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
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12章第2节 统计图的选用(说课)
一、教材地位
《统计图的选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数学 (苏科版)(下册)第12章第2节,在此之前,学生在小学学习过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上节课的扇形统计图,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这些内容的提升和综合应用,因此,在本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统计图获取大量信息的读图能力和通过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对于客观合理地判断一件事情或决策、预测一件事情起到的积极作用。所以其教学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统计图知识的掌握上,更应该体现在学生调查了解、查阅资料等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对数据的直观描述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
二、教材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制作统计图来处理数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通过认识比较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三种统计图中获取的信息,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3)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活动过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二、教材目标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交流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描述数据的统计能力以及决策意识与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能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四、教法方法
本着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本节课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观察三个具体统计图所反映的内容及特点,自主比较、分析、交流之后归纳出三种不同的统计图的特征,由具体到一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选用具体的问题,让学生练习、讨论,紧紧围绕着如何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统计图来清晰、有效地展示数据,引导学生辩析三种统计图的特征,再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最后由学生表达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体会和对自己的评价,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实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思想。
五、学法分析
在小学时学生已经会制作运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来反映数据信息。通过本章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又对生活中的大数有了一定的体验,学会了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熟练地制作扇形统计图,并用语言表述出统计图的意义。因此学生基本具备了探索运用不同的统计图清晣、有效地展示数据的基础;在思维特征上,七年级的学生正在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思维的批判性在明显增长,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提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怀疑、争论、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已开始能从具体事例中归纳问题的本质,通过分析、比较、类比等活动,抽象出概念、原理或解题方法。
六、教学设计与调节
(1)创身情境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学
生
展
示
图
片 首先由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用实物投影仪和电脑展示学生收集的所熟悉的统计图,在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简单的说明一下,所收集的统计图的来源及内容,因为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所以学生所展示的统计图的信息会出现股票走势、一天的温度变化、某次比赛的成绩、2005年各种品牌的手机销售情况……很多方面,对于学生所收集的统计图的类型可分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1)从学生的展示入手,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而言,也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老师的的赞赏;(2)学生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进入问题解决,不仅能加深对三种已学统计图的了解,更会从真实的生活中发现数学。
六、教学设计与调节
(1)创身情境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
师
出
示
图
片 首先由教师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据,数据一直以一种忠实的态度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人类失去数据,生活将会无序”;数据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作出判断和预测。统计图是人们在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再播放一段《梦想中国》视频后,用图片(1)展示2005年《梦想中国》冠军吴文璟在每场晋级赛中的短信票数折线图;图片(2)展示某场晋级赛中六位选手(含吴文璟)的短信票数的条形统计图;图片(3)展示《梦想中国》总决赛吴文璟1064446、张晨磊625897、郑凡497972短信票数扇形统计图;在展示每张图片后,提出问题“这是一幅什么图?表示什么?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最后提出问题:你从哪幅图中,能清楚地吴文璟在总决赛中票数占总票数的百分比? (1)因为《梦想中国》是学生爱看的一个节目,因此提出关于此节目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讨论中来;(2)教师用三种类型的统计图表示短信票数的情况,使学生初步感受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可以获取不同的信息,意识到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六、教学设计与调节
(二)自主探究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引
入
新
课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从每幅图中读出了不同的信息,这说明了不同的统计图有它各自的特点,让学生们议一议,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此时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再把小组的意见选一个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对于学生表达不完整或不清晰的地方,教师可以从一旁提醒,利用这种方式总结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通过图片展示特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点明本节课的课题,“由于三种不同的统计图具有各自的特点、用途,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特征,选用适当的统计图,今天我们就学习《12.2统计图的选用》”,并板书课题。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很自然的来到新课题的面前;(2)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加强沟通,潜力得到挖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3)清楚的归纳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教学设计与调节
(二)自主探究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实
例
探
索 让学生阅读一段文字:建国以来我国共进行了5次人口普查,除1953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外,其余4次人口普查每10万人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其中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总数129533万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361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1114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396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35701人;通过阅读后让学生从中收集相关信息,再展示用统计表表示的四次信息,并且比较把四次相同的信息用统计表表示, 与文字信息表示,有什么感受?因为不同的统计图有不同的特点,所以统计图在我们对于不同的问题进行统计时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此基础上,分层提出问题: (1)请你选择适当的统计图,处理被选中的数据,并说明选择的理由。(2)2000年每10万人中高中人数约占多少?你从哪幅统计图中可以得到?2000年每10万人中高中人数约占多少?你从哪幅统计图中可以得到? (3)如果想了解受初中教育的人数变化情况,你认为选择哪组数据?选择哪一种统计图?(4)从哪幅统计图中你能明显看出大学人数的变化趋势? (1)首先通过一段文字中的数字,锻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资料中提炼数据,获取信息;
(2)通过比较文字信息与统计表信息,让学生感受到用文字信息表示数据较繁琐,用统计表则一目了然,既为下面利用这些数据展开讨论奠定了数据信息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及数学感悟;
