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明
月
几
时
有
水调歌头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 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作者简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què
qǐ
Shèng(旧读shēng)
chán
mián
zhuǎn
朗读训练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
~
~
~
~
~
~
~
~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到天亮
苏轼的弟弟
苏辙的字
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没有见面。中秋对月,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端起酒杯
什么年月,什么日子。暗含多好的日子之意。
经受不住
月光下作者起舞的清朗身影
哪里比的上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 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雕花的窗户
不能入睡
在
只是希望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1、上片写了什么内容?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思考讨论:
上片写作者赏月,饮酒问天。抒发对明月向往、对人间眷念的复杂心情。
下片写对月怀人,抒发作者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意。表达了为世人祝福的美好心愿。
2、下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上下阕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
上阕:赏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题思想
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1、词人想象在天上生活的句是 ,又恐 , 。
2、表明词人对人生哲理探求的句子是 ,
, 。
3、表达了词人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
。
我欲乘风归去
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1270--1329) 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 任监察御史,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以积劳病卒。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时流露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作者小传】
张养浩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因此 途经 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写作背景
元代散曲家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牌名
题目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写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展开讨论。
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忧虑国计民生
凭吊写景
山:峰峦如聚
水:波涛如怒
(视)
(听)
雄伟险要
兵家必争
怀古抒情
望:
西都
意: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
战争连连
改朝换代
主旨议论
兴
亡
百姓苦
人民疾苦
这首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内 容 评 析(共31张PPT)
诗词曲五首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唐宋两代对其诗文评价甚高,可见刘禹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途径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反而
增长、振作
枯朽的树
被抛弃的人
怀念老朋友
答谢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谪居巴山楚水之地,使人倍觉凄凉,算来已有二十三年的时光。
怀念故人,徒然吟诵《思旧赋》,此番归来,真如那在山中观棋烂了斧柄的王质返回家乡,恍如隔世,人事沧桑呵!
【参考译文】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参考译文】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首联:
“巴山楚水”是泛指贬谪之地。
“凄凉地”、“弃置身”几个字句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心情?
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颔联:
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
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借向秀对嵇康的怀念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
——借晋人王质的故事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理解——借用自然景物变化暗示社会发展,蕴含深刻哲
理。意即:个人沉沦不算什么,社会总要向前
发展,未来肯定比现在好。
感情——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本义——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身世之感。
比喻义——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颈联:
尾联:
点明题意,既是对友人的感
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
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
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
辛酸、愤懑
怀恋、怅惘
豁达、激昂
坚定、乐观
用典
比喻
富有哲理
积极进取
乐观豁达
刘禹锡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
字牧之,晚唐诗人。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杜牧平生留意当世内忧外患,也以济世之才自诩。论政谈兵,均卓有见地。但他生活的时代唐帝国已江河日下,他又秉性刚直,不愿苟合取容,始终未能施展其抱负。
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怀古伤今是他的诗歌一大主题。
《赤壁》是一首咏史诗,是诗人经过赤壁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作。诗借一件六百年前的武器引出感慨,感叹赤壁之战的历史命运。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只古老的断戟沉落泥沙中,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自己拿起磨出洗净的断戟,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历史形式将整个改变。)美丽的大乔、小乔,只有永远锁在铜雀桥里。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从而为下文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说明战争厉害。
理解——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感情——曲折地反映出他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叙事:
议论:
漫游赤壁,发现断戟
周瑜成功,只在侥幸
借前朝之事,抒兴亡之感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写作背景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于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路过零丁洋时所作。1275年,他起兵勤王。1278年10月26日为汉奸张弘范之弟张弘正偷袭,被俘。被俘时,他企图服冰片自杀,却没有死,之后他大骂张弘正求速死,被送去见张弘范时又求死。张弘范逼文天祥写信劝宋军统帅张世杰投降,文天祥说:“吾不能叛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遂书《过零丁洋》与元将,回绝他的要求。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自幼刻苦研读经书,方才取得入仕功名,武器兵源严重不足,奋力抗敌四年未停。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1 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
2 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沉浮雨打萍。
国家已经支离破碎,像被狂风吹散的柳絮,自身同样安危不定,像被暴风雨抽打的浮萍。
(2)颔联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风飘絮”比喻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
“雨打萍”比喻个人的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当年撤离,惶恐滩头曾述说国运的惶恐,如今被俘虏,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和哀怨。
古往今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卫国捐躯,留下赤诚之心永照青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为拯救祖国舍生取义的决心,表明了他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苏武、岳飞、邓世昌、闻一多……
叙事
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国家危难
命运艰辛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抒情
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
比喻
对偶
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