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植树问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7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08-16 08:24:00

文档简介

植 树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1及相应的练习
设计理念:
笛卡儿说过:“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一门科学”,而数学思想则是传导数学精神,形成科学世界观不可缺少的条件。数学思想方法反映着数学概念、原理及规律的联系和本质,是学生形成良好知识结构的纽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桥梁。新课标下的每册教材都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在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所谓化归思想,一般是指人们将待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求得原问题的解答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在设计上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解决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让学生在借助图、式分析题意的过程中,体验到植树问题的常见类型。再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建构植树问题的模型,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接着运用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教学中注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注重于让学生体验知识、经验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借助图示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渗透“化归思想”。
目标定位:
1.学生通过解决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并借助图式分析题意,初步体验到植树问题的常见类型,建立起相应的表象。
2.通过题组练习、图表分析,发现(两端都种)植树问题中棵数与段数间的关系。
3.学生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4.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与解决问题的化归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示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解题规律,并能解决相类似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与解决问题的化归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示解决问题的意识。
过程预设:
一、借助图式,了解植树问题的常见类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知道哪天是植树节吗?(3月12日)每年的春天,我们都要开展植树活动,给我们美丽的祖国增添绿色。植树活动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呈现题目
某路段长10米,在路的一边种同一种树,每隔2米种一棵。可能会种几棵?
想想 “可能会种几棵”,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说明。
(三)图式交流
学生汇报:
10÷2+1=6(棵) 10÷2=5(棵) 10÷2-1=4(棵)
(两端都种) (只种一端) (两端都不种)
小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画图和列式都是可以来说明自己的思考方法的,是两种比较重要的学习方式。
(四)研究方向
由于题目中的条件没有特别的限定的,大家从3个不同角度去考虑就出现了3种可能种植的情况。由学生习惯的:总长度÷间隔长度=棵数,分析得出是只在一端种树的情况及数量关系(棵数=间隔数);再让学生得出两端都种和两端都不种的数量关系分别是(棵数=间隔数+1)和(棵数=间隔数-1)。
二、习题探索,发现数量关系
(1)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6-1=35(个)
35×6=210(米)
答: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210米远。
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什么数量关系了吗?
总长度=间隔数×间隔长度
(2)学生质疑
学到这里,关于植树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者你还想说什么?)
三、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师:我们喜欢在路边即直线上种树,当然有时候也会在一些几何形状的花坛或池塘边种花、种树。让我们去看看吧!思考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观察得出:棵数=间隔数)
三、应用模型,解决类似生活问题
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生活问题在身边还是有很多的,我们一起去看看:
3??????? 有一个工人把12米的圆钢锯成3米长的小段,锯断一次要5分钟,共需要多少分钟?
师:这个锯圆钢的问题怎样和刚才学习的植树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呢?
那么,生活中哪些现象也可以看成类似的植树问题呢?
(下列题目,只列算式不计算)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3、在圆形的花坛边,每隔2米摆一盆花,共10盆,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4、有一幢10层的大楼,由于停电电梯无法使用,某人从一层走到三层需要30秒,照这样计算,他从三层走到十层需要多少秒?
小结:这些现象中的事物间都存在着间隔,数学上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思考:刘翔跨栏的问题。
四、反思学习过程,课外延伸
教学板书:
植树问题
总长度÷间隔长度=棵数
只种一端: 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种: 棵数=间隔数+1
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四个环节。一、通过植树节植树(课件演示),让学生感知点与间隔。二、以如何植树这一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呢?
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两端都种)却无法运用呢?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怎样的连接?
在反思中,我找到了缺点所在。
1、充分体验
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体验和建构学生活动化学习的关键。体验是建构的基础,没有体验,建构就失去意义。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
不仅需要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而且还需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在设计中,学生做操也好,走楼梯也好,看似全部来自生活世界,但学生对这些信息没有感彩的,这样的生活经验只是我自以为是的虚构。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应该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是能够激发他们感情因素的事物,这样让学生才会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基础。
2、小组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我在教学过程中把二者混为一谈了,误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知识结构逻辑起点,但学生们还不能将知识结构逻辑起点与自己的认知起点相互结合。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
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合作”是一个良方。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
课件11张PPT。植树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 想一想 某路段长10米,在路的一边种同一种树,每隔2米种一棵。可能会种几棵?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说明。棵数=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棵数=间隔数-1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总长度=间隔数×间隔长度36-1=35(个)
35×6=210(米)答: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210米远。棵数=间隔数1、有一个工人把12米的圆钢锯成3米长的小段,锯断一次要5分钟,共需要多少分钟?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
需要多长时间?3、在圆形的花坛边,每隔2米摆一盆花,共10盆,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4、有一幢10层的大楼,由于停电电梯无法使用,某人从一层走到三层需要30秒,照这样计算,他从三层走到十层需要多少秒? (12÷3-1)×58÷(5-1)×122×1030 ÷ (3-1)×(10-3-1)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为13.72米,
中间共有10个栏,栏间距离为9.14米,
最后一栏至终点的距离是14.02米
你们知道他从起点到终点跑了多少米吗?13.72米9.14米14.02米起点终点13.72米9.14米14.02米起点终点小红:(10-1)×9.14+13.72+14.02=110(米)小明:10×9.14+13.72+14.02=119.14(米)