(3)因为提出的四个问题涉及的统计表中所有信息量,因此让学生体会每一组数据之间是相对独立又是相对联系的,从而提醒学生今后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注重每一个数据的价值;
(4)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统计图的选择与问题的研究方向是有关系的,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根据不同的问题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统计图,达到我们不同的目的;
六、教学设计与调节
(三)学生活动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小
组
合
作 在生活中,人们为了某件事情或某个问题常常需要做各种调查,在调查中需要收集数据、分析、整理数据,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从报刊杂志、网络获得或是自己亲身调查收集的数据,在小组内讨论大家比较感兴趣的问题(例如:本班同学各门参考书数量统计、本班学生每晚学习时间统计、家庭每月收支统计、盐城2006年上半年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进行数据整理,并选用适当的统计图来表示,然后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展示(用投影仪),说明选用统计图的理由,并作出合理的预测与分析,在此过程中,鼓励别组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同伴可以补充;教师在选择小组交流时,应注重交流的信息的多样化,生活化,活动中学生展示的作品会与他们的生活有不同联系,要适当引导学生通过所做的统计图,做出合理的分析、解释。对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统计图,给予充分肯定,激励学习热情;对有新意的作品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努力创作有新意的作品。还可以采用全班参与对于小组的交流结果打分评价,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 (1)在不受教师的限制下,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旨在让学生经历简单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生活决策和预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2)给学生时间主动地观察、实践与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六、教学设计与调节
(四)小结反馈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自
主
评
价 由学生自己说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知识,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启发。并进行自主评价:评价自己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反思,把知识系统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
六、教学设计与调节
(四)小结反馈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布
置
作
业 1、第179页 第4题
2、收集近两天的报纸上的数据制作合适的统计图。 (1)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进一步消化、检测;(2)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统计图的选用
一、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二、小组的交流展示: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
电脑屏幕
欢迎指正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题:统计图的选用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统计图的选用》,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地位
《统计图的选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数学 (苏科版)(下册)第12章第2节,在此之前,学生在小学学习过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上节课的扇形统计图,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这些内容的提升和综合应用,因此,在本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统计图获取大量信息的读图能力和通过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对于客观合理地判断一件事情或决策、预测一件事情起到的积极作用。所以其教学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统计图知识的掌握上,更应该体现在学生调查了解、查阅资料等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对数据的直观描述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
根据上述教材地位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制作统计图来处理数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通过认识比较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三种统计图中获取的信息,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3)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活动过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交流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描述数据的统计能力以及决策意识与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能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学方法
本着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本节课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观察三个具体统计图所反映的内容及特点,自主比较、分析、交流之后归纳出三种不同的统计图的特征,由具体到一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选用具体的问题,让学生练习、讨论,紧紧围绕着如何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统计图来清晰、有效地展示数据,引导学生辨析三种统计图的特征,再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最后由学生表达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体会和对自己的评价,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实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思想。
五、学法分析
在小学时学生已经会制作运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来反映数据信息。通过本章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又对生活中的大数有了一定的体验,学会了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熟练地制作扇形统计图,并用语言表述出统计图的意义。因此学生基本具备了探索运用不同的统计图清晣、有效地展示数据的基础;在思维特征上,七年级的学生正在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思维的批判性在明显增长,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提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怀疑、争论、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已开始能从具体事例中归纳问题的本质,通过分析、比较、类比等活动,抽象出概念、原理或解题方法。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六、教学设计与调节
(1)创身情境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学生展示图片 首先由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用实物投影仪和电脑展示学生收集的所熟悉的统计图,在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简单的说明一下,所收集的统计图的来源及内容,因为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所以学生所展示的统计图的信息会出现股票走势、一天的温度变化、某次比赛的成绩、2005年各种品牌的手机销售情况……很多方面,对于学生所收集的统计图的类型可分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1)从学生的展示入手,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而言,也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老师的的赞赏;(2)学生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进入问题解决,不仅能加深对三种已学统计图的了解,更会从真实的生活中发现数学。
教师出示图片 首先由教师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据,数据一直以一种忠实的态度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人类失去数据,生活将会无序”;数据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作出判断和预测。统计图是人们在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再播放一段《梦想中国》视频后,用图片(1)展示2005年《梦想中国》冠军吴文璟在每场晋级赛中的短信票数折线图;图片(2)展示某场晋级赛中六位选手(含吴文璟)的短信票数的条形统计图;图片(3)展示《梦想中国》总决赛吴文璟1064446、张晨磊625897、郑凡497972短信票数扇形统 (1)因为《梦想中国》是学生爱看的一个节目,因此提出关于此节目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讨论中来;(2)教师用三种类型的统计图表示短信票数的情况,使学生初步感受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可以获取不同的信息,意识到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计图;在展示每张图片后,提出问题“这是一幅什么图?表示什么?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最后提出问题:你从哪幅图中,能清楚地吴文璟在总决赛中票数占总票数的百分比?
