 ②何为其然也 ③ 郁乎苍 ④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A、两个"然"字相同,两个"乎"字不同 B.两个"然"字相同,两个"乎"字相同
C.两个"然"字不同,两个"乎"字不同 D.两个"然"字不同,两个"乎"字相同
22.比较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青取之于蓝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不拘于时 (5)贪于财货,好美姬
A.(1)(5)相同,(2)(4)不同 B.(1)(4)相同,(3)(5)相同
C.(1)(4)相同,(2)(3)不同 D.(1)(5)相同,(3)(4)不同
2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哪一首诗歌?( )
A.《蒿里行》 B.《短歌行》 C.《步出夏门行》 D.《兵车行》
24.对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 )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当他攻破荆州,攻下江陵
C.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不是我所拥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要取用。
D.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获取它们没有禁止,使用它们不枯竭
25、下列各句中,最能体现苏东坡旷达心怀的两句是( )
A、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B、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C、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D、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E、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6.下列叙述不符合上文意思的一项:( )
A.作者在文中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复杂感情。
B.主人的回答,借用了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由眼前的水与月,阐述了一套 自然界的"变与不变"的道 理。末尾,表现出苏轼心胸之中豁达超然的一面。
C.作者善于把抽象的哲理用形象化、抒情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D.这是一篇有高度的艺术技巧的散文赋,作者借用汉代大赋中主客问答的形式。
(二)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押!”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怯,虽赵边兵亦以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2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入收保 辄:动不动就。 B.强起使将兵 强:勉强。
C.悉勒习战 悉:全都。 D.多为奇陈 陈:同“阵”。
2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出战,数不利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B.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C.边不得田畜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D.选骑得万三千匹 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29.下列各项,不属于大战准备措施的一项是:
A.具选车得千三百乘……悉勒习战 B.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C.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D.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30.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牧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戍边将领。他身先土卒,爱护战土,重点练兵,注意敌人动向,策略得当,号令严明,成功地保卫了赵国的边疆。
B.李牧的戍边策略,不能得到战士及赵王的理解,一度曾被免职,可继任将领屡为匈奴所败,赵国损失了许多土地,赵王只好重新起用李牧。
C.李牧复职后,依旧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来他屡战屡胜,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疆的城池,雪洗了前耻。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之前,他采取了一系列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以两侧包抄的战术击败了入侵者。
31、翻译下面句子
(1)然匈奴以李牧怯,虽赵边兵亦以吾将怯
                                      。
 (2)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2—35题
去看白桦林(节选)
苇岸
①我常常这样告诫自己,并且把它作为我生活的一个准则:只要你天性能够感受,只要你尚有一颗未因年龄增长而泯灭的承受启示的心,你就应当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走走。
②我去看白桦林,是在秋天。秋天旅行是一种幸福,木草丰盈,色彩斑斓,大地的颜色仿佛在为行者呈现。世界上有许多事物,往往是一种事物向另一种事物转化时的过渡。它们由于既不属于前者,又不属于后者,便获得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它们由于既包含了前者,又包含了后者,从而更加饱满和丰富。黎明和黄昏比白昼与黑夜妩媚,春天和秋天比夏天与冬天灿烂。当我试图描述所见的一角山隅或一片滩地时,我感到了人类语言的虚弱和简单。俄国诗人蒲宁说:“诗人不善于描写秋天,因为他们不常描绘色彩和天空。”可供诗人选择的文字仍然有限,许多词汇还有待我们创造出来。
③我平生没有实地见过白桦林。但我从内心深处感到,在白桦与我之间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亲缘关系,无论在影视或图片上看到它们,我都会激动不已。我相信,白桦树淳朴正直的形象,是我灵魂与生命的象征。秋天到白桦林中漫步,是我向往已久的心愿。我可以想象,纷纷的落叶像一只只鸟,飞翔在我的身旁,不时落在我的头顶和肩上。我体验这时的白桦林,本身便是一群栖落在大地上的鸟,在一年一度的换羽季节,抖下自己金色的羽毛。
④我是走了几个地方后,在围场北部的“坝上”找到它们的。这里的节气远远早于北京地区,使我感到遗憾的是,白桦林的叶子已经脱尽。尽管我面对的是萧瑟凄凉的景象,我也没有必要为白桦林悲伤。在白桦林的生命历程中,为了利于成长,它们总会果断舍弃那些侧枝和旧叶。我想我的一生也需要这样,如果我把渐渐获得的一切都紧紧抓住不放,我怎么能够再走向更远的地方?
⑤在落满叶子的林间走动,脚下响着一种动听的声音,像马车轧碎空旷街道上的积水。当我伸手触摸白桦树光洁的躯干,如同初次触摸黄河那样,我明显地感到了温暖。我深信它们与我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的体内同样有血液在流动。我一直崇尚白桦树挺拔的形象,看着眼前的白桦林,我领悟了一个道理:正与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哪棵树在生长中偏离了这个方向,即意味着失去阳光和死亡。正是由于每棵树都正直向上生长,它们各自占据的空间才不多,它们才能聚成森林,和睦安平地在一起生活。我想,林木世界这一永恒公正的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适用。
3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这篇散文通过对白桦林的描写,抒发作者对白桦林的敬佩之情。文章叙事委婉,议论精辟,二者巧妙相结合,篇末点题,水到渠成。
B.文章开篇说应当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把它作为生活的一个准则。因为自然能给人类以丰富的启示。
C.作者认为,世界上的许多事物,正如白桦林一样,往往是一种事物向另一种事物转化时的过渡,因为过渡,才更美丽。
D.“纷纷的落叶像一只只鸟,飞翔在我的身旁,不时落在我的头顶和肩上。”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表达了作者与白桦树的亲近之情。
E.“林木世界这一永恒公正的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适用。”这一句中的“永恒公正的法则”指的是相互依靠,团结协作“正直”地生长。
33.文中第②段作者引用俄国诗人蒲宁的诗句意在表现什么?(4分)
答:
34.从“尽管我面对的是萧瑟凄凉的景象,我也没有必要为白桦林悲伤。”(第④段)这句话能看出作者有怎样的感悟?(5分)
答:

35、本文作者的许多感受想必也能引起你的共鸣,请联系现实,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认识。(5分)
答:


四、
  36、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1)诗题《城东早春》,在诗中作者是如何扣题描写的?

(2)“清景”一词很值得玩味,其“清”字的含义是什么?


3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⑴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运用
3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其后两题。(4分)
①中央电视台决定每周实况转播一场甲A联赛。②此项决定引起了国外企业的兴趣。③目前,美国国际管理集团正式与中国足协签订了关于购买甲A冠军杯的杯名权和比赛场地36块广告牌中14块的广告权共五年的合同。(在不改原意的情况下,可增删词语。)
(l)把①、②两句改成一个长单句。
改写:
(2)把③句改这两个互相衔接的短句。
改写:
39、为下面的报道加一个标题(4分)
本报讯 参加 2001年高考的高龄和大龄考生成绩普遍偏低,但教育部日前表示,不会因为这些考生成绩的原因而取消这一新的举措。
今年高考首次取消了年龄限制,全国共有 16000多名高龄、大龄考生参加高考。其中 60岁以上的有 10人,年龄最大的73岁,平均年龄45岁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考生的成绩一般在 15到 300分之间,但也有少数大龄考生的成绩校好,广东省一位大龄考生的分数距该省本科最低调档分数线只差6分。尽管这些考生的总分偏低,语文、政治、外语和3+X中的综合成绩普遍比较好,数、理、化成绩普遍偏低。
有关人士认为,这些考生分数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像应届高中生那样进行系统的学习,高考复习时间太短。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希望这些考生不要泄气,来年可以再搏。
标题:
40.按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5分)
⑴根据语意仿写。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近。
我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安详,安详就像夕阳下散步的老人,任云卷云舒;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____ 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
上联:学问藏今古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作文(今年浙江高考试题)
唐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宋诗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落儿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题材诗歌除外。字数在800字以上。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练习题(答案)
一、1、A(B、冯píng C、辍chuò D、藉jiè 桓huán)
2、C(合—和 墨—默 ) 3、D(遗:离开、丢开) 4、B 5、B
6、B 7、B 8、 D( “其”都是指示代词,那。 “则”,前者为转折连词,却;后者为顺接连词,就) 9、D 10、D
二、填空题(略)
三、19、B 20、B 21、C 22、C 23、B 24、A 25、BE 26、A
27、A 28、A 29、D 30、A
31、(1)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即使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
(2)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
32、B D(4分)(A句文章没有叙事,因此就谈不上“叙事委婉”。 C句“正如白桦林一样”的说法不对,应该说白桦林正如同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一样。 E句“永恒公正的法则”指的是“正”与“直”。)
33.以诗人词汇贫乏,难以下笔描写,来表现秋天景色的丰富多彩。(4分)
34.白桦林舍弃那些侧枝和旧叶,是为了便于生长。作者由此想到人的一生正是因为有所舍弃才能不断的成长,所以不必悲伤。(5分)
35.答案要点:①人生活在社会上,应该像白桦树那样正直 ②人要像白桦树那样,舍得放弃,不能紧紧抓住一点不放 ③人要到自然中去,因为自然能给人以丰富的启示
四、36、(1) “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半未匀”三字,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2)“清”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37、① “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A、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五、38、 (1)中央电视台决定每周实况转播一场甲A联赛的决定引起了国外企业的兴趣。
(2)目前,美国国际管理集团正式与中国足协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合同,购买了甲A冠军杯的杯名权和比赛场地36块广告牌中14块的广告权。
39、高龄和大龄考生2002年可以继续报考大学。
40、(1)——自由,自由就像晨光里翱翔的雄鹰,随风吹风拂。
(2)下联:德行服九州 研究包宇寰 道德立乾坤 才识贯中西
诗书寄性情 文章续春秋 品行沁我你 翻阅忘晨昏
翰墨冶性情 经典收东西
文言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chán,缠)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dān,丹)褴(lán,兰),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