(二)自主探究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从每幅图中读出了不同的信息,这说明了不同的统计图有它各自的特点,让学生们议一议,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此时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再把小组的意见选一个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对于学生表达不完整或不清晰的地方,教师可以从一旁提醒,利用这种方式总结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通过图片展示特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点明本节课的课题,“由于三种不同的统计图具有各自的特点、用途,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特征,选用适当的统计图,今天我们就学习《12.2统计图的选用》”,并板书课题。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很自然的来到新课题的面前;(2)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加强沟通,潜力得到挖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3)清楚的归纳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实 例 探 索实 例 探 索 让学生阅读一段文字:建国以来我国共进行了5次人口普查,除1953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外,其余4次人口普查每10万人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其中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总数129533万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361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1114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396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35701人;通过阅读后让学生从中收集相关信息,再展示用统计表表示的四次信息:每10万人中受教育程度的人数统计表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其他1964年4161319468028330652551982年61567791789235237394771990年142280392334437057301382000年361111146339613570115581并且比较把四次相同的信息用统计表表示, 与文字信息表示,有什么感受?因为不同的统计图有不同的特点,所以统计图在我们对于不同的问题进行统计时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此基础上,分层提出问题:(1)请你选择适当的统计图,处理被选中的数据,并说明选择的理由。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其他1990年14228039233443705730138(2)2000年每10万人中高中人数约占多少?你从哪幅统计图中可以得到?2000年每10万人中高中人数约占多少?你从哪幅统计图中可以得到?(3)如果想了解受初中教育的人数变化情况,你认为选择哪组数据?选择哪一种统计图?(4)从哪幅统计图中你能明显看出大学人数的变化趋势? (1)首先通过一段文字中的数字,锻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资料中提炼数据,获取信息;(2)通过比较文字信息与统计表信息,让学生感受到用文字信息表示数据较繁琐,用统计表则一目了然,既为下面利用这些数据展开讨论奠定了数据信息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及数学感悟;(3)因为提出的四个问题涉及的统计表中所有信息量,因此让学生体会每一组数据之间是相对独立又是相对联系的,从而提醒学生今后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注重每一个数据的价值;(4)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统计图的选择与问题的研究方向是有关系的,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根据不同的问题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统计图,达到我们不同的目的;
(三)学生活动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小组合作 在生活中,人们为了某件事情或某个问题常常需要做各种调查,在调查中需要收集数据、分析、整理数据,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从报刊杂志、网络获得或是自己亲身调查收集的数据,在小组内讨论大家比较感兴趣的问题(例如:本班同学各门参考书数量统计、本班学生每晚学习时间统计、家庭每月收支统计、盐城2006年上半年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进行数据整理,并选用适当的统计图来表示,然后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展示(用投影仪),说明选用统计图的理由,并作出合理的预测与分析,在此过程中,鼓励别组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同伴可以补充;教师在选择小组交流时,应注重交流的信息的多样化,生活化,活动中学生展示的作品会与他们的生活有不同联系,要适当引导学生通过所做的统计图,做出合理的分析、解释。对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统计图,给予充分肯定,激励学习热情;对有新意的作品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努力创作有新意的作品。还可以采用全班参与对于小组的交流结果打分评价,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 (1)在不受教师的限制下,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旨在让学生经历简单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生活决策和预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2)给学生时间主动地观察、实践与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四)小结反馈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自主评价 由学生自己说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知识,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启发。并进行自主评价:评价自己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反思,把知识系统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
布置作业 1、第179页 第4题2、收集近两天的报纸上的数据制作合适的统计图。 (1)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进一步消化、检测;(2)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统计图的选用
一、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二、小组的交流展示: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多提宝贵意见!
电脑屏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